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8347100000015

第15章

除了能力遗传方面的错误观念之外,儿童发展所存在的另一个最大障碍,就是如果他们不能取得好成绩就会受到家长的惩罚。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他会发现他不会得到老师的喜爱。他在学校已经为此烦恼不已,回到家里还要面对家人的冷言冷语。父母会责备他,甚至还对他进行打骂。

教师应该知道不良的成绩单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有些教师看来,如果学生不得不把成绩单交给父母,那么他会因此而更加刻苦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并不了解某些家庭的特殊情况。有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严格,甚至可以说严厉。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孩子会举棋不定,犹豫着要不要把不好的成绩单带回家。结果,他可能根本没有回家的胆量;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他甚至会出于对父母的恐惧心理而绝望自杀。

教师当然没有义务对学校的制度负责,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来使学校制度非人性和苛刻的一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弥补。对于那些出身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教师不要对他们那么苛刻,可以更加宽容一点并适当地给他们以鼓励,而不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那些总是不能取得好成绩的孩子会感到心情沉重和压抑,他总是被别人说成是学校最差的学生,结果他自己也会产生相同的看法。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就不难理解这些孩子讨厌学校的原因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成绩不佳,总是受到批评,他奋起直追的自信心就会逐渐丧失,自然就会讨厌学校,甚至想办法逃离学校。所以,如果我们遇到这种逃学旷课的孩子,也是不足为奇的。

虽然我们不必对这种情况的发生感到大惊小怪,但还是要清楚认识其中的含义。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仅仅是拉开了一个糟糕的序幕,这种情况通常会在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发生。为了逃避责罚,他们会修改成绩单,逃学旷课等。他们很容易和具有相同经历的学生为伍并形成帮派,慢慢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那么,这一切都是能够避免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可以帮助这些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学生留级的坏处是众所周知的。在教师看来,留级生一般都会给学校和家庭造成麻烦。虽然这并不是普遍情况,但却很少有例外发生。绝大多数的留级生都会反复重读好多次。他们总是落后于其他人,这是由于他们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让什么样的孩子留级,这的确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然而很多教师成功地避免了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假期对孩子进行辅导,帮助他们找到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矫正,从而不至于使这些孩子留级。如果学校设有这种特殊的辅导老师,那么这倒是一个具有良好示范作用的方法。我们有上门为孩子进行家教的社会工作者,但却缺乏这种补课的辅导老师。

在德国,并不存在上门为孩子进行家教的制度,我们看来似乎也不需要这种教师。公立学校的任课教师对孩子有着最为清楚的认识。如果他能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观察,他就会比其他人对班级的真实情况更为了解。也许有人认为,一个班级有很多人,任课教师不可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了如指掌。但是,如果孩子一入学我们就注意对他们进行观察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对他们的生活风格有所了解,这样也能够避免一些后来观察的实际困难。即使是再大的班级,这也是能够做到的。很明显,我们了解这些孩子后更能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当然了,一个班级有过多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应该尽量避免,这并不是一个无法克服的困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我们最好不要每年更换教师,或像有些学校那样,每隔半年就把原来的老师都换掉。最好能让教师跟着班级一起进入新的年级。如果一个教师能连续两年、三年甚至四年一直执教同样的学生,这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因为这样的话,教师就有机会仔细地观察和了解所有的孩子,察觉每个孩子的生活风格中存在的错误,并能及时给予矫正。

有些学生会跳级。但对于跳级是否是一件好事目前还是见仁见智。由于跳级而带来的过高期望往往并不能使这些学生感到满足。只有班级中那些年龄相对较大的学生——如果他们有很出色的表现——被允许考虑跳级。那些曾经留级后来又奋起直追且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取得出色成绩的孩子,也可以考虑让他们跳级。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或因为他比别人懂得多,就把跳级作为对他的一种奖赏。如果这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把一些时间投入到课余爱好如绘画、音乐等方面,这对他们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这对整个班级来说也是好事,因为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励。抽走班级中表现很好的学生并不是一件好事。有人可能会说,我们总要为那些聪明出色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此,我们不敢苟同。相反,我们认为,正是在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带动下,整个班级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获得更大的前进的动力。

如果对快班和慢班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一番探讨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有些快班学生的智力事实上存在着很大问题,而慢班的学生也不是像很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智力低下,只是他们都来自于贫困的家庭而已。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学校通常都会得到呆笨的名声。这是因为对于学校他们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性,这并不难理解。他们的父母由于十分辛苦、忙碌,因此很少有空闲来关注自己的孩子,或这些父母所受教育并不能达到教育这些孩子的水平。因此不应当把这些对学校生活准备性不足的学生编入慢班。在孩子的心目中,被编入慢班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

要想使这种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发挥辅导老师的作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之前已经对此进行了讨论。除了辅导教师外,我们还应该设立儿童俱乐部,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辅导。可以让他们在这里做家庭作业,玩游戏,读书等。这样就可以使他们的勇气得到锻炼,从而增加自信。在慢班里,他们只能感受到灰心和丧气。如果再给这种俱乐部配备更多的游乐场地,那么这些孩子就可以彻底远离街道,避免不良环境带来的影响。

在教育实践的争论中,男女同校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有人认为,原则上讲,我们应该提倡男女同校的发展。这是一种增进男女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的好方法。然而,认为男女同校可以任其发展却是一种极为荒谬的想法。男女同校会涉及一些需要慎重对待的特殊问题,否则,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例如,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在16岁之前,女孩子的成长发育要比男孩子快。如果男孩子对这一点一无所知的话,那么,当他们看到女孩子发展得比他们快的时候,心理通常就会失衡,并和女孩展开一场没有价值的竞赛。学校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都必须在其工作中对诸如此类的情况给予高度的重视。

如果教师喜欢男女同校,并且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那么男女同校就可以获得应有的成功;但是,如果教师对男女同校非常反感,并认为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他们的教育和教学就必然不能成功。

如果不能对男女同校的制度进行很好的管理和应用,又缺乏对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出现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就是不可避免的。在第十二章中我们将对学校的性教育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这里只是指出性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实际上,学校并非适合进行性教育的场所,因为当教师在整个班级面前谈论性问题的时候,他并不清楚某些学生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当然,如果学生私下询问与性有关的问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女孩子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询问,教师不应该对此回避,而是进行正面的回答。

前面我们讨论了多少属于教育的管理方面的问题,这有些稍稍偏离了主题,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本章问题的核心进行讨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儿童的兴趣并发现他们擅长的科目有哪些,我们总可以找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合适的方法。成功可以促使更多的成功发生,对教育来说是如此,对人生的其他方面也概莫能外。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学科有浓厚的兴趣,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那么他就会因此而受到鼓舞,并使他尝试学好其他科目。让学生在一个成功的激励下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取得新的成功,这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学生自己并不清楚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不知道怎样依靠自己使自己得到不断提升,这与我们所有人的经历是相同的,在我们从无知迈向有知的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困惑,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别人的帮助。对于学生来说,能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帮助的就是教师。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他就会发现,学生们也会对这一点有所认识并予以积极配合。

上文中与找出孩子感兴趣科目相关的讨论,对孩子的感觉器官也同样适用。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弄清楚孩子最经常使用的是哪种感觉器官,并确认他们所喜爱的感觉类型。有些孩子受到过视觉方面的良好训练,有些孩子受到的则是听觉方面的良好训练,还有些孩子受到了运动方面的良好训练等。近年来,一种所谓的劳动学校逐渐流行起来,这些学校实行这样一种正确原则,即把科目教学和孩子的感官训练结合在一起。这些学校由此取得了成功,这表明了利用孩子的感官兴趣是很重要的。

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孩子习惯用眼睛,属于视觉类型,他就应该使教学的内容更便于眼睛的使用,例如地理。因为对这个孩子来说看的效果要好于听的效果。这只是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仔细观察所得到的一个认识。教师还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获得其他与此类似的认识。

总而言之,教师负有一种神圣的、激动人心的使命,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手中掌握着人类的未来。

然而,我们怎样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呢?仅有美好理想的教育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想方设法使理想变为现实。我很久之前在维也纳的时候就开始寻找这样的方法,而我寻找的结果就是在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

建立这种诊所为的就是用现代心理学知识给教育系统提供服务。诊所会在特定的日期举办咨询活动,有一位既精通心理学、又了解教师和父母生活情况的优秀心理学家和教师们共同参与其中。聚集在一起的教师们都会提出一些有关问题儿童的案例,如懒惰、不遵守课堂纪律、偷偷摸摸等。先由教师对具体的案例进行描述,然后由心理学家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和大家一起进行讨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的产生?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其中需要分析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和整个心理发展过程。最后把所有的信息综合在一起,针对一个存在问题的孩子给出一个详细的矫正方案。

这个孩子及其母亲后来也参加了咨询活动。在明确了如何对母亲开展工作的具体方式以后,先要和母亲谈一谈,并向这位母亲解释了他的孩子为什么会遭遇挫折。接下来,由这位母亲详细说明这个孩子的情况,再由心理学家与她共同探讨。通常来讲,如果别人对自己孩子的案例很感兴趣,作为孩子的母亲应该很高兴并积极进行配合。如果这位母亲的态度比较糟糕,或充满敌意,那么教师或心理学家还可以向她介绍一些类似的案例或其他母亲的情况,直到消除她的抵触情绪为止。

最后,在确定了具体该如何帮助孩子之后,便让孩子来到咨询室,让他与教师和心理学家面对面。心理学家和他聊天,但对他的错误只字不提。心理学家就像给他上课一样,以一种能够被孩子所理解的方式客观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和使他产生挫折感的观念和想法。在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孩子可以认识到他屡屡受挫而其他孩子却备受偏爱的原因,认识到他对成功不抱希望的原因等。

这种咨询方法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感到很满意,他们也不想放弃持续了四年、六年或八年的工作。

在这种咨询活动中受益最多的还是那些孩子们。他们原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恢复了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找到了勇气和信心。那些未曾去咨询诊所进行咨询的学生也会因此而获益。当班级中某个学生表现出潜在问题的时候,教师会让孩子们对此展开讨论。当然,这种讨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来进行,鼓励孩子们参与到讨论中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他们开始分析某个问题(比如个别学生的懒惰)为什么会产生,最后会得出结论。尽管这个懒惰的孩子并不知道大家讨论的就是自己的问题,但他仍会从众人的讨论中收获很多。

通过这个简短的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和教育相结合的可能性。心理学和教育只不过是同一现实和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要对心灵加以指导,首先就要清楚心灵是如何运作的。只有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运用他的知识来指导心灵,使其走向更高、更普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