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理财就这么简单
8311500000003

第3章 走出理财误区

理财作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越来越为现今物质化时代的人们所提及。然而,大多数中国百姓对于理财背后的内涵还只是一知半解,自觉不自觉地走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误区一:理财是有钱人的事

有些人认为:本人(我家)每月入账就那么一点“辛苦钱”,解决完“吃喝拉撒睡”后,余下的那几个小钱还能理什么财?还有一些人认为,现在没钱可理,等我有了钱再理财。

其实,很多家境殷富的人也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每月你只需拿出500元进行投资,假设你的年投资回报率是10%,30年后,你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百万富翁了。

所以,经常说“我没有钱可以理”的朋友,尤其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年轻朋友,你要好好想一想:你真的无财可理吗?要告诉自己“我要从现在开始理财!”低薪族、工薪家庭与有钱人相比,面临更大的教育、养老、医疗、购房等现实压力,更需要理财增长财富。

误区二:我还年轻不需要理财

刚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年轻一族,注重追求眼前的幸福享受,并不多顾及将来会怎样,他们号称“零储蓄”,自诩为“月光族”(每月都将薪水花得精光),更有甚者为“负翁”(以透支信用卡度日),在这个花花世界中尽情享受着生活之乐。

但精彩的背后同样蕴含着无奈,现在不考虑并不代表将来不面对。现实是残酷的,人生的许多风险可能会不期而至,与其到时被弄得措手不及,焦头烂额,不如现在就未雨绸缪,及早准备。

及早理财投资非常重要。如果你从25岁就开始,每月投资500块钱,直到65岁,那么到时就有174万(按年收益率8%测算)。而晚10年从35岁才开始投资的话,到时的积累只有一个零头74万,如果以12%的年收益率来测算的话,晚投资十年的差距更是达到3.3倍之多。可见理财投资是越早越好,拖延等待将让你失去唾手可得的巨大利益,理财必须从现在就开始。

误区三:不理财照样过得很好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常说:我就不怎么理财,当然我也不会每月花光光,自己一样过得很好,每年还能剩一点钱够零花。有这样想法的也是大有人在。乍一听,好像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挺好,不用费心去理财,有钱就花,没钱就不花。但是,细想一下,你就真的不需要理财么?即使不去考虑你过几年可能会面临买房、装修 、结婚的事情(假设你家里帮你解决了这笔费用),你就真的高枕无忧了么?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遇到意外灾难。假如灾难来临,需要很多钱来应对时,你该怎么办?

小李,27岁,在某公司做大客户经理,工作四年,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以上。自己买了一辆大众POLO,每天开车上下班,平时消费很高,也从来不在家做饭,穿戴的基本都是名牌,晚上还经常去酒吧消费,不可谓不潇洒。他一直也认为,像他这样的情况根本不需要理财。对于公司业余组织的理财咨询课他也从来不听。

然而,有一天,老家突然来了电话说:他母亲得肺癌,要做手术,手术费一下子就要十几万。家里认为小李的收入这么高,应该能承担这笔费用。这下小李傻眼了,平常花钱如流水,真到急用的时候,没钱了。怎么办,没钱母亲的病也得治啊,只好去借。还好小李周围有些好朋友还有一些积蓄,东拼西凑总算把救命钱给拿出来了。小李急忙把钱汇给家里,算是救了急。这件事让小李长了记性,以后也不那么乱消费了,慢慢开始学习理财。

合理的理财能增强你和你的家庭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也能使你的手头更加宽裕,生活质量更高。收入越高,越需要理财,因为你的收入高,理财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比收入低的人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更大。

误区四:理财就是投资赚钱

理财的目的是通过客观、合理地评估自身的现状,预期发展和生活目标,对收入支出进行合理的配比,考虑可能出现的多种风险,为现在和将来构筑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体系,实现人生的理想。它是一项综合的规划和安排的过程,涉及职业生涯规划、家庭生活和消费的安排、金融投资、房地产投资、实业投资、保险规划、税务规划、资产安排和配置、资金流动性安排、债务控制、财产公证、遗产分配等等方面。从这个意义来讲,投资赚取更多的钱只是帮助我们实现理财与生活目标的一个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是整个理财范畴中重要的一环,但绝不是唯一一环。

理财不是简单的找到一个发财的门路,也不仅仅是做出一项英明的投资决策,它是一个与生命周期一样漫长的过程。孤立,片面地强调投资赚钱不但曲解了理财的主旨,还会陷入现实的怪圈。要全面、综合地审视整个理财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全盘考虑。

误区五:理财随大流,盲目跟风

实际生活中,很多人理财都是人云亦云,喜欢别人做什么,自己跟着做什么。别人买房子,别人买车子,别人买基金了,所以自己也要买。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盲目地选择与身边其他人相同的投资理财产品,形成一种“羊群效应”,却没有认真地考虑一下是否切合自己的需要,自己能否承受相应的风险,是否导致了自己的机会成本损失。

例如:用于子女教育基金或自己养老基金的资金积累,本来应侧重于资金的安全和长期稳健的收益增长,但看到股市火爆,牛气冲天,别人在股市搏杀中屡有斩获,不禁自己也心痒痒的,终于耐不住寂寞杀了进去。不料行情急转直下,弄了个鸡飞蛋打,后悔莫及。

又如某些人一味地强调风险,固执地将所有资金都放在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产品中,却无形中导致了机会成本的损失。象从2005年至2007年,股市牛市行情,绝大多数证券投资基金都有百分之100以上的收益,如果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适当地拿出一部分资金择机而入的话,将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二十倍的收益。

因此,理财投资决不应该是盲目和僵化的,一个理智高明的投资者不应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应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资金积累的时间限制和用途需要,合理地选择投资工具,科学地搭配组合,以求得投资风险与收益的最佳结合。

误区六:自己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没法理财其实理财并非某些人想象中那么高深莫测,遥不可及,有时它可能简单到就是一念之差,举手之劳。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科技手段的日益发达,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的人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金融,顾问机构,甚至专门的金融产品轻松地实现投资理财。

目前越来越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开办了个人理财中心,理财俱乐部等,由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帮您出具理财投资报告,设计投资理财方案。同时许多的理财产品也体现了帮您理财的特征,例如,证券投资基金就是在集合了广大投资者的资金后,由专家团队在证券市场上投资操作,即使您平时忙得无暇一顾,对证券知识一无所知,也可以分享到证券市场成长的丰硕成果。

同时目前银行、基金、证券公司推出的一些新业务也可使您只需举手之劳就可一劳永逸。比如一次签约就可每月将您工资的一部分自动从代发工资的活期账户转入零存整取或是定期账户,从而避免利息损失;也只需一次签约,在每月特定时间自动帮您将指定金额的资金投资购买投资基金,进行长期固定投资。因此,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并不是理财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你要具备理财的意识。

误区七:急功近利,幻想一步登天

理财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许多人却简单地把理财当成投机,渴望通过理财一夜暴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一个人理财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不是理财的技术和手段,而是理财的心态。做好理财需要耐心和恒心,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工具和方法后应持之以恒,一如既往,朝三暮四,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同时要有一颗平常心,任何希望一夜暴富的急功近利心态都是不可取的。理财是一个类似马拉松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你的持久力,而不是一时的爆发力,正如前文所谈到的,只要你有足够的恒心与耐力,百万富翁并不遥远。

误区八:缺乏长期的理财规划

许多人年轻时不懂如何理财,对眼前的生活却有诸多计划,买车、买房、环球旅游一个不能少,对未来的子女教育、养老等从不做打算,结果往往是上辈子赚得多,花得多。退休后用他们毕生赚来的养老金在股市中搏杀,结果资产大大缩水,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误区九:追求短期收益,忽视长期风险

近年来,在房价累积涨幅普遍超过30%的市况下,房产投资成为一大热点,“以房养房”的理财经验广为流传,面对租金收入超过贷款利息的“利润”,不少业主为自己的“成功投资”暗自欣喜。然而在购房时,某些投资者并未全面考虑其投资房产的真正成本与未来存在的不确定风险,只顾眼前收益。

其实,众多的投资者在计算其收益时往往忽视了许多可能存在的成本支出,如各类管理费用、空置成本、装修费用等。同时,对未来可能存在一些风险缺乏合理预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经历了“房产泡沫”的日本和香港公民,或许已经意识到房产投资带来的巨大风险。

有许多国内投资者关注短线投机,不注重长期趋势,比较乐于短线频繁操作,以此获取投机差价。他们往往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短期价格走势,关注眼前利益。在市场低迷时,由于过多地在意短期收益,常常错失良机。特别是在证券投资时,时常是骑上黑马却拉不住缰绳摔下,还付出不少买路钱。更有甚者,误把基金作为短线投机,因忍受不住煎熬,最终忍痛割爱。

只靠衡量今天或明天应该怎样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想法,你真正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策略。市场短线趋势较难把握,我们不妨运用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把握住市场大趋势,顺势而为,将一部分资金进行中长期投资,树立起“理财不是投机”的理念,关注长远。

误区十:追求广而全的投资理财组合

在考虑资产风险时,我们常常认为,“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不少投资者存在这种误区,他们往往将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使得投资追踪困难,若分析不到位,可能会降低预期收益。

对于资金量较多的投资者而言,有必要分散投资规避风险,但对于资金不多的投资者而言, 把鸡蛋放在过多的篮子里,收益可能不会达到最大化。理财时要注意: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篮子里。

理财是人们常规的资产保值增值手段,不少人却无意间陷入了上面的理财误区,使自己的理财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读者朋友在今后理财生活中要注意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