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端拱二年(989),1岁
八月丁丑(二十九日,公历10月1日),范仲淹生于武宁军(治所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楼钥《范文正公年谱》。另据方健先生考证,范仲淹生于河北真定府。
淳化元年(990),2岁
父范墉病卒于徐州,随母葬父于苏州天平山。
淳化二年(991),3岁
随母居苏州天平山。
淳化三年(992),4岁
母谢氏改适时在苏州为官的朱文翰。仲淹遂改姓朱名说,至22岁。朱文翰先后在江苏苏州、湖南安乡、安徽青阳、山东淄洲等地为官,仲淹随母待行,并在各地就学受教。安乡兴国观司马道士是其蒙师之一。安乡读书台、青阳读山、博山秋口、长白山醴泉寺俱传为范仲淹读书之地。
景德元年(1004),16岁
朱文翰任淄州长史。仲淹侍父游学于淄州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秋口。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同年,宋辽议和,定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1005),17岁
游学于秋口、长山。
大中祥符元年(1008),20岁
出游鄠(治今陕西户县)郊,与王镐(?—1027)、道士周德宝、屈应元等啸傲于鄠、杜之间,一起登临终南山,抚琴论《易》。
大中祥符二年(1009),21岁
读书长白山醴泉寺,有“划粥断齑”典故,曾作《齑赋》。
大中祥符三年(1010),22岁
读书醴泉寺。有“窑金赠僧”传说。
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
询知世家,感泣辞母往应天府书院求学。
大中祥符八年(1015),27岁
登蔡齐(988-1039)榜,中乙科第97名,任广德军司理参军。
大中祥符九年(1016),28岁
在广德司理参军任上,司理刑狱,迎母侍养。
天禧元年(1017),29岁
擢文林郎、权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即亳州,又称谯郡)。贫止一马,鬻马徒步之任。上《奏请归宗复姓表》,始复范姓。
天禧三年(1019),31岁
加秘书省校书郎,仍从事于谯郡。与诗人石曼卿(994-1041)交际于太清宫。
天禧四年(1020),32岁
仍在亳州任幕职官。
天禧五年(1021),33岁
调监泰州西溪盐仓,系衔仍旧。是年,张士逊为枢密副使,丁谓加司空,冯拯拜左仆射,曹利用拜右仆射。
天圣二年(1024),36岁
迁大理寺丞,仍在西溪盐仓任。娶应天府李昌言女李氏为妻。同年,生长子纯佑(1024-1063)。
天圣三年(1025),37岁
秋,因发运副使张纶(962一1036)荐,知兴化县事。滕子京协助其筑捍海堰,虽因暴风雪而停建,但其首倡之功甚伟。
天圣五年(1027),39岁
守母丧于南都应天府,晏殊岀守应天府,邀仲淹掌应天府书院,同时执教者还有王洙(997-1057)、韦不伐(978-1051)等人。范仲淹上宰执万言书,深受时相王曾赏识。孙复(992-1057)来谒,授以《春秋》,资助孙就读于应天书院。六月,次子纯仁(1027-1101)生。
天圣六年(1028),40岁
掌应天府书院教习。七月,捍海堰历时近两年修成。因范仲淹首倡之功,后人誉为“范公堤”。是年,葬母于河南万安山。十二月,范仲淹守丧期满,经晏殊推荐,召为秘阁校理,跻身馆职。
天圣七年(1029),41岁
供职秘阁。十一月冬至,上书谏仁宗率百官行拜贺太后寿仪,后又疏请太后还政,疏入不报,遂自请补外,出为河中府通判。
是年二月,张士逊罢相,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夏竦先为参知政事,后为枢密副使。
天圣九年(1031),43岁
三月,迁太常博士,移陈州通判。葬母于河南伊川万安山。上书乞将磨勘恩泽迫赠父母。三子纯礼(1031-1106)生。
明道元年(1032),44岁
仍在陈州通判任上。二月,仁宗生母李辰妃卒;仲淹屡上奏疏,劝以唐中宗朝上宫婕妤、贺娄氏卖墨敕斜封官事为鉴。
吕夷简上《三朝宝训》。以张士逊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八月,晏殊为枢密副使,后为参知政事,杨崇勋为枢密副使、枢密使。年初,宋加封李德明为夏王,十月去世。子元昊(1003-1048)继位,宋封其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
明道二年(1033),45岁
三月,刘太后薨,仁宗亲政。四月,仲淹被召回京任右司谏。力谏废郭后,被贬外放,出守睦州。
景祐元年(1034),46岁
四月至睦州任所。凭吊严子陵钓台,重修严子陵祠堂,建龙山书院。六月,移守乡郡姑苏,与叶参(964-1043,叶清臣父)交政后,立即投入救灾,有苏州治水之载。
景祐二年(1035),47岁
仍在知苏州任上。
时郭皇后暴卒,舆论疑内侍阎文应下毒,仲淹奏劾之,阎被贬岭南,死途中。
景祐三年(1036),48岁
在开封府任所。正月,上太宗尹京时所判案牍。五月,上疏论营建西都洛阳事,吕夷简讥为迂阔近名。上百官图,指斥宰相用人失当,又上四论,吕夷简反诉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贬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余靖(1001-1047)、尹洙(1000-1064)论救,欧阳修切责高若讷(997-1055),相继贬外,士论荣之;蔡襄(1012一1067)作《四贤一不肖》诗,朝野传诵。史称景祐党争。
景祐四年(1037),49岁
仍在饶州任上。妻李夫人病卒。诏移仲淹知润州(治今江苏镇江)。
宝元元年(1038),50岁
正月,赴润州。道经江西彭泽,谒狄仁杰祠,重撰狄梁公碑。十一月,知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途中访友人邵餗,在杭州拜访仕故人胡则。
康定元年(1040),52岁
正月,仍在越州任上。三月,复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五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庆历三年(1043),55岁
八月,就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韩琦代范仲淹宣抚陕西。九月,仁宗开天章阁,诏命条对时政,范上十事疏。吕夷简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56岁
九月,吕夷简卒,晏殊罢,杜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脞大学士,贾昌朝为枢密使,陈执中为参知政事。范仲淹檄正患病的种世衡与原州知州蒋偕合兵抢修细腰城,断明珠、灭臧交通西夏之路。
十一月,王撰辰(1012-085)等兴“奏邸之狱”,范仲淹等所荐新进名士皆贬逐殆尽。范请罢参知政事,乞知邠州。
庆历五年(1045),57岁
正月,罢仲淹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按抚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罢富弼枢密副使,以京东西路按抚使知郓州,杜衍罢相,出知兖州。八月,欧阳修为范、富、杜、韩四人辩解,被贬知滁州(安徽滁州)。
庆历六年(1046),58岁
正月,至邓州任所。范雍病逝洛阳,范仲淹撰墓志。七月,继室曹氏(另据考证为张氏)生四子纯粹(1046-1117)。九月十五日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书院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庆历七年(1047),59岁
任知邓州。四月,尹洙卒于邓州,仲淹营护其丧事。
皇祐元年(1049),61岁
正月,移知杭州,过陈州,拜会晏殊;三月,次子纯仁进士及第。赴杭过苏时,与兄仲温议定在苏州创办义庄。同年,王安石来访。
皇祐二年(1050),62岁
任知杭州任上。十月,为苏州义庄订立规约。迁户部侍郎。十一月,移知青州。
皇祐三年(1051),63岁
春,赴任青州,过长山,礼参故乡父老。三月,至青州任所,与前任富弼交政。时青州大饥,到任即赈济救灾。
皇祐四年(1052),64岁
正月,扶病就道,移知颍州。行至徐州,己沉疴不起,仁宗遣使赐药存问,于五月二十日卒于徐州。死前上《遗表》,一言未及家事。卒,赠吏部尚书,谥文正。十二月壬申,葬于西京洛阳伊川万安山下,仁宗亲篆其碑额“褒贤之碑”。富弼撰墓志,欧阳修撰神道碑,名公显宦以祭文等方式表示对范仲淹的哀悼和崇敬之情。宣和五年(1123),应宇文虚中之请,赐庆州文正祠庙额为“忠烈”,过化之邦立祠庙祭祀者凡18处。靖康元年(1126)二月,追封为魏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