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小企业成功经营十三讲
8333200000021

第21章 投资应注意的七个问题

企业没有投资就没有发展,企业投资包括新建项目的投资、扩建项目的投资、技术改造的投资、参股控股的投资。每一项投资都蕴含着新的希望,但也都面临着风险,一次投资失误也许就意味着企业从此“一蹶不振”。因此,投资一定要谨慎,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后再决定是否投资。

第一,慎入垄断行业

很多企业热衷于与垄断行业做生意甚至致力于进入垄断行业,往往只考虑垄断行业丰厚的利润而疏于考虑进入此类行业所需的成本及进入难度。目前垄断行业主要有市政环保、自来水、影视、教育、天然气、电信、银行等。垄断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垄断行业,有其雄厚的实力和复杂的背景。垄断行业为保住自身利益,会动用各种力量阻止新的企业进入该行业,如利用政府补贴进行降价、利用相关标准进行经营限制等。要进入垄断行业,需克服重重阻碍,所付出的成本往往非常之高,不具备相当实力的投资者难以承受;即使具备了这种实力,在以后的经营过程中能否消化这些成本也未可知。规避非市场竞争陷阱的最好办法是“敬而远之”。

第二,恰当利用政策商机

政策机会对企业投资是最具诱惑的。但政策倾斜提供的商机也要恰当把握时机、投资力度、人力资源配备等因素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否则,则对企业发展无益甚至成为不利因素。因为有些政策有时效性、政策的利用也是有条件的。越是优惠幅度大的政策,政策调整的可能性越大。要把握好政策商机,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沟通,保证及时准确地获得政策信息。

2.防止贪小便宜吃大亏,不能仅仅因为政策优厚而不顾投资的其他条件。

3.提高对政策的应用水平,不要把宝全押在政策商机上,要根据自己的实力进行投资。

4.利用政策要适当,不要过头,时刻留心政策的变化。

第三,合理利用技术及人才

企业在投资行为中往往有追求高新技术的冲动,渴求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以期获得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对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和使用不当,反而会使企业陷入被动,如引进的先进技术不能变为生产力,引进的人才“水土不服”或不能在投资项目中独当一面等。

要规避技术和人才引进风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不熟不做”,进入新领域要优先考虑熟悉产业的相关行业。

2.力戒盲目,对还处于实验阶段的新技术,必须进行由小试到中试再到小规模的投产试验。

3.力戒盲从,对专家、顾问的意见要反复分析论证。

4.对技术和人才的投资,必须以适应企业规模和投资能力、适应目标市场需求为主要标准,过高或过低的技术、人才要求都不适当。

5.对进入新行业的投资者而言,判断人才是否合适的标准,一看其是否有相当的从业经验,二看其在行业内的口碑,三看其历史业绩,四是看其个人禀性是否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

第四,客观分析市场信息

市场信息判断失误误判断将将可能导致中小企业投资的失败。例如,国家曾明确未来将取缔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许多企业敏锐地捕捉到这条信息中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投资绿色环保餐具行业。由于环保餐具价格较高,大量餐饮企业视国家禁令于不顾,仍然违规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后来上市的“环保”替代品——一次性PP餐具。原本预测年需求总量为120亿件,潜在销售额不低于30亿元的环保快餐具市场,实际需求量远远小于预测需求量。全国170家左右的绿色环保餐具生产企业,大约有2/3以上相继停产转产,一些原来还能勉强开工的企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或其他经营上的原因,纷纷停产关门,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不超过20家。

第五,不可盲目追求规模经济

与自己企业的投资实力、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规模扩张,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发展;反之,则阻碍企业的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不可盲目追求经济规模。

第六,预测新行业投资的风险

传统产业竞争的白热化,往往诱导人们致力于“求新求异”,将眼光投向一个个未知的领域,如一度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以及生物制药、环保产业等。新的领域投资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但与成熟产品相比,其风险程度也大。尤其是如果对实验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将可能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要减少对新行业投资的风险,投资前必须做充分的市场调查,结合方方面面预测其风险,谨慎投资;要清醒地认识到投资目的不是“赶时髦”、“追时尚”,而是要赢利,确定投资项目首先要有详细的赢利计划,不要被各种时尚潮流所迷惑;任何一种市场上出现新的项目,既要弄明白其中的法律禁区,还得考虑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2001年海南首家“人体克隆”店停业,高估了市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是重要原因。新的项目一般很难被消费者一下子接受,因此要有失败的承受能力,还得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第七,做好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许多著名企业成功扩张的成功途径之一,但品牌延伸把握不好,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一些企业过度拓展产品阵容,结果却连累了企业主要产品的信誉,削弱了品牌影响力,致使品牌资产损失惨重。

规避品牌延伸风险,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品牌定位要一致。延伸品牌的质量、外形设计、包装等要与原知名品牌定位相协调。

2.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目标市场、价格档次应相近。

3.知名品牌与其延伸品牌的服务系统应相近。

4.品牌延伸应根据企业和产品的现状而定,不能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