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负债表有两种基本格式:账户式与垂直式。账户式资产负债表分左、右两方,左方列示资产项目,右方列示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左右两方的合计数保持平衡。这种格式的资产负债表在我国应用最广。
账户式资产负债表结构特征如下:
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方,左侧为资产,它是公司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资源;右侧为权益,它代表公司经济资源的所有权归属;包括债权人权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由于公司的资源与公司资源的所有权是从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资源的归属权两个角度分别进行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其金额是相等的。从表上可以看出期初资产总额等于期初权益总额,期末资产总额等于期末权益总额。
二、资产负债表能提供哪些信息
资产负债表好似一幅静态的图画,又似一张快照,那么资产负债表可以告诉您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1.企业的实力
这是通过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内容告诉你的。公司有多少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通过资产负债表一目了然。
2.企业的负债
一般的公司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负债,这些债务就列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方,我们很容易从中找到相应的项目和数据,了解一些公司的负债情况。
3.企业的自有资金
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一方,我们可以从所有者权益各项目了解到公司的资产有多少是自由资金换来得。
实质上说,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就是资产负债表要告诉我们的信息,您可以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方面分别逐个理解,也可以将三方面综合起来理解。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的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的报表,具体来说,这个表左右两边,一边是资产,一边是负债。资产负债表的左侧金额与右侧金额相等,对于具体的资产项目或负债项目,该表中反映的是这个时点上该项目的余额。所以我们有了初步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资产负债表左边是资产,右边是负债,左右两边金额相等。
三、怎样看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论公司处于怎样的状态,这个会计平衡式永远是恒等的。左边反映的是公司所拥的资源;右边反映的是公司的不同权利人对这些资源的要求。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全部资源有要求权,公司以全部资产对不同债权人承担偿付责任,偿付完全部的负债之后,余下的才是所有者权益,即公司的资产净额。我们利用资产负债表的资料,可以看出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据以评价公司资金营运、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合理;分析公司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以及长、短期债务数量及偿债能力,评价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利用该表提供的资料还有助于计算公司的获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
在分析资产负债表要素时,首先,注意到资产要素分析,具体包括:
(1)流动资产分析,包括分析公司的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各种应收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比往年提高,说明公司的支付能力与变现能力增强。
(2)长期投资分析,包括分析一年期以上的投资,如公司控股、实施多元化经营等。长期投资的增加,表明公司的成长前景看好。
(3)固定资产分析,这是对实物形态资产进行的分析。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固定资产数字,仅表示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各固定资产尚未折旧、折耗的金额并预期于未来各期间陆续收回,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折旧、折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各种报表的准确性。很明显,少提折旧就会增加当期利润,而多提折旧则会减少当期利润。有些公司常常就此进行处理调节利润。
(4)无形资产分析,主要分析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专利权等。对商誉及其他无确指的无形资产一般不予列账,除非商誉是购入或合并时形成的。取得无形资产后,应登记入账并在规定期限内摊销完毕。
其次,要对负债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1)流动负债分析,各项流动负债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分析的关键在于要避免遗漏,所有的负债均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2)长期负债分析,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根据长期负债的不同形态分析、了解公司债权人的情况。
最后,是股东权益分析,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四个方面。分析股东权益,主要是了解东权益中投入资本的不同形态及股权结构,了解股东权益中各要素的优先清偿顺序等。
有了上述的整体把握后,我们具体分析如下:
流动资产分析
(一)货币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其实都属于现金的范畴
关注要点:
根据企业规模,判断其资金是否适当。过高过低均不好。过低,现金周转困难,这个道理大家都懂。那么过多不好为什么呢?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尤其是那些现金高但还进行配股等融资行为的企业,其资金的真实性大打折扣。既然手持大量现金为何还大肆圈钱?发现有这类公司,首先把它归入问题公司,其股票也要远离为妙。
(二)短期投资:对外投资,期限很短,多在一年以内
关注要点:
1.有的企业为了改善流动资产状况,将部分长期投资划入短期投资。鉴别方法:察看以前年度或以前月度报表,和现在的余额进行对比,看财务报告说明书以及相关变更说明。
2.短期投资是否存在潜在风险。有的公司名义上买卖国债,这是低风险行为,但实质上又委托一些机构,对国债进行质押获取货款,投入股市,这样风险被扩大。而短期投资不需要披露相关信息,这样就方便了公司的暗箱操作。
短期投资不应该太大。
货币资金和短期投资是企业变现能力最强的资产,它们与企业的存在强制偿还风险短期债务余额的比才反映了企业的现实短期偿债能力。
(三)应收账款:这是重点中的重点。以往很多企业都在这上面做文章,近年由于成了审计重点,部分企业开始在别的上面想点子,但应收款依然是研究的重点。
应收账款是企业应收回的销货款,形成原因在于企业的信用结算方式。有的企业为了增加产品销量、占领市场,大量采用赊销,这样虽然增大了销售量,但应收账款也相应增大,太大的应收款一是不利于企业的现金周转,二是必定会产生一些呆账、坏账,而且部分企业更是伪造原始凭证、虚增收入,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而同时这些应收款按国家规定要计提坏账准备,大部分企业为了调节利润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有的是零计提,有的随意变更计提比例和改变计提方法。
分析要点:
1.关注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公司
以某企业为例,分析其财务报表,2003年其主营收入141亿元,利润只有2.4亿元,而应收账款高达50亿元,再加上应收票据25亿元,合计占总收入的53%,这家企业的现金流一定会出问题,现金缺口必然巨大。打开现金流量表,其现金净流量竟然是净增加1.16亿元,再看下去,其现金净流量净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借款流入,借款高达50亿元,而其主业生产经营所流入的净现金流量为-7亿元。一个企业,如果完全凭自有资金经营,在现代企业是被认为没有进取精神、不善于经营的,但举债经营也是要适度的,至少主要经营所产生的净现金流入应该成为企业现金净流入的主要渠道,应该大于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就像我们日常生活的人,工资等收入应该成为我们主要的现金流入,而不是整天靠借钱过日子。再来分析,该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其2002年应收账款余额已经高达44亿元,到2003年年底,不仅没有减小,反而增加了6亿元,进一步查资料发现,赊销方主要是美国的一家公司。首先,我们先不说该企业自己做假,来增加收入和利润,这是最坏的结果,我们现在单纯关心一下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至少会有10%的坏账,那么就是5个亿,如果情况比想像的还坏的话,20%也是有可能的,光这10个亿足够该企业亏损几年,而且该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计提为零计提,说实在的,不理解,这么大的应收账款,而且跨年度的数额如此大(估计还有前几年的),竟然不计提坏账准备,就是为了保利润。
2.应收账款还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1)应收账款的增幅与主营收入的增幅对比,应该是同比例增长,如果应收款的增幅远大于收入的增幅,就要当心了。
(2)应收账款占主营收入的比重。应当控制在10%以下,达到30%以上的,小心财务状况恶化。因为这样的企业每销售10元商品,就有3元挂账而拿不到现金。若比重达到50%的就远离为好,肯定做了手脚,财务状况已经在恶化。
反过来,极小也不正常。比如蓝田股份,2000年主营收入18亿元,应收账款仅800多万元,连0.5%都不到,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后来蓝田造假事件暴露导致其股价暴跌。其实,我们做财务分析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这样的超大地雷。这样的事情一碰上,投入其中的资金肯定损失掉十之八九。
(3)看应收账款的质量。从账龄分析来看,一年期以内的所占比重越大越好,三年以上的越少越好,因为三年以上的50%有可能成为坏账。对债务人进行分析,分析债务人资金实力、信誉、关联情况,债务是否集中于少数几个债务人手里。
(4)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提取得是否准确。因为应收款总有部分债务会成为坏账无法收回,所以,可以按一定方法和比例计提,摊入成本。这是会计的谨慎原则,也符合核算需要。在现在上市公司中,坏账准备按会计准则计提的不多,而沦为调节利润的利器。有的企业根本不计提坏账准备,哪怕应收账款中三年以上的占30%,它也不计提坏账准备;而有的企业却大肆计提坏账准备。这都是为了调节利润,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其他应收款:除应收账款外的其他应收款项,也就是非购销活动产生的应收债权
关注重点:
1.其他应收款余额有多大,其中关联企业占多大比重,已经挂账的时间。
2.是否计提坏账准备,如果余额大、时间长而又不计提坏账准备的,有可能是为了少计提费用,使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好转。
3.大股东是否利用其他应收款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而且占用时间远远超过“其他应收款”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应该有的合理期限。
(五)存货:制造企业的存货一般就是原材料、辅助材料、库存商品等,商业企业就是库存商品(没卖出的商品)
存货的做假方式一般为:虚构不存在的存货,存货数量操纵,不记录存货的购入以及虚假的存货资本化。即以各种方式来增加存货的价值。
存货余额太大不好。如果存货主要构成是库存商品,而且库存商品增长幅度大过整个存货增长幅度,说明企业产销衔接不好商品积压。如果存货增长过大的原因是原料,则要根据情况分析。如果是因为市场看好而大量采购原材料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警惕做假的可能性。
流动资产分析小结:
企业的流动资产是企业短期内最有活力的资产,也是企业近期经营业绩的主要来源、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保障,因此,非常重要。平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
1.高质量的流动资产应该具有适当的流动资产周转率。其中: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最好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
2.高质量的经营性流动资产应具有较强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中:应该有适当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3.其他应收款与待摊费用,通常是经营性流动资产的主要不良资产区域,其规模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成效,为此该部分不应该存在金额过大或波动过大等异常现象。
非流动资产分析
(一)长期投资:它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来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或实现某种战略影响。本质上是一种战略性的资源控制权利
关注重点:
1.具体投向是否按照招股说明书进行。有的上市公司招股前,对所筹资金都有投向计划书,但能执行的是少数,大部分是编造理由先拿到资金再说,资金一到手,很多投向都变了,有的仅盖办公大楼就耗资上亿,有的变向投入股市。如某企业,其招股筹到的资金,其投向按计划书共有七项,后来有5项不符合原招股说明书,自己盖了个办公大楼就上亿元,还盖大酒店。因资金投向不符合招股说明书还受到了通报批评;还有某药业,2003年年末长期投资余额显示共有9个亿元,投向23个子公司,到2003年末,已有11家亏损。这样的投资即达不到目的,还影响了主业的资金使用及生产经营。
2.对长期债权投资的质量分析:账龄、对方构成、利润表中的投资收益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因利息收入而收到的现金之间对比分析对长期股权投资质量分析:投向、规模、比重,利润表中股权投资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因股权投资收益而收到的现金对比分析,减值准备是否提足,分析是否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这种典型的做法有:因为对方亏损,就把权益法核算变更为成本法核算,从而减少投资损失。
(二)固定资产分析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战略性投资和战术性投资。后者应投资小见效快。前者涉及企业主营、转产、结构性调整等,投资额大、回收期长。
关注要点:
1.分析企业发展状况。根据企业主营业务的不同,分析其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同行业的公司其固定资产比重应相差很小。对于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任何调整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的变更都可能导致年报利润的明显变化。
2.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周转速度适当,利用充分,闲置率低。每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
3.关注企业是否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计提减值准备,以及相关会计处理的合理性。这些计提方法是可以实现跨年度转移利润的。
4.关于虚增资产:查看企业待处理项目,具体是: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清理,正常情况下,年报中这三个项目余额应为0,如果数额巨大,则企业可能存在虚增资产、虚增利润或掩盖亏损的嫌疑。我们有些极少数上市公司在这些项目上做手脚,连续几年都有几亿余额,借此虚增企业净资产。一旦问题不得不解决之时,企业的利润、净资产会立刻有较大抵减。
(三)无形资产分析:这是令投资者困惑的项目之一,因为其价值很难判断
关注要点:
当发生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后,很多大股东会以无形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时的无形资产往往会高估。有时的高估会高达数倍、数十倍。怎么判断高估与否?首先看此商标的商品市场占有率,越高越好。其次,看产品销售的覆盖程度,看地方化和国际化程度,再有公司主营业务在行业的排名。
2000年以来,证券市场发生了多起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无形资产转让事宜。比较典型的有厦华电子,2000年11月发布董事会公告称,拟以3.2亿元受让每一股东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的“厦华”系列商标使用权,价款以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抵冲,不足部分以现金支付。
再看看这一家。2000年10月,通化金马通过改变配股资金用途,以3.18亿元向关联单位购买了“奇圣胶囊”的全部技术及生产经销权。当年,通化金马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分别由1999年的28491万元、8135万元,增加至2000年的50419万元、24191万元。只可惜,“奇圣胶囊”的功效只维持了一年,2001年,通化金马的收入锐减至10043万元,并发生58412万元的巨大亏损。董事会对此解释:“奇圣胶囊”动作不利,销路不畅,已销售的“奇圣胶囊”又出现销售退回,冲减了本期收入,致使2001年出现亏损。查阅其财务报告,一则说明引人注目:公司于2000年10月16日在通化市召开了“奇圣胶囊销售代理招商大会”,与全国176家医药单位签订“奇圣胶囊经销协议”,总金额14.85亿元,其中现款2.15亿元。
综合分析,这是一场掩人耳目的骗局,大股东拿到了巨额现金,又制造了阶段题材。
负债项目
(一)流动负债分析
流动负债是指要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在我国就是一年。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及即将在本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和其他应付款。
分析要点:高紧迫度偿还的款项金额多少和速动资产比,应小于速动资产为好。如果大于速动资产要小心。有些企业因过度负债而无法进行后续的生产,尤其是生产经营恶劣、商品没有市场而大举举债的。正常情况下,流动负债和销售收入及实现的利润应同比例增长,或这个比例在适当范围内。
在流动负债中,可简单划分为: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融资环节的流动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收益分配环节的流动负债(应付股利)。如果企业流动负债的比重中营业环节占比重大,则说明企业资金来源为营业性质,成本相对低。但如其他应付款、预收款、应付账款占比重增幅达80%以上,说明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开展的不理想,欠款增多,资金压力比较大;如果融资环节的比重上升,表明企业短期融资活动强,企业的经营业务波动性提高;如果收益分配环节比重上升,企业的收益分配负担将有所提高。
此处以银广夏为例,其2000年流动负债有两个比较有趣的增长:
1.公司2000年度末的货币资金和应收款项合计比1999年末的合计余额增加6.67亿元,而短期借款也增长5.86亿元。
2.公司的收入和应收账款也保持大致比例的增长。如1999年销售收入3.83亿元,2000年则为9.08亿元(神话!造假者也笨到家了,可能也是形势所致,不过,还是有人相信。)2000年长期借款减少一个亿,但短期借款增加5.86亿元,意味着其短期现金缺口大,并且暗示其经营活动存在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有经验者用直觉就能看出来,这家公司有大问题。
典型的流动负债分析还应与流动资产分析相联系。一般人喜欢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项目的对比来大致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目前,流动比率等指标受到较多投资者关注,但一般人对这些指标的适用条件及缺陷都未有较深的了解。其实,流动资产的子项目中,其变现能力有较大差异,而流动负债也是一样的,其子项目之间也有差异,但一般人想不到。如果从流动负债结构风险,很多公司的真实流动性风险其实被高估了,因为:
(1)流动负债构成项目的周围期并不一致。
例如,短期借款一般都会在一年内被偿付,而应付福利费的支取却是不确定的,关联企业往来结算而形成的其他应付款项的周转期更是未知数。不过,当前的流动性风险分析指标似乎都忽略了一点。
(2)与上一问题相联系,对非强制性流动负债项目较多的企业来说,采用流动比率等常用指标得出的分析结论可能高估了其短期债务风险。实际上,真正构成企业现实偿债压力的是那些强制性债务(包括必须偿付的应付票据、银行借款本息、股利、和其他外部强制契约性负债)。投资者应自己亲自测算一下,可以得到公布以外的很多参考数据,这就是与其他投资不同的,更有优势的数据。
此外,对应付股利和应交税金这两个科目的余额多一份关注。
如果应付股利累积了较大数额未分配,往往提示公司营运资金紧张。如果应交税金余额较大,应交未交,尤其是连年欠税的,往往提示公司营运资金缺口较大。
(二)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出现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成为调节利润的一种秘密武器
或有负债的形式: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帖现,未决诉讼,未决仲裁,产品质量保证,为其他单位提供债务担保,应收账款抵押等。由于债务的不确定性,使其有较大的弹性。
如ST海洋2001年第三季度已经扭亏,可2001年全年竟然报出巨亏,有一大原因是计提了巨额28661万元的预计负债。
分析要点:
1.少数公司为了逃避投资的目光,会隐满或有事项的发生。例如南华西自1997年以来,为集团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总额高达46910万元,被第一大股东占用资金63287万元,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的贷款中逾期部分已达10400万元。公司对上述重大事件均没有及时披露,为此受到深交所公开谴责。
2.有些公司将或有事项的披露分散在年报中或中报的几个部分,没有按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的或有事项一栏中披露。如隧道股份某年财务报告,在或有事项一栏无披露事项,但在承诺事项中,则揭示出为子公司贷款担保8100万元,为外单位贷款担保4.34亿元,共计5.15亿元,占净资产近50%。
3.担保风险要看透。近年来不少公司因担保事项而累,甚至造成巨大损失。
4.大部分公司不披露或有负债可能对公司经营和财务产生的影响,这要求分析者自己作出合理判断。比如有些公司向公众公布自己存在综合租赁交易,还有一些公司则隐满不说。投资者识别综合租赁的唯一方法是,发现所谓“用途受限制的”现金项目,因为那意味着公司有部分现金被留下来应付潜在的债务。大部分公司普遍不对或有负债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准则要求,如果很可能导致支付义务,且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的话,应该在“预计负债”科目下进行确认和计量,但目前在报表上确认或有负债的上市公司很少,即使有,也往往为了调节利润,以实现不可告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