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者,你们手里的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书。它的问世离不开孔寒冰教授的创意和策划,并得到了北京大学周其凤校长的鼓励和支持。周校长在一次访问罗马尼亚时曾评价道,罗明一家二代人的故事可以让人们了解罗马尼亚第一汉学家族的历史以及他们所参与构建的罗中关系的发展。为了完成这样一本意义非同寻常的书,寒冰教授专程来到罗马尼亚,对本书的主人公进行了整整十一天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在后期整理写作过程中,寒冰教授更是用心着力,因而使本书更加均衡统一,具有赏心悦目的个性。
这本书通过主人公自己的语言,介绍了他们如何成为汉学家,如何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是中国领导人的话)。如果说这个过程起始于一次偶然的选择,是当年响应周恩来总理提出、乔治·乔治乌—德治第一书记赞同的建议,那么,它后来的丰富完善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罗氏家族的每一代和每一个成员都产生的巨大魅力,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同中国的良好关系是罗马尼亚民族命运的需要。罗氏家族的成员曾多次见证罗马尼亚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之间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的关系富有情感,体现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团结一致。
本书通过各种事件和多重的个人体验,细致展示罗氏家族成员所参与构建的罗中关系历程,向读者介绍他们对罗马尼亚和中国领导人的印象,有所侧重地回忆了他们所见证的中国人民六十年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使人民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和主权、繁荣与强盛的国家屹立于国际社会的奋斗和努力。罗氏家族成员通过他们的职业活动,通过他们的著述,通过他们为公众作的各种报告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等途径,始终不渝地在罗马尼亚传播着有关中国文明的知识,介绍着崛起的中国。
我们深信,本书会使各位读者有所获益。
罗穆鲁斯·扬·布杜拉(罗明),安娜·埃娃·布杜拉(萨安娜)
2012年8月28日
于布加勒斯特
由于本书的缘起同我有一定的关系,而它的许多重要内容也与北京大学相关,我很乐意为它作序。
2011年4月,我和北大的几位同仁一起访问罗马尼亚的时候,罗明先生特意安排在布加勒斯特外交人员俱乐部设家宴热情招待代表团。罗明先生和他的夫人萨安娜女士都是北大的校友,1956年分别毕业于中文系和历史系。他们的女儿达迪亚娜也是北大校友,1983年毕业于历史系。达迪亚娜的丈夫维奥雷尔·伊斯蒂奇瓦亚先生在中国留学时注册的是南开大学,可因唐山大地震转到燕园读书,也是从北大出发走向事业高峰的。罗明先生的儿子罗阳则于1983年和1993年先后在北京语言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这一家人长期从事与中罗友谊相关的工作,而且都是有名的汉学家,著作颇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罗明先生1990年出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而他的女婿伊斯蒂奇瓦亚则在2002年出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大结成了深厚的情缘,是两国最高领导人交往的桥梁,见证并参与构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罗关系。正因如此,席间,罗明先生、夫人萨安娜、迪达亚娜女士、罗阳先生都深情地回忆了他们长期在中国学习和工作的情景。其中,罗明先生还讲述了许多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交流的故事片断。
孔寒冰教授是这次访罗代表团成员之一,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东欧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专业的原因,他对罗明先生一家席间所讲十分敏感,当时就提出想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将罗明先生一家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记载下来,撰文成书,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财产,让更多人分享。作为校长,我为北大有罗明一家两代这样的杰出校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希望培养出更多像罗明先生这样毕生致力于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外国校友,也因此非常赞同寒冰教授的创意。在回国的飞机上,寒冰教授又对我详细讲了他的具体想法,我很高兴,希望他把这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做好。后来,我看到了国际合作部转交给我的“罗明大使口述史资助申请报告”并在上面做了批示。大概过了半年多,一次在教工餐厅用饭时,寒冰教授告诉我他已专程去了罗马尼亚,对罗明先生一家做了十多天的访谈,成果将陆续整理发表。不久,他又将已经发表和完稿待发的部分访谈片断发给了我。又过了半年多,我看到了《寒冰访罗明》这部书稿。它不仅仅以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罗明先生一家与中国、与北京大学的情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国领导人的一些交往细节的回忆和当时国际背景的描述,展现了一部活生生的当代中罗关系史。本书还适当选用了一些未曾公开的老照片,使读者多了一分亲临其境的感觉。
北京大学在它的一百多年历史中,培养了许多像罗明、萨安娜这样的杰出国际校友,他们用毕业精力服务于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也践行着北大精神。他们的光荣不仅属于自己的国家,也属于中国,更属于北大。我们应当记住他们,我期待能有更多这样的校友访谈面世。
是为序。
周其凤
2012年9月9日
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