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淹将天下之士分为危言危行和逊言逊行二党,认为这两党常交战于天下,天下是不是太平,就在于两党的胜败。
景祐二年,仲淹就身历了一次这两党之间的交战。
景祐二年,朝廷又有了一次人事变动,李迪罢政,王曾任同平章事(宰相),蔡齐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三月,范仲淹也升为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不久便调回京师,判国子监。
也就在这一年,被废的郭皇后不明不白地死了。据说郭后死前不过只是一点小病,是内侍阎文应亲带太医前往诊视,并将她移居嘉庆院,但只几天工夫,郭后就死了。其实,郭皇后被废黜之后,仁宗对她似乎也并不是完全恩断义绝。《宋史·郭皇后传》说:郭后被废之后,“帝颇念之,遣使存问,赐以乐府,后和答之,辞甚怆惋。”这大约也是所谓“一日夫妻百日恩”吧。
郭后被废,内侍阎文应及宰相吕夷简起了很大的作用。据说,阎文应看到皇帝思念郭皇后,怕郭皇后回来对自己不利,便在郭后生病时借机做了手脚。但郭后死后,许多人心存疑问却是真的。谏官高若讷、姚仲孙等就上书弹劾阎文应,明确提出了他们的怀疑。
阎文应身为内侍却“专恣不恪”,甚至常矫皇帝意旨外控执政,这本来就是范仲淹非常担忧的事情。皇后暴死,更激起他一腔愤怒,他决心与阎文应一决高低。这一次仲淹事先甚至做好了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打算,在去见仁宗之前,他安排了家事,并对长子纯祐说:“吾不胜,必死之!”
但这一次还好,阎文应终于被贬逐岭南,死于流放途中。不过,仲淹此举也使当朝宰相吕夷简十分难受。而且,依吕夷简之见,仲淹身为待制,不过是皇帝侍臣,本来就不应行建言进谏的“口舌之任”。但仲淹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身为侍臣,建言进谏正是职责所在,岂有坐视沉默之理。
范仲淹与吕夷简的矛盾集中反映在选拔人才上。夷简在位日久,“颇务收恩避怨,以固权力”,以至幸进之徒奔走于门下。这是仲淹所不能接受的。一次,夷简对仲淹发感慨,说自己见过的人也算不少了,但却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有节行的。仲淹当面反驳说:“有节行的人自然是有的,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以你这种想法待人,有节行的人也不会投到你的门下。”这话可把吕夷简搞得很难堪。
也就在这个时候,仲淹向仁宗上《百官图》,指出百官进止,如何才是公平持正,循序升迁,哪些只是因私幸进,超格越级。他希望仁宗重视选贤任能,特别是“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而且,他还引汉成帝时事向仁宗进言,明确表示,仁宗信任吕夷简如同当年汉成帝信任张禹,他颇有朝政败坏的担忧。
张禹是什么人呢?汉成帝永始、元延年间,王莽专权,当时日蚀、地震频仍,吏民上书多言灾异所致,在王氏专政。成帝“意颇然之”,但又没有明证,便亲至张禹宅第向他请教。张禹对成帝说,灾变之由,深远难见,人们以为是王氏专政所致,不可信。成帝以此不疑王莽,终于酿成新莽之祸。
范仲淹以为,吕夷简党同伐异,以自己的好恶选人用人,报喜不报忧,张禹非常相似,实在有失宰执之责。他向仁宗推荐韩亿,以为亿素有仁心,宽怀大度,可取夷简而代之。
吕夷简的抗辩自然也是情理中事。为仲淹的指责,吕夷简与范仲淹在仁宗御前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他对仲淹的指责一一加以辩驳,并怒斥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御史大夫韩渎附和夷简,甚至请求仁宗书列仲淹一党官吏姓名,张挂于朝堂之上,用以戒越职言事。由此,仲淹被罢免,贬知饶州。
仲淹的此次被贬,使朝野震惊。秘书丞余靖谏言,仲淹以前上书请求太后还政,谏止废后,都没有遭到如此重贬,哪里能够因为与宰相一言不合便遭贬放呢?他请求仁宗宽容为怀,收回成命。
太子中允尹洙更是愤然上书,自称得仲淹举荐,与仲淹“义兼师友”,仲淹既以朋党之罪招致贬放,自己按理不该幸免,愿意与仲淹同受贬黜。为此,余靖被贬至江南西路,监筠州(今江西高安)酒税,尹洙被贬郢州(今湖北钟祥),监郢州酒税。
时任馆阁校理的欧阳修也愤然上书,力陈仲淹“刚正好学,博通古今”,不应以忠言忤相而遭贬。欧阳修也因此被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夷陵令。
到此为止,因仲淹、夷简之争,余靖、尹洙、欧阳修等朝臣相继遭到贬黜。第二年,吕夷简也被罢相,“由是朋党之论兴矣。”
这就是仁宗亲政不久于景祐三年出现的第一次朋党之灾。仲淹等人坐贬之后,馆阁校勘蔡襄作了一首《四贤一不肖诗》,“四贤”即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即高若讷。高若讷当时任右司检,他身为谏官不敢直言,欧阳修说他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首诗一出来,京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甚至契丹使者也买回去张贴在幽州接待宋使的驿馆墙上。这一次朝廷党争所造成的震荡,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平心而论,吕夷简还算不上一个奸臣、贪官。仁宗一朝他位列辅弼,数度宰执朝政,也算是忠心耿耿,并且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我们从他命人厚葬仁宗生母李宸妃的事上,就可看出,他深谋远虑,办事十分妥帖。
比如天圣五年大内失火,百官早朝而宫门不开,人疑宫中有变,请见皇上。仁宗在拱辰门接见群臣,百官拜楼下,独夷简不拜,一定要仁宗举帘露面之后他才放心。天圣七年玉清昭应宫被焚毁,章献太后想重建,也是他尽力谏止了。他身居高位,周旋于仁宗母子之间,其实也是兢兢业业且备尝艰辛的。
而且,夷简对仲淹也是欣赏并有所保护的。仲淹景祐三年党争之祸被贬之后,康定元年朝廷只决定恢复他天章阁待制改陕西都转运使,当时夷简又任宰执,他对仁宗说,以范仲淹之贤,“朝廷将用之,岂可但除旧职?”仲淹因此得以除龙图阁直学士,迁陕西经略安抚使。仲淹知延州时,私自致书赵元昊,“元昊复书,语极悖慢”,仲淹只“奏其状,焚其书不以闻。”人臣无外交,仲淹这件事实在做得有些莽撞。朝廷议罪,参知政事宋庠认为可斩,枢密副使杜衍认为仲淹志出于忠,不可深罪。仁宗征求夷简的意见,夷简认为“杜衍之言是。止可薄责而已。”仲淹因此没有被严加追究,只降知耀州。
当时所谓的朋党之争,往往是意气之争,双方争议的标准不外乎忠与奸,君子与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