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
8305600000008

第8章 天文奇观

如果说一直以来观测天象都只是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的专利的话,那么2001年11月中旬狮子座流星雨的爆发则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掀起了一股全民观测天象的热潮。那天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样,我国各地的人们也都守望在夜空下,迎着初冬的寒风一睹流星的壮丽景象。

在古代,当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又有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样的联系使人们对流星雨的出现充满了哀伤,但是,今天我们知道流星不过是行星际空间一些闯入地球大气的微小天体和尘粒,而当大批的尘粒和小天体同时进入地球大气的时候,就有了流星雨。夜中星云如雨这是公元前687年我们国家对天琴座流星雨的记录,它也是世界上关于流星雨的最早记载。流星雨的名字来源于它爆发时喷射点所在的星座名字,我们常见的还有双子座流星雨、仙女座流星雨等。

为了弄清狮子座流星雨的来历,还要从100多年前谈起。1833年11月12日夜,人们看到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流星雨,从美国东海岸到赤道附近的墨西哥湾,数不清的流星滑过夜空,最密集的时候每小时大约有一万颗,漆黑的大地被照亮,总计有24万颗流星接踵而落。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流星的产生是大气现象,而1833年这场流星雨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此次流星雨是从狮子座范围内辐射出来的,狮子座流星雨因此而得名。狮子座流星雨在我们平常所说的北斗七星的南方,研究表明狮子座流星雨的运行方向与地球绕太阳的方向相反。周期大约为33年左右。当时天文学家预言,1866年或1867年狮子座流星雨将再次出现。

1866年11月12日,狮子座流星雨如期而至,人们利用这次机会计算出了它的轨道参数,研究表明狮子座流星雨与另外一个名字叫坦普尔坦特的彗星同一轨道,原来彗星都有一个较大的核是它的母体,狮子座流星雨的母体就是坦普尔坦特彗星。它沿着一个长长的椭圆形轨道环绕太阳运行,当它到达近日点时强烈的阳光迫使母体所含的一部分冰水融化,从四面八方喷射出来,成为流星体,散布在母体周围,美丽异常。

狮子座流星雨母体的轨道与地球绕日轨道相交,而流星雨母体的近日点,又正好在地球的轨道上,所以每隔33年,当它到达近日点猛烈喷发时,这些细小的颗粒正好与地球迎头相撞,每小时几千颗到十几万颗的流星,以每秒70公里的速度冲入大气层发出强烈的光芒。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狮子座流星雨,不过狮子座流星雨出没无常,1899年11月12日,本应该是它大驾光临的时候,它却开了一个大玩笑,不知躲藏到哪里,让人们空守一个通宵。

1866年后的100年里它销声匿迹,人们以为它受到木星或者土星的影响而改变了常规,因而与地球失之交臂。当然也有人猜测它落到其他星球上而寿终正寝了,然而1966年在北美和南美的中西部,久违的狮子座流星雨再度光临,以每小时14万颗的巨大数量报答人们的等待。我国天文学家也对狮子座流星雨做了研究,取得累累成果,这些成果对探讨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发展形成和未来都有重大意义,也将有利于更深刻解释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进。

除流星雨,还有一种天体也会周期性地出现在天空,它就是彗星,这种拖着长长尾巴的天体曾经让人产生巨大的恐惧。我国古代的人就叫它扫帚星,认为它是灾祸降临的不祥之兆,而欧洲人也认为它是上帝给人类灾难的警示,尽管如此前人们那些搀杂着惊惧绝望的情绪的文字却为我们留下彗星的珍贵记录,比如我国的春秋中最早出现了哈雷彗星的记载,它记下了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的出现;而欧洲在公元66年也记载了哈雷彗星的出现,这些都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彗星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中部,通古斯地方的居民谈起过关于一个划破天空,震撼大地的巨大火球的怪事,他们说,一阵灼热的狂风把人们吹翻在地,并且摧毁了整片整片的森林。

事情发生在1908年夏天的一个上午。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科学家库利克组织考察队,企图发现这件事情的真相。他们建造小船,深入到这个冬季千里冰封、夏季沼泽遍布的人烟罕至的地区。目击者说,20年前,天上曾经飞过一个比太阳还大的发出眩目光芒的火球。

库利克猜想大概是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在地面上。他原指望找到一个巨大的撞坑,以及从遥远的某个小行星上分裂出来的罕见的陨星碎片,然而,在爆炸中心正下方地区,库利克只看到一些被剥尽了树叶的直立的树干,而陨星的碎片或陨星坑却不见踪影,这使他大为不解。但是,他又想知道陨星碎片或许已经埋在沼泽地的下面。

于是,他动手挖沟排水,但是,想象中的陨石或者陨铁仍然不见踪迹。库利克并不因此而气馁,他不顾大群蚊虫的袭扰和其他艰难险阻,继续进行彻底的考察。因为他毕竟发现了一些东西,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东西超过了所有目击者的叙述和人们最大胆设想:在爆炸中心正下方,半径20多公里的地区里,树木就像折断的火柴棒一样,成放射状向外倒伏,看来,地面上空数公里的地方很可能发生过一次猛烈的爆炸。

从西伯利亚、俄罗斯直到西欧的各气象站的气压记录上,也能看到当时的确出现过一股以声速传播的高压气浪,那次爆炸扬起的灰尘把大量的阳光反射回地面,以至远在一万公里以外的伦敦,人们在夜间甚至也能够凭借反射的阳光阅读书报,这一异乎寻常的事件,被称作“通古斯事件”。

可是,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些科学家说,它可能是来自空间的一小块反物质在同地球上的普通物质接触时发生湮灭,完全变成了伽马射线。可是,在撞击地点,到处都未发现这种物质和反物质的湮灭过程应当留下的放射线;另外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它可能是来自空间的一个极小的黑洞,它在西伯利亚地区同地球相撞以后,便穿透这个行星的坚固球体,从另一面飞了出去。可是,查阅大气冲击波的记录,没有迹象表明那天晚些时候曾有什么东西从北大西洋破浪出水,腾空而去。更有一些人大胆想象,设想那是一艘来自某个异常先进的地外文明的宇宙飞船,由于发生了无法排除的机械故障而坠毁在一个陌生行星上的一个偏僻地区。如果当真如此,那么,在坠毁地点竟然没有发现那艘飞船的一片残骸,或一个最小的晶体管。倒是怪事,更接近实际一点的说法是,或许有一颗大陨星或者小行星撞到了地球上,可是在现场并没有找到能够成为这次撞击事件证据的岩石或金属碎片。

“通古斯事件”的主要特点可综述为:发生过一次巨大的爆炸;有过强大的冲击波;烧毁了大量的树木;发生了巨大的森林火灾。但是地面上没有陨星坑,看来能够同所有这些要点相吻合的只有一种解释,这就是在1908年曾有一颗彗星的一个部分同地球相撞。多少个世纪以来,它一直在太阳系内层漂流飞行,好比行星际空间海洋里的一座冰山,可是这一次一颗行星意外地挡住了它的去路,那个撞击地球的天外来物从接近地球的时间和方向来判断,似乎是时速高达10万多公里的一颗名叫恩克彗星的一块碎片,它是大约有足球场那样大的一座冰山,重量一百万吨左右,在它冲进大气层以前,没有任何征兆。

如果那样的一次爆炸发生在今天,人们出于时代的恐惧,很可能把它当成是一次核武器的爆炸。那次彗星撞击和出现的大球,在效果上同一次1500万吨级核爆炸的总效果(包括蘑菇云在内)十分相像,不同的是只是没有辐射现象。这样看来一次罕见的像彗星同地球相撞,这样的自然界变异会不会触发起一场核战争呢?这倒是一部离奇的电影脚本。

一颗小小的彗星,就像在我们这颗行星的历史上,其他千百万颗彗星一再发生过的那样撞在了地球上,而这时,我们这个文明社会对它的反应却是立即起来进行自我毁灭,这样的事情也许不大可能发生,但是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一些关于彗星碰撞和灾变的知识,可能是有益的。

一颗彗星至少就今天我们对它的了解来说,大部分是由冰构成的。主要是水冰可能还有些氨冰,一点点甲烷水,所以,一块不太大的彗星碎片,一旦冲入地球大气层,就会变成一团发出强烈光芒的火球,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击波,它将烧毁树木、夷平森林,发出声闻全球的巨响。然而它却不会在地面上留下一个撞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彗星的冰在撞击过程中已全部融化,在地面上留不下多少可以察觉到的彗星冰块。我们人类喜欢把天空想成是稳定的静谧的不变的,但是,彗星会突然显现,而且夜复一夜地一连几个星期高悬在天空,似乎是不吉的先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彗星的来临是有缘故的,彗星总是预兆某种灾难,预告帝王之死和王国的覆灭。例如1066年,诺曼底人目睹了一次哈雷彗星的出现,他们认为,彗星总是预示某个王朝的衰亡,于是,他们立即采取行动,入侵英格兰,当时一种类似报纸的东西记述了这次事件。

后来,在13世纪初,现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基奥托目睹了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并把它画进了他当时正在创作的耶稣诞生图,这是又一种预示王国兴衰更替的先兆。1517年前后,出现了另一颗大彗星,这一次是在墨西哥被人看见的。印第安阿兹特克族皇帝莫克台兹马,立刻把他的占星术士都杀掉了,为什么呢?只是因为他们没有能预言这次彗星的出现,当然也没有能对它做出解释。莫克台兹马确信,彗星预示了可怕的灾难,他变得沮丧、消沉起来,从而为西班牙人成功地征服墨西哥铺平了道路。

1705年,埃德蒙·哈雷终于理会到有一颗壮观的彗星一直在有规律的每隔76年从地球的近旁以雷霆万钧之势呼啸而过,后来这颗彗星就恰如其分地被命名为哈雷彗星,它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在1066年出现过的那颗彗星。自哈雷的发现以后,彗星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的迷信包袱开始有所减轻,但没有消失。

人们对于彗星的畏惧依然存在。举例来说,看看1857年出现的这颗杀气腾腾的彗星吧,当时有些人真的以为它会把地球撞得粉身碎骨。到了1901年,哈雷彗星再一次回来,这一回天文学家使用一种叫做分光镜的新工具在彗星的尾部发现了氰气,氰是一种有毒物质,地球将要穿过这一毒气弥漫的彗尾,尽管气体本身稀薄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然而几乎没有人因此而消除恐惧。举几个例子来看,1910年5月9日,洛杉矶考察者报的大字标题是:喂!你中了那颗彗星的氰毒了吗?全人类都需要洗一次免费瓦斯浴!闹剧要开场了!再看看1910年5月15日旧金山记事报的标题:彗星来了,丈夫改邪归正了。彗星舞会风靡纽约,真是危言耸听。

从1066年以前很早开始,人们对彗星就一直感到惊奇不解,而到我们这一代才开始对彗星进行了真正研究。

哈雷彗星肯定会在1986年重新返回,欧洲空间站计划届时发射一艘名为“基奥托”的宇宙飞船,对它进行近距离考察。基奥托就是第一个画下哈雷彗星的那位画家,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主要由岩石和铁构成的比较小的行星。在更远更寒冷的地方,是几颗主要由气体构成的巨大行星,但是彗星则来自比这些行星还要远的地方。它们起源于太阳和最近一颗恒星之间的一大片云状物质,偶然会有一颗彗星受到太阳引力的加速而落入太阳系内。彗星大部分是由冰构成的,在接近太阳时就会开始蒸发,蒸汽被太阳风吹向后方形成彗尾,这以后它就又冲回黑暗的远方,彗星的轨道一般都非常之大,往往过几百万年也不能回来一次。

还有一些是长周期彗星,每当我们发现一颗向太阳冲来的彗星,就应当想到冥王星轨道的外面还有十亿颗彗星在那里缓慢地漂流游荡,在极少的场合,一颗长周期彗星被捕,而陷入在太阳系内层变成短周期彗星;当一颗彗星从像土星这样的大行星的近旁经过时,行星所施加的微小的引力会使它偏斜,进入一个小得多的轨道上去。以这种方式被捕获到的短周期彗星,虽然为数极少但是名气却很大,因为他们全都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间隔内重新返回,一颗长周期彗星一旦在太阳系内层的行星之间被捕获过一次,那么,它在下一次再作近距离遭遇的机会就会增多。

第二次同土星遭遇会把一颗彗星轨道的周期进一步缩短到几十年,一颗彗星同行星近距离遭遇的时间间隔,可能长达一万年,但是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把事情的进程加快,这颗彗星同木星遭遇,它的轨道周期又被进一步缩短。现在这颗彗星每隔几年就会接近太阳一次,并长出一条尾巴,彗星的这条尾巴是由灰尘和气体组成的,它们将永远遗失在空间。因此,彗星也就慢慢地受到侵蚀,经常还会有碎片脱落下来,有时候,就像我们曾经看见的那样,这些碎片甚至会撞到地球上来,在几千年里,一颗短周期彗星如果始终没有同行星相撞,它就会几乎全部蒸发掉,剩下的砂砾大小的碎屑就可能变成流星,而原来的彗核则可能变成小行星。一颗典型的彗星就像一个翻滚的雪球,在外层太阳系中消磨掉大部分时间,它的直径大概是一公里长,环绕太阳运行,大多数日子生活在土星轨道以外的黑暗的太空里,但是,每个世纪中大概有一次它会越来越快地冲向内层太阳系,当它越过木星轨道,向火星轨道前进时,由于日益接近太阳,它会变得热起来,它会不断地蒸发掉一些东西,小片灰尘和冰块会被太阳风吹到后边去,形成一条早期的彗尾。照这样一个太阳系模型的比例来看,这个彗核比一片雪花还要小,但是当它的尾部充分展现时,将比行星之间的距离还要长。

总之,或迟或早在这些围绕太阳的长椭圆形轨道上运转的彗星,必然同行星碰撞。地球和月球肯定遭受过彗星和小行星这些太阳系早期历史中遗留下来的碎片的轰击,在行星际空间,小的物体比大的物体要多得多,所以,行星的表面被小物体撞击的次数也比被大物体撞击的次数多得多。因此,像通古斯碰撞这类事件在地球上可能每一千年发生一次,而一颗大彗核,比如哈雷彗星,则大概要十亿年左右才能同地球相撞一次,那么以前的碰撞是否留下过什么证据呢?

当一颗大彗星或大体积的岩质小行星撞到一颗行星上时,会造成一个碗状的陨星坑,地球上保存完好的少数几个陨星坑,都是在比较晚近的时期形成的。较古老的陨星坑,已经被水流和造山运动所蚀损填满或磨平,在其他星体上,碰撞也造成陨星坑,次数同地球上也差不多。但是,如果那里空气十分稀薄,水流极少,造山运动又很微弱,古代的陨星坑便能被保存下来。

月球以及我们邻近的地球型行星,如水星和火星,就是这样。

看起来静谧的天空其实并不平静,除了流星、彗星以外,天空中还会常常出现另外一些不速之客,它们就是小行星。在太阳系这个大家族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九大行星以外,还有着数量巨大的小行星,它们也都围绕太阳旋转,这些小行星个头大的直径有几百公里,小的只有几十米,甚至几米。到现在人类已经编号并计算出运行轨道的小行星已经有3000多颗,其中不少行星是以在天文研究中作出巨大贡献的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的,比如张衡星、祖冲之星、爱因斯坦星、牛顿星,另外,我国的著名科学家卞德培、陈景润、袁隆平、李元等人虽然不在天文学界工作,但因为他们所取得的出色科研成果,也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了行星。在大多数时间里小行星能够规规矩矩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转,可是有个别的小行星偏离了自己的轨道,它们转来转去转到其他行星上,别看小行星个小,可是它们撞击起来的力量却不容忽视。

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存在着一条小行星带,这些小行星是太阳系诞生时残留下来的残片,它们过着安详的生活,但是偶尔也有意外发生。一颗小行星会由于相互间的碰撞和木星引力的影响而脱离原有的轨道,在太阳和火星引力作用下,偏向太阳系核心区域,此时这座“太空火山”犹如一枚导弹,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十公里大小的小行星,与地球发生碰撞,从此以后恐龙在地球上消失了,大量物种灭绝。地球经历了一段暗无天日的冰河期。一次更大规模的碰撞发生在45亿年前,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遭遇了,碰撞产生的碎片抛射到了太空,其中一些落回了地球,另外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月球,这次碰撞给地球带来了好运,因为月球减缓了我们这颗行星的自转,加速了地球上生命的进化。

与地球截然不同,月球是一个贫瘠的毫无生机的世界,没有海洋存在,一切地表形态暴露无遗,透过一架望远镜可以看到这些斑斑点点,三万个陨星坑构成了这样的地表形状,由于没有风和水的侵蚀,每次冲撞都会留下永不消失的遗迹,远古时期的碰撞还完好地保留着。同样在地球上每平方公里范围内也经历过多次撞击,大气、海洋、植被和所有的地质运动磨去了陨星坑的遗迹。

1972年一颗80米宽,速度为每秒10公里的小天体就险些与地球相撞,足以毁灭一座城市,幸运的是它从地球的上层大气中与地球擦身而过,重返太空。1992年美国东海岸的一场高中生足球赛,由于一颗火球而终止,这枚太空导弹破碎了,一些较大的碎块落到地面上,我们称这些没有被大气层烧尽的天外来客为陨石。

在小行星带中有一些没有形成行星的陨石,地球不断地遭到这些陨石的袭击,因为在大多数陨石形成的地方,宇宙空间变得过度拥挤,它们不断发生碰撞,有一些发生偏转,然后飞向地球。科学家都在对陨石进行不断研究,如果他们成功克服地球大气的摩擦阻力,掉到地球上的时候,就会是一些小块的石头,但是即使是这样它们仍然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大多数陨石由于太小而不能造成真正的危险,一旦它们撞击在地球的大气层上,它们会像碎石块一样四处分散,而当一些大的陨石与地球发生碰撞的时候,事态就变得比较严重,会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

小行星带像一条环形的高速公路,按交通规则行驶的小行星是安全的,而偏离轨道的会对我们构成威胁,至少会有十万颗小行星会穿越地球轨道,其中两千颗有足够的体积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人们发射了一些探测器去靠近它们,这颗将对爱神星进行近距离探测,在目前轨道上它是无害的,但在十万年后它将把地球作为自己奔向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它加以了解,爱神星直径有40公里,比造成恐龙灭绝的那颗大四倍,如果我们不去阻止它,没有任何生命在将来那次碰撞中幸存下来。

1999年一个探测器将拜访另外一颗有威胁的小行星,这颗小行星目前运行在与火星相交的轨道上,一个引力的扰动就会把它送上奔向地球的轨道。这颗探测器将给我们带来它的信息,偌赛特飞船计划对小行星进行更近距离的探测,将在2003年发射,在2颗小行星近旁飞过的时候,它将和威尔塔尼彗星跳起美丽的华尔兹,一个着陆器将对彗核进行实地考察。在地球轨道空间中既有做椭圆轨道运行的彗星,也有与地球轨道相交的小行星,对于我们这里举出的每一颗,都将有更多的行星等待我们去发现,其中一些具有让全球物种灭绝的危险,然而我们不是恐龙,而是有反应能力的人,我们可以建造一面抛物面反射镜并把它放入太空,让它反射太阳光并聚集在一个对我们有威胁的天体上,把它烧毁,另外一个办法用巨大的口袋,把小行星包裹起来,然后在口袋外展开一面巨帆,靠太阳风的吹力把这个入侵者拖走,这种装置有点像什么呢?像太空舱外的引擎,它可以把太空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要是我们没有得到预先警告又将如何呢?一位空间来客将在数星期之后袭击我们,我们要不要求助于核武器呢?这是一种鲁莽简单但又别无选择的方法,利用核武器直接炸毁它,会不会奏效谁也不知道。要是能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国际性的搜索计划会找出对地球有威胁的彗星和小行星,在预先发出警告的前提下动员大家进行防范,即使如此人们不希望看到的情况仍有发生的可能,在太阳系的边缘,在冰冷的奥尔特云深处,某些彗星会由于邻近天体的引力扰动而脱离原有轨道,踏上历史上百万年的奔向太阳的旅程。目前90%的天空还没有进行过类似目的的巡查,彗星的到来是出其不意的。

日出东方,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而傍晚的时候一轮明月又为这个世界洒下柔和的光辉,不过这些不变的循环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插曲,比如说出现日食和月食,古人说那是天狗在吃太阳、吃月亮,于是他们就敲盆击鼓要赶走天狗,这当然是古人一厢情愿的想象,那么日食和月食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地球的两极天空中美丽的极光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地球、月球和太阳位于一条线上时,我们就可以欣赏到另一类常见的天象,太阳在日、月、地组成的队列中扮演主要角色。古人对此类天象充满了神秘感,当日、月、地排列成一条线时,阳光被月球或者地球挡住了,形成了日食,为了弄明白日食发生的原因,我们先从分析月食开始。出现月食的时候,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地球投下阴影罩住了月球,地球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成为黄道面,月球绕地球旋转的轨道面与黄道面之间有五度的夹角,在每隔27天周期内月球两次穿过黄道面,我们称月球穿黄道面的两个点称为焦点。假定阳光来自屏幕下方,只有当月球运动到一个焦点时,才可能发生日食,这是月食,这是日食。假如太阳光来自屏幕左方月球走进地球影锥之中,月球面向太阳的一面是亮的,这时月全食发生,月亮变成红色,这是因为地球大气能够挡住其他颜色的光,而只让红光射到月球上,现在看到的是日食。然而由于月球的轨道略为椭圆,这个日食不是全食,月球在它的轨道远地点,影锥不能到达地球,由于月球离地球太远月面不能完全覆盖日面,因此在地球上看到的是环食,这种环食在火星上经常发生。

现在行了,月球离地球足够近,它的影锥可以足够罩住地球了。这是1999年8月的日食,可以见到日食的区域跨越欧洲直到黑海,在卫星上可以看到另一个日食入镜,日食的影锥在地球上移动的最低速度为每小时两千公里,而最快的时候可达到每小时6千公里,1998年当地球、月球和太阳排成一线时,日食影锥横穿南加勒比地区。

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爱好者聚集在库拉索岛观测日全食,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上装上了特殊的滤光片,以便安全地观测太阳。刚开始是初亏,当月球边缘通过日面时,云彩挡住了日食现象,天晴了,这样的偏食状态持续了一个半小时。双筒望远镜透视出了一个鹅眉状的太阳,全食就要到了。日面被月球全部覆盖了,在魔幻般的三分钟内,我们可以看到太阳外层大气日冕,月球的半径只有太阳半径的400分之一,而月球比太阳离地球近400倍,所以在地球上看到月面恰好盖住日面,由于日食,水星和木星在白天出现在天空。宝石环出现,全食结束。

日冕是太阳的外层大气,在日食时可以看到这种情景,日冕的温度高达摄氏200万度,它的行为受太阳磁场的约束,太阳表面的扰动主宰日冕的活动,太阳色球层的大耀斑,引发了日冕中的巨大喷发。喷发以每小时几百万公里的速度冲向名叫SOHO的空间探测器,冲击波冲击这艘飞船时带电离子对飞船的仪器产生有害影响。导致日冕如此高温的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在太阳的中心温度为1500万度,在太阳表面温度只有6000度,而在日冕层温度又升到200万度,可能是太阳磁场造成了独特的温度分布,我们知道太阳会颤动,但我们不能确定什么原因引起这种颤动,飞船可以探测太阳深处的振动,利用这种振动传导出来的信息可以知道太阳内部的声波传播方式,从而得到太阳内部的结构,解释太阳内部的运动状态。飞船正在揭示出越来越多的有关太阳内部振动的真实情况。

太阳的辐射功率为4乘10的26次方,是一切生命之源。根据太阳的辐射功率我们可以算出太阳每秒钟有4万吨物质转化为能量,太阳发射出射电到X射线各种波长的光和热,有氢原子结合为氦原子的热核反应,使得太阳大气十分活跃,一种不易察觉的物质流从太阳喷发出来,这种物质流就是由带电粒子组成的太阳风,太阳风在四天内吹到地球,但是太阳的带电离子并不能到达地面,这是因为地球的磁场在地球周围形成磁层,它就像船头的弓形波那样将带电离子偏转到地球外层空间,通常太阳风的速度是每秒400公里,而太阳喷发的速度可达到每秒800公里,形成巨大的太阳风暴。太阳风暴在地球上引起地磁暴,这种地磁暴对输电系统危害极大,太阳风暴还会引起卫星进入螺旋状态,一颗印度的通行卫星的故障导致全球股票交易中断,太阳物质抛射虽然不太常见,但是它们的威力十分巨大,太阳抛射的物质冲向地球的磁层,磁层的物质发生异常变化,同时引发强烈的地磁暴。在这些巨大的爆发之间,太阳持续喷射带电离子流,由于在地球磁力线和地球的两极构成漏斗形状,这些带电离子沿着地球的磁力线到达地球的南北极,到达离地面最近的地方,这时人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极光,极光是带电离子和地球大气相互作用发出的光,卫星观察到的北极光形状为椭圆形。发生在北极区的极光叫北极光,南极地区的极光就叫南极光。在地面上看极光将人们带入梦幻一般的境界,带电离子沿着磁力线旋转而下,它们与大气中氧和氮的原子和分子相碰撞,发出的光芒色彩斑斓,这就是极光。

无论是日食、月食还是极光,以及流星、彗星都为人们研究其他天体提供了极好机会,而人类在这不断地研究和观测中对宇宙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