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八项规定改变中国
8331000000023

第23章 新风尚:八项规定与社会风气的转变(3)

高端消费品的转型则更接“地气”,过去大众消费者难以企及的高端消费品,随着转型的深入,真的“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洪山菜薹是武汉的特产。原产地出品的洪山菜薹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出产量极小,大多被当作了节礼,寻常百姓根本买不到。2014年1月,受八项规定的影响,原产地出品的洪山菜薹也成为普通百姓的盘中餐。据统计,武汉楚天洪山菜薹产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空运,向北京、上海、广州的客户销售了约400个洪山菜薹的礼盒,价值近10万元,大多是散客通过网上订购。该公司的销售额没有受到八项规定的影响,唯一变化是大客户少了,而散客大幅增加。除此以外,海参、鱼翅、鲍鱼等过去高档宴席的常见菜,也“变身减价”被端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

台挂历和贺卡产业开始向制作、印刷包装盒、包装纸和手提袋转型;策划演艺行业更加注重对大企业年会、基层社区文艺汇演和舞台剧的投入;烟酒类企业开始缩减高档烟酒的产能;茶叶行业开始将过去的高档茶叶分散零装,并简化不必要的过度包装,尽力降低成本……这些受到八项规定的产业,都在短暂的寒冬中意识到过去产业发展的不合理、不正常之处,借八项规定颁布的契机,加速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回归到真正服务于大众的本质上来,保证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新闻单位,尤其是中央新闻单位,长期承担着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是中央政策的展示牌和传声筒。长期以来,由于性质的原因,一些新闻单位常常以严肃乃至于刻板的面目示人。八项规定颁布后,新闻单位沉下身去,更加自觉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从基层、从身边寻找新闻,使得新闻作品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

理论链接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2013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闻联播》是很多中国人每天必看的新闻类节目。在中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新闻联播》的一举一动都有着“风向标”的意义。为体现节目的权威性,《新闻联播》的节目内容以严肃为主,主持人的语言、动作乃至于表情都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风格。但是,进入2013年后,《新闻联播》连续出现了轻松、活泼和温馨的变化,大接“地气”,改变了人们以往对《新闻联播》的印象。

2013年2月9日,在《新闻联播》结束的时候,两位主持人给观众拱手拜年,创《新闻联播》开播三十余年来主持人在节目中向观众行拱手礼的先河。两位主持人这一举动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热议。在网络上,也引发了网友对于拜年习俗的民俗大讨论。

2014年1月1日,当天《新闻联播》结束时,主播康辉最后总结道:“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这段突破以往常用“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等政治词汇结束的话语,使用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人中经常使用的一些表述,引发了各界的好评与热议。《新华日报》评论:“一些卖萌和幽默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感。”人民网评论:“《新闻联播》正在逐渐改版,改版后的节目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新华网也评论道:“一向被誉为央视最严肃的节目在结尾时玩起了‘浪漫’。”

2014年2月4日至2月6日,分别是农历马年大年初五到初七,《新闻联播》前所未有地以三个被称为“彩蛋”的结尾结束,而改变了由主持人口播结束的惯例。2月4日是大年初五,《新闻联播》的结尾推出了四只可爱的大熊猫拜年,这四只被称为“熊猫F4”的熊猫,憨态可掬地给全国观众拜年,淘气可爱的样子令观众忍俊不禁。2月5日大年初六,也是春节长假结束的前一天,《新闻联播》的尾声出现了主持人的温馨提示:“明天就是假期最后一天了,在返程的路上多多注意安全。”充满了温情。2月6日大年初七,《新闻联播》结尾以《时间都去哪了》为背景音乐,推出了各地网友在网络上发布的一张张“全家福”照片,并配发了文字——“全家福,捕捉了欢笑,定格了幸福,将亲情的瞬间变成永恒,怀揣着这样的全家福,心中暖暖的。”再次以不寻常的方式结尾。《新闻联播》的三个不同寻常的结尾,既烘托了过年的气氛,也体现了《新闻联播》在作风方面的变化。

事实上,《新闻联播》的变化是新闻单位逐渐改变作风的代表。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为契机,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新闻单位都在走进基层、贴近民生、改变作风。

2014年春节,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派出上百名记者,兵分多路“新春走基层”,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心灵感受民生。有的记者来到甘肃农村,近距离了解基层落实八项规定的实际情况,询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基层干部作风的新变化,不仅看到了八项规定在中国最基层和最小行政单位的落实情况,听到了基层的呼声,也实地了解了中国大西北的真实状况。有的记者来到芦山地震灾区,实地探访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点,了解了工地上工人的乡愁。有的记者来到农村留守儿童家中,亲身感受留守儿童的生活。有的记者走进田间地头,与老乡一起贴春联,一起祭祖,一起吃年夜饭,一起守岁,在传承千年的民俗中,感受真实的中国。有的记者跟随一趟春运客车,往返八千里,跟拍一对80后列车员夫妻,亲身感受基层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有记者写道:“‘走基层’的意义,不仅仅是转文风、改作风、写稿子,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义,是去感受祖国每一片土地所独有的文化气息,去体会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哀痛和呼唤,去重新激发自己对人、对社会的关怀与热情,去寻找自己那颗被俗世尘埃蒙住的赤子之心。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长期承担着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活动的重任,负责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基于这一任务要求,《人民日报》的文风比较严肃,新闻报道以政论为主。2013年八项规定要求减少领导人活动报道后,《人民日报》的风格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细心的读者注意到,《人民日报》头版上的领导人和重大会议的报道更加精练,头版中的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经济新闻的数量和篇幅都有所增加。报道地方政府正面形象的通讯,篇幅也从过去的3000至4000字,缩短为数百字的消息。美国国会通过“财政悬崖”法案这样的国际新闻登上《人民日报》头版,网球运动员李娜参加澳网女单比赛的新闻三次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大量图片和重点导读式的语言出现在《人民日报》的版面,“雾霾肆虐”这样的负面新闻也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人民日报》主编张研农在复旦大学演讲时说:“可以说在中国,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主流意识形态如此密切相关,从没有一张报纸像《人民日报》这样与党和国家的荣辱沉浮如此紧密相连。”《人民日报》的变化,也正说明着党的作风的大转变。

中央级新闻媒体的文风在八项规定后都出现了亲民、近民的变化。文风即作风,文风即党风。过去被人民群众认为“高高在上”的新闻媒体沉下身来,让新闻的触角“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新闻的笔触描写实实在在的生活,都体现了八项规定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为中国梦凝聚道德支撑

201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街头采访系列节目《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采取街头随机采访的形式,探寻普通中国人的家风与家规。尽管答案各异,不乏“神回复”,但“诚实”、“勤俭”、“和睦”、“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等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念,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家风与家规。八项规定切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通过抓党风政风的转变,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凝聚道德支撑。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一个社会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不能是那种普遍的、普适的,而必须是扎根于这个社会的历史、来自这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区别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那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分别体现在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体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建设国家过程中的共识,也是中国国家理念的体现。富强,寄托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目标。文明,是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宣言。和谐,是中国传统“和”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全国人民在国家理念层次的凝练与升华。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自由,是中国人民追求人的最大解放过程中的目标价值。平等,是全社会形成和谐、互敬、关爱氛围的基础。公正,是良善社会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法治,则是一个成熟社会必须遵循的社会治理方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高度概括了社会全体成员的共识,让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下更加和谐。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公民个人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是良好公民的基本标准。爱国,这是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最根本的准则。敬业,发挥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价值,这是一个公民对于社会的最大意义所在。诚信,人无信不立,这是人在社会生存和生活的立身之本。友善,是人之为人最为宝贵的公民美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凝聚了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良善品质,是维系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价值纽带。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习近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创造性地将价值观问题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再次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弘扬了社会正气,有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将党心、民心凝聚在了一起,为实现中国梦积累了正能量。

诚信为本、信义为先

“诚信办实业、为民谋福祉”的全国诚实守信模范、江苏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说:“人无信不立,社会无信不稳。”“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社会和谐的根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领域的诚信缺失问题已经相当严重。诚信,这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被一些人遗失了。“没有信用”、“不讲诚信”,成为很多人对社会的观感。然而,有一些“讲信义”的普通人,仍然坚守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底线,向社会展示着“诚信为本、信义为先”的信念。

2010年8月18日,一场暴雨让山西省晋城市的李继林、刘平贵夫妻的面粉加工厂蒙受了巨大损失,75万斤小麦泡在水里,完全失去了食用和加工价值。按照当时的市场价计算,这批小麦价值80万元。夫妇俩不愿意多年积累的信誉流失,更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小麦的乡亲受损,东拼西凑,凑起30多万元付清了乡亲们的货款。

为了让乡亲们安心,刘平贵继续照看面粉厂,李继林则外出打工,挣钱还粮。4年来,夫妇二人坚守诚信,累计为乡亲们还粮48万斤,谱写了一曲“粮食不在,良心要在”的诚信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