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心理学不是教你诈:左右你一生的120个心理策略
8312200000028

第28章 恶魔效应:或许是你的致命弱点

你知道恶魔效应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是指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而这种效应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每个人多无法避免被其“附身”,我们所能做的是时时刻刻注意着我们的这个可能是致命的弱点。

恶魔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恶魔效应”一词,源于菲利普·金巴杜的《恶魔效应:由善及恶之全解》一书。这里可借用它说明与晕轮效应相对应的另一种认知偏向,即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对不好的一面加以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由于某一点或某一些不好印象而扩大到全部印象的知觉现象;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她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不良感知和印象,而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特性也会给予否定性、妖魔化的评价。恶魔效应的特征就是抓住一点短处,推及其余,认为极端地、绝对地坏。

我们在面对陌生人时时常会被“第一眼”的感觉所迷惑,所谓“先入为主”即是这个道理。在第一次见面时我们往往会把太多的目光放在对方的衣着、外貌、神态、表情等外在的表现上面,而忽略了对方可能在内心中具有的那种“燃烧的激情”。“先入为主”是指以先听见的话或接受的意见或者接触到的第一印象为主,以后再听不同的话或意见就排斥或不相信或不再容纳其它的形象。“先入为主”的心理学依据是:人们的认知结构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固性,对不能同比的东西有一种排斥的倾向:至于顺应的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要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老年人思想比青年人保守的问题。几十年的生活学习,老年人已经有了对世界对人生系统而稳固的看法,头脑中有了太多的“先入为主”的东西,要他们接受新的观点,新的事物,常需要他拆解原有系统化的认知结构,抛弃与他全部生活的自尊心、荣誉感、理想、信仰密切联系的东西,这不能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先入为主的思想有时会导致我们的判断失误:

某工厂的一名工人,人人见人人夸,都说此人老实能干。但他见到女同志就脸红,这就更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正直无瑕的人。但突然有一天,地方公安局来人将其带走,说他可能是强奸嫌疑犯。人们乍听时,谁也不会相信:如此腼腆的人,怎么可能是强奸犯人呢?但经过公安局的大量证据证实,犯人自己也招了供,人们才不得不信。

不过先入为主的印象有时也可以正确的,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一位多年的领导干部,带领大家艰苦奋斗,业绩频频,深孚众望。突然有一天,政治运动兴起,他被造反派揪出来,说是揪出了一个叛徒。人们怎么也不相信,平时最受他们尊敬的领导,一夜之间会成为叛徒。于是,有人默默哀叹,有人愤愤不平,有人呼冤告状。一贯的思想,使他们坚信,他们的领导是个好人,不可能是叛徒。运动过后,这位领导得以平反昭雪,证实了人们的看法。

可是由于人们有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纵第一印象,所以在你的人际交往中注意一定不要受对方的第一印象所迷惑。第一次与人交往对方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表面的,关于对方的能力,品质、人格还无法进行深入的了解,因此第一印象建立的基础并不可靠,如果被第一印象所迷惑,以后就会在和对方的交往中产生偏差,形成一种定势,对它的其它特征,容易视而不见和歪曲。比如你认为一个漂亮的人就不可能有一个肮脏的心灵,也不容易看透一个对你拍马屁的人的险恶用心。另外,一些有能力的人也可能由于给人第一印象不佳而被误解,所以你要重视第一印象,但要真正了解一个人,还需要不断的交往,给人以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移位到我们和某人的第一次交谈的时刻,我们一般是先从其长相开始认识对方的,这种表面的现象到底是真是假,我们没法立即做出我们的正确判断。这时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防止出现这种无法确定本质的“第一印象”,以免掉进“恶魔效应”的陷阱。

所以,我们要学会控制和把握,看待事物不能全凭先入为主心理的牵制,要防止思想的偏向,克服狭隘心理,积极诱导出先人为主心理的有利因素,注意纠正其以偏概全的观念。

我们要时刻警惕“恶魔效应”,我们可能避免不了被它“纠缠”,但是我们可以降低它发生的频率,不要让它成为我们交往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