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8347100000009

第9章

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目前,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仍有一定的难度。有时人们用比奈-西蒙量表来测试智力,但是,结果并不可靠。其他的智力测试也同样如此。人的智力不是终生不变。一般来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环境。那些物质环境较好的家庭能够给孩子提供帮助,让孩子不仅获得较好的身体发展,而且还能获得较好的精神发展。那些精神发展顺利的儿童往往会被预定从事脑力劳动或较好的职业,那些精神发展较慢的儿童则会去做体力劳动或较差的职业。后者绝大多数来自贫困家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国家为那些学习较差的儿童开设了特殊的班级,让他们享受良好的成长环境。经过特殊培训后,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家庭贫困的儿童能够在较好的物质环境下生活,那么他们也完全能够取得相应的好成绩。

另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儿童是否会因为被取笑而灰心失望。一些孩子能够忍受别人的嘲笑,另一些孩子却可能会因此丧失勇气。他们回避困难,并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外在形象上,这就表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如果一个儿童不断地和人争斗,并总是担心如果自己不主动进攻就会受到他人的攻击,那么由此就可以推断出他对环境充满敌意。这种儿童不愿意顺从,把顺从视为卑微的标志。他认为,对别人的问候予以礼貌的回应也是屈辱的行为,因此总是傲慢无礼;他从不抱怨,因为他把在人前抱怨看作一种低声下气的表现;他从不哭泣,甚至在本该哭泣的时候反而大笑,给人一种缺乏情感的冷酷印象。实际上,这恰恰证明了他的脆弱。每一个冷酷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脆弱。真正强大的人是不会对冷酷感兴趣的。这类儿童经常不修边幅,他们咬指甲,挖鼻孔,顽固不化。事实上,他们需要鼓励,也应该让他们明白,在他们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恐惧——害怕表现出脆弱。

第四个问题是,孩子是容易和人相处还是不善与人交往,或者是一个领导者还是追随者。这个问题和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关,即与他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或信心的多少有关,更与他控制别人的欲望的大小有关。如果一个孩子自愿与人隔绝,这就表明他对与别人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表明他对优越感的追求过于强烈,以至于担心他在交往群体中无法起到主要的作用。喜欢收集物品的孩子通常想增强自己,超越别人。有这种兴趣的孩子比较危险,他们容易野心膨胀,贪婪无度。他们这种寻找外在支持的行为体现了内心的脆弱。一旦被人忽视,他们就容易偷盗,因为他们比一般儿童更渴望被关注。

第五个问题涉及儿童对学校的态度。我们应该注意他们上学是否磨蹭拖拉,上学时是否会情绪激动(这样的激动经常表现为拒绝上学)。在不同的情况下,儿童对学校的恐惧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旦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他们就会神经激动、紧张,还会因此心悸。有些儿童甚至还会表现出器官变化,如性的兴奋。有些儿童面对考试时总会极度紧张,因为考试分数就像终生的判决,学校会按照分数对他们进行分类,所以给学生打分数的做法并不应该提倡。

儿童是否愿意做家庭作业?忘记做家庭作业表明他有逃避责任的倾向。家庭作业做得不好和做作业时显得不耐烦,都是儿童用来躲避上学的手段,因为他们更愿意做其他的事情。

儿童是否真的懒惰?其实有些孩子并非真的懒惰,他们只是不想被视为无能。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没有完成任务,那么他宁愿被视为懒惰而不是无能或者没有天赋。一个懒惰的孩子一旦做好某件事情,他就会得到赞扬,并且听到“他如果不懒惰,就能做好许多事情”的评价。这种孩子对于此种说法感到非常满意,因为他认为,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那些缺乏勇气、精神不振和总是依赖别人、无法独立的孩子属于这种类型,那些扰乱课堂教学以吸引别人注意和被宠坏的孩子也属于这种类型。

儿童对教师是什么态度?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们会隐藏他们对教师的真实感情。

最难对付的是那些满不在乎、感觉冷漠以及消极被动的孩子。他们戴着一副假面具,事实上,他们非常在乎。这种孩子失去自我控制时常常会大发雷霆,暴跳如雷,严重时甚至会自杀。他们只做那些被要求和被命令去做的事情。因为他们害怕失败,缺乏勇气,并过高估计他人,所以他们同样需要鼓励。

我们会看到,那些想在体育运动方面大显身手的孩子,在其他领域也想一展风采,只是他们害怕失败罢了。那些阅读量远远超过正常儿童的孩子,通常也缺乏勇气,他们希望通过阅读来增加力量。这样的儿童虽然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一旦面对现实就会恐惧不已。观察孩子偏爱哪种类型的书籍也非常重要,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很容易被色情图书吸引。不幸的是,这样的作品在每个大城市都有出售。强烈的性欲和对性经验的渴望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向这一方面。为了平衡这种有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手段:让孩子为将来成为一个好伴侣做好准备——进行早期性启蒙教育并与父母建立良好关系。

第六个问题涉及家庭的健康情况,即家庭成员是否患有疾病,例如精神病、肺病、癫痫病等。家庭疾病也会妨碍孩子的成长和进步。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知道家里有精神病患者。因为精神疾病会给整个家庭投上一层阴霾,人们迷信地认为,这种病症会遗传。其他的疾病如肺病和癌症也是如此。所有这些疾病都会对儿童的精神和心理产生可怕的影响。患有慢性病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负担,家庭中的慢性酒精中毒和犯罪倾向就像毒素一样,让孩子难以抵御的。癫痫病患者经常容易激动、发怒,破坏家庭的和谐。所有疾病中危害最大的就是梅毒。父母患梅毒的孩子多数非常虚弱,他们自己也身患梅毒,在应付生活问题的时候,常常遇到悲剧性的困难。有时,把小孩从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转移出去会对他们更有好处。然而却经常很难为孩子找到合适的安置地方。

我们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会影响儿童对生活和未来的看法。与家庭物质条件较好的儿童相比,出身贫困的儿童会有一种匮乏不足的感觉。家庭富裕的孩子在家庭堕入困顿、失去了往日他所习惯的舒适时,也往往难以应付生活。如果祖父母的家庭物质条件比父母的优越,孩子所感受到的不安就更为强烈,就像彼特·根特总是摆脱不掉这样的困惑:他的祖父权势显赫,而他的父亲却一事无成。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通常都异常勤奋努力,这实际上也是在抗议父亲的懒惰。

初次遭遇死亡通常会给孩子带来震撼,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也有终结,并让他们从此能够同情他人的不幸。很多医生之所以从医,是因为经历了一次可怕的死亡。但这种认识也会令他们灰心丧气,或至少令他们胆怯恐惧。孤儿或继子通常会把他们的不幸归咎于父母的死亡。这也表明死亡的阴影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尽量避免让孩子背上这种负担,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应付此事。

了解家庭由谁做主,对于认识儿童心理也非常重要。家庭通常都由父亲做主,也应该由父亲做主。如果家庭由母亲或继母做主,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父亲通常也得不到孩子的尊敬。如果一个男孩来自母亲做主的家庭,那么他通常会对女人产生一种挥之不去的畏惧。这样的男人要么会回避女人,要么会让他们家里的女人(包括妻子)苦恼不已。

我们还有必要了解对孩子的教育是过于严厉还是过于温和。过于严厉或过于温和的教育方法都是个体心理学不主张的。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地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和解决问题,并发展他们的社会情感。对孩子过于挑剔或者严厉的教育会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或溺爱的教育又会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因此,父母既不要用玫瑰色来美化现实,也不要用悲观的态度来描摹世界。他们的职责是让孩子尽可能充分地为生活做好准备,使他们能够自如地应对未来。如果孩子没有接受教育,那他怎么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呢?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试图回避所有的困难,使自己的生活范围越来越狭小。

我们还应该了解孩子的抚养者。这个人当然并不一定总是孩子的母亲。不过,即使不是母亲亲自抚养孩子,她们也应该熟悉管教孩子的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当然,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孩子的行为就不是受他人强迫和限制的结果,而是遵循了客观事实逻辑。

问题7涉及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地位对于孩子的性格发展也具有意义重大。独生子女的地位通常非常特殊;只有兄弟的独生女和只有姐妹的独生子的地位也都很特殊。

问题8涉及职业选择。这也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显示出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及他们的生活节奏。

白日梦(问题9)和对童年的记忆(问题10)一样富有意义。童年记忆是孩子整个生活风格的缩影。梦境也会显示出孩子的发展方向,显示他们是尝试解决问题,还是逃避问题。

如果孩子长到15岁还不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那么他已经对自己丧失了信心,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治疗。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孩子家庭成员的职业、兄弟姐妹的社会地位的差异及父母婚姻状况。教师的任务就是审慎行事,切实了解儿童及其世界,并利用问卷调查所了解的情况来对他们进行矫正和改善。

和前面几章所讨论的追求优越感的案例相反,我们在许多儿童和成人身上也会发现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最好用社会情感这个概念加以概括。那么,社会情感的根源是什么?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根据本书作者到目前为止的发现,这个问题和人的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我们也许要问,这种社会情感是否比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更加接近人的天性?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这两种心理在根本上拥有相同的内核,个体追求优越和渴望社会情感都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上。两者都是渴望获得肯定和认可的根本表现;它们表现形式不同,而这种差异又涉及对人的本性的两种不同假设。个体追求优越感涉及的人性假设是个体不依赖于群体,而渴望社会情感的人性假设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群体和社会的。前者所代表的是一种更合理、在逻辑上也更加根本的观点,而后者代表的则是一种肤浅的表象,即使这种心理现象会更频繁地出现在个体生活中。

如果想知道社会情感在何种意义上是合乎真理和逻辑的,我们只需要对人做一个历史的考察就会发现,人总是群体地生活在一起。这个事实并不令人吃惊。因为任何单个不能保护自己的动物,出于自我保护的原因,都会被迫群居在个起。把狮子和人作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人作为动物的一个种类,其生存环境极不安全。那些和人大小相当的绝大多数动物,则拥有更为强大的力量,被大自然赋予了良好的攻击和防御武器。达尔文1观察到,所有那些防御能力不够强大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比如,那些体力异常强大的猩猩一般都是和伴侣单独生活,而猿类家族中那些体型较小、力量较弱的成员则总是成群生活在一起。正如达尔文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大自然没有赋予这些动物尖牙利爪和翅膀等,它们便组成群体以补偿这方面的不足。

组成群体不仅可以弥补单个动物作为个体所缺乏的能力,而且还使他们发现新的保护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改善他们的处境,使它们更为安全。例如,有些猴群会派出前路侦察,查看附近是否有敌人。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汇聚集体力量,以弥补群体中每一个体力量的不足。

1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乘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五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除了生物学外,他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的发展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恩格斯将“进化论”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我们也会发现,一个牛群集结成圆形的防御圈,以抵御体形远大于自己的单个敌人的进攻。

研究这类问题的动物学家也指出,在这样的动物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与我们的法律类似的制度化安排。比如,派出侦察情况的动物必须按照特定的行为规则生活,它们所犯的每个错误或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受到群体的严厉惩罚。

有趣的是,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最古老的法律与部落的守护者有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对动物由于个体不能保护自己而形成群体的观念有了直接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社会情感都反应了体力的虚弱,并与体力关系密切。因此,就人类来说,我们最好在婴儿和孩童时期发展和促进他们的社会情感,因为他们这时最无助而且成长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