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活到老学到老,求知不止
第三节 引进西方先进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四节 向对手学习
成功不可以复制,然而成功的经验是可以模仿的。特别是在创业起家之初,自己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没有先进的管理。这个时候,最好的发展策略就是模仿成功案例。
模仿是人学习的第一步。一个人从降生开始,就在不断的模仿中。模仿然后学会走路,模仿然后学会说话,模仿然后知礼仪廉耻。在家里,父母是模仿的对象;在学校,老师是模仿的对象;在竞争中,成功者是模仿的对象。在不断的模仿中,一个人才渐渐长大,从而了解到,一个人不仅要学习他人,更应该养成自己的风格。
许多人都称赞温州人是“最会模仿的一群人”。大部分企业,都经过一段从模仿开始的“量的积累时期”,这些企业,都是从小作坊、小工厂开始做起,从发展到壮大,其中的主线,就是代加工、贴牌,这几乎成为温州企业的一个外在标签。替人加工的过程就是模仿的过程,摸清了这一行的门道和技巧,再自立门户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顺风顺水了。
1999年前后,一大批国际品牌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并且积极地寻求中国代理。但是敢冒这个风险的人太少了,特别是敢一年拿出几百万代理费的。温州人却从中看出了更长远的利益。于是,他们开始积极地进入这个领域。先是卡帝乐鳄鱼皮具,在取得巨大成功后,花花公子、袋鼠、金利来皮具、梦特娇、华伦天奴、皮尔·卡丹、卡丹路、啄木鸟等相继进入。在经营中,代理商需要按照这几个大品牌的销售模式来进行,看似是简单的复制,但是在中国具体的国情下,代理商也融入了许多自己的经营理念。在中国自己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模仿世界先进的企业制度不失为一种好的发展方式。
其实代理这种简单的模式非常容易被模仿,就是“授权经营,一级代理,多级经销”的经营管理模式。一个国际品牌到手后,随即展开招商活动,利用品牌的影响力吸引代理商,然后总代理只需在总部下单、发货、收代理费。这种代理模式发展到极致,有个温州人一次性投资数亿元,签下100多个欧洲品牌的中国代理权,还有温州企业组建了专门的团队,在世界各地寻找有潜力的品牌。模式是可以模仿的,当代理模式在中国取得成功之后,就意味着成功模式有了复制的可能。
还有些企业想模仿耐克,走虚拟经营的道路。同样是温州人的周成建,他所创办的美特斯邦威可能是温州最早尝试业务外包的企业之一,像高邦、森马、拜丽德也是同样虚拟经营,很有意思的是,他们都选择在温州以外的地方加工。和耐克一样被列到“微笑曲线”里的美特斯邦威,最注重品牌和设计。同样,奥康邀请了10多位设计师加入自己的研发组,更多的温州民企开始关注起这两块领域,注重设计的名单里,有一串长长的温企名单,包括康奈、红蜻蜓、法派等。最早攒够了第一桶金的温州代理商们,最近的想法是,把这些代理的品牌,收归己有。
可见,温州人在创业之初,在没有办法自己创牌时,先通过模仿引入他人的经营模式,通过当起代理商或者是模仿虚拟经营的方式先积累经验、储备原始资金。同时,不断“为我所用”、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合适的时候创建起属于自己的品牌。
有的人说,现在社会提倡创新,为什么还要模仿呢?其实温州企业的模仿并不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只是简单的机械复制,模仿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变成创新的过程。创新一般来说分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对企业的人力、财力、技术力量要求很高,大企业通常建立专门的研发部门来完成自主创新,引领行业的前进方向。但是对小企业来说,并不具备完全自主创新的能力。于是,像温州这样的中小型企业普遍选择模仿创新的方式,也就是在别人创新的成果之上进行针对自己本企业的一些改变革新。这种创新“骑在巨人肩膀上”,可以节约企业的研发成本。模仿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运用他人的创新成果的同时,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也能够不断得到提高。温州人是善于模仿的一群人,但是他们不是照搬和复制,温州人在模仿之中就很好地进行了模仿创新。温州处于沿海交通便利之地,与外界的交流接触机会多,眼界也就开阔,刺激他们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和欲望。另一方面,温州人的草根创业传统使产生了很多白手起家的老板,这些老板在创业初期只为了追求盈利。于是只要是能降低风险、投入能立即见效看见回报、能赚到钱的,就是好的,在这一阶段他们还没有必要太多关注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竞争力等问题。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不管是黑猫白猫,只要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政策鼓励,许多温州人都采取了模仿名牌、模仿销路好的产品的经营策略。他们研究他人的产品,仿制已经有一定市场的热卖产品,同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已有产品剖析改进,降低成本并改善性能。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成本并使厂家能迅速进入市场。大量温州中小型企业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
只要是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经验,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都可以借鉴和模仿。温州商人在起步时已经通过模仿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是模仿不是长远之计。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必须在模仿的基础上学会“另起炉灶”,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要把眼光紧紧盯在战胜和超越上。同时,如果他们模仿的产品被市场上更新颖的产品超过了,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对旧产品的模仿,不断改进或者创新,生产更新颖、更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只有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超越,温州人才能取得长远发展的契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温州模式”,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