见各省市自治区2003年“两会”报告从三大地区看,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贵州相比相差3.25倍,全国一半以上低收入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民非农业收入不高,而农业收入近年来增长不大,甚至没有增长。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东部地区为4417,中部地区为2999,西部地区为2300,东部是西部的1.9倍,是中部的1.5倍(见下表)。从总体讲,东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中部,农民生活水平较高,有的地区已经进入小康水平;中部地区农民收入多于西部,中、西部地区农民基本处于温饱,其中有一小部分仍处于绝对贫困。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贫困分布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以及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较差的区域,贫困农民的生计特点仍然保持着收入及消费结构单一、水平低,生产能力投入不足,资产存量少的显性特征。国家统计局.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12月.如果考虑农民的其他金融资产和房产的差异,农民的地区不平等程度还会更大。
西部农村地区是中国主要的贫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家专项贴息款和“三西”(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的430个贫困县中,有256个属于西部地区,占59.53%,到199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97个贫困县,西部地区就有86个。另国家调整后的贫困线(1992年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的农村家庭成员为贫困人口的标准),1993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总数为8065.5万人,即通常所说的8000万人。以行政区域划分,中国8065.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见下表),其中东部地区1574万人、中部地区2354.8万人、西部地区4136.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19.52%、29.2%和51.29%。从贫困发生率(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百分比)看,东部地区为5%、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为16.8%。贫困县向中、西部集中。其中,西部地区主要集中在四川、内蒙古、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的南疆地区。贫困人口密度高、分布广、扶贫难度大的省区主要是西部贵州、云南、陕西、甘肃。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经过二十年的扶贫攻坚,中国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于中西部地区的局面并未改变。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年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西部地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共有8645万人,占全国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总数的82.4%。其中,西部12省(区、市)有5027万人,占西部乡村人口的比重为19.9%,占全国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总数的58.1%(见下图)。
资料来源:颜廷武:中西部地区农户经济行为与农村反贫困研究[D].2005年5月华中农业大学第38页。
从绝对量上看,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有12个,分别是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其中11个在中西部地区;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在100万人以上,300万人以下的省份有10个,分别是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湖北、重庆、青海、新疆,其中7个在中西部地区。从比重上看,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合计占乡村人口比重在20%以上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全部为西部地区。另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5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36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5%。在目前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东部地区为324万人,中部地区为839万人,西部地区为1202万人,各地区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8%、2.5%和5.2%。2005年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国为4067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比重为4.3%,其中东部地区为577万人,中部地区为1372万人,西部地区为2118万人,占各地区农村人口的比重分别为1.5%、4.%和9.2%。因此,西部地区是目前中国最主要的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地区。而且,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的比重还在增加,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比重由2004年的50%上升到50.8%,西部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比重由2004年的48.1%上升到52.1%。郑长德.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报告[J].中国网china.com.cn,2007—12—7.在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又集中于扶贫重点县。2005年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绝对贫困人口1433万人,占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60.6%;农村低收入人口2191万人,占全国农村低收入人口的53.9%。而592个扶贫重点县中,有375个在西部地区。
三、城乡比较视角的农民贫困
从城乡差距来看,随着1985年后改革重心向城镇转移,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先缩小后扩大(见下表)。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两者收入差距为1∶2.8;2002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达到3.11∶1,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加上社会保险和福利等非货币性收入因素,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是农村的5—6倍,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差别最严重的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城乡居民名义收入比由2002年的3.1∶1扩大到3.2∶1,农调总队.2003年农村收入组农户收入增长1%[J].http://www..sannon.gov.cn,2004—3—5.实际收入的差别会更大。正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所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于账面上的三比一。这个差距应该为五比一,甚至达到六比一。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收入为6860元人民币,农民收入为2366元,表面差距是三比一。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百分之四十。扣除百分之四十的实物性收入,用于购买商品、服务的货币只有1800多元,平均每月150元左右。这150元中,还有百分之二十(即30元)用于第二年扩大生产的开支,如买种子、农药、化肥、柴油等。2001年中国一个农民每月真正能用做商品性消费的货币收入只有120元,而城市居民的货币收入平均每月接近600元,城乡差距为五比一左右;而城市居民收入中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如各种各样的隐性福利、住房、教育、卫生等。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六比一。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472元,差距已扩大为1∶3.2。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比上年增加314元,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的形响,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收入增加最多和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仍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增长幅。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8元,城乡差距仍保持在1∶3.1的水平。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城乡差距仍保持在1∶3.3的水平。这种城乡差别和农户内部之间差别的扩大也就说明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在加剧。相对贫困人口在逐年增加,相对贫困深度也在加深。
四、小康比较视角的农民贫困
理论研究证明,当收入贫困是贫困的主要表现的时候,经常会用以贫困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和贫困线之间的差距指数,即贫困深度指数来说明贫困程度,但随着对贫困的多维度侧量成为共识以后,贫困深度指数也就不能准确而全面地说明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农村全面小康的基本监测指标包含了经济收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人口素质,生活环境和保障安全等多个方面,用小康指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中国的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应该是比较科学合理和与时俱进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农村总体实现小康的背景下,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与小康水平差距还甚远。具体情况为:李小云,左停,叶敬忠主编.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月,第55—59页.
(1)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与小康水平差距比较远,贫困农户实现程度仅为47.8%,低收入农户实现程度为73.2%。
(2)贫困农户和低收入群体的物质生活质量距离小康的要求还比较远,贫困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为0.69,低收入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为0.64,与小于0.5的小康水平还有一段距离。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的衣着支出以及安全住房的情况也不太乐观,贫困户的衣着支出和安全住房的实现程度仅分别为48.6%和56.9%;低收入农户的实现程度分别为66%和74.8%。
(3)在精神生活方面,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的电视普及率方面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文化生活支出方面却差距明显,小康实现程度仅为53.4%和74.8%。
(4)人口素质方面,平均预期寿命这项指标已经达到了小康的标准,但是在平均受教育年限上,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的小康实现程度仅为82.5%和87.5%。
(5)生活环境方面,除了通电情况这一个指标基本达到小康的要求外,在公路交通、安全饮用水和通电话情况的三项指标方面,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距离小康的水平差距还比较明显。公路交通和通电话这两个指标是以村为基本衡量单位的,因此这里用贫困村的情况来说明实现程度为78.6%和57.4%,贫困户的安全饮用水的实现程度为61%,低收入农户的为62.3%。
(6)社会保障和安全方面,由于没有这方面的分层次数据,但从整个农村平均发展水平不高就可以推断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在这方面距离小康还很遥远。具体情况为:享受各种保险人口比例方面,农村贫困户实现程度为41.7%;万人刑事案件立案件数实现程度为55%这些数据表明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距离小康水平还十分遥远,这也就预示着中国的贫困问题尤其是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7)教育与健康贫困依然突出。目前,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差、教育水平低成为农民收入提高和扶贫项目顺利实施的“瓶颈”。国家贫困监测调查显示,2002年贫困人口劳动力文盲率高达16.3%,比非贫困人口高10个百分点,而初中以上劳动力比重不到40%,比非贫困人口低1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儿童入学率要明显低于非贫困人口。13—15岁人口的儿童入学率低11个百分点,15—17岁人口的儿童入学率低14个百分点。2007年,2448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7.3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6.2%。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一:大改革大开放大发展[J].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8—10/27/content_16672178.htm离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还有较大距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全面达小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就是到2020年,全国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两番,这样年平均增长速度需达到7.3%。农民达小康的重要指标是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这样算来,要达到2020年的8000元,年递增速度需达到7.17%以上。从1989年到2002年的13年,人们公认这是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全国GDP由1989年的16909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2倍,年均增长9.3%。国家财政收入由2665亿元增为16386亿元,增长5.15倍,年均增长16.3%。国家外汇储备由55.5亿美元增为2530亿美元,增长近45倍。而1978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元,到2007年达4140.4元,比1978年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7.1%。显然,以目前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总体上是可以达到全面小康的标准,但对于低收入人群众来说,显然是十分困难的。
五、民族比较视角的农民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