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萌16:“作家杯”第16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
8355000000015

第15章 理想中的永存

贾丽婕

北京四中/高二

/一

当我刚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字所要指向的诉求是什么,思考什么样的文学有价值的时候,我颇为疑惑,但我对问题答案的渴望就像对于黑夜里看到星星的渴望,强烈而热情,这种情绪可以为我带来短暂的犹疑的痛苦,也可以为我带来永续的欢欣。正如一个人行走在漫无边际的沙漠上,狂风将他身后的脚印填饱了,他在瞬间的选择决定他会极其坚强地继续下去,还是怀着愤懑和绝望重生,再或者坐在原地平复自己突然空虚的情绪和软弱的身体,但都是默默地在时间的暗潮下穿隙。这么比较的原因是来自曾经看到的一句话:“留在纸上的思想一般并不比留在沙上的脚迹更多;一个人看得清楚他所走的道路;但是,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则必须使用自己的眼睛。”我第一次开始认知,文学作品如一叶扁舟,时间如大浪,推波助澜,小舟沉默、解散,或者永久地漂着,却也能惊奇地发现一些最终停泊靠岸的完整船只,它们载着“无法言说”的思想物质到达这个未知的彼岸,完成其存在的后续意义。到底是一种永恒的文学,抑或是流逝的文字,有人说这取决于个体和其衍生的文学空间的关系,取决于为文学而生还是靠文学生存。

/二

海子有一句诗:“一切噪音进入我的语言/化成诗歌与音乐/梨花阵阵”诗歌是一种较为“直白”的表述,因为它的语言更为本质,是一种未加工的语言,它最好的表现在于它使人们投身于自动写作,这恰恰使人们的懒惰和言语传递的需要相结合。在我看来,诗歌来自静又回到静,来自虚无又回到虚无。诗歌的语言有本质性,其前提在于写作者内心有一以贯之的丰厚的精神,可以是一,可以是万,可以是小众的情怀,可以是大众的胸襟,更重要的是,一定是经过时间的检验的。它变成了写作者与这个流动着的外部世界最不同的地方,长亘于心间,保有它的时候,拥有包容的力量和拒绝的勇气,对这个世界果断一些,也理解一些。这样,那些经典的语句之所以会产生,是拥有“恒心”的作者脑海里对这个世界最为直白的反馈。我们总会发现那些经典的语句从不来自刻意,假如你对着一只风铃,仔细地思索要用什么样的灵动去譬喻它,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现它,或许我就永远不知道你那时在想什么了,因为我们对流动的外界的认知没有跟自心相应和起来,表里相如地去铺展开。从另一个角度看,对诗歌的合理追求鼓励了我们创建永恒的心灵,横跨昨天、今天和明天。所以当外界被时间所奴役的时候,这种内化的精神描摹出的存在、描摹出的现实反而能超越时间的跨度,写作者也从中得到一种本性自深处被挖掘出来的自由。

我常引用管子的一段话:“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人。然则天下治矣。”是说专一而不失,就能够统率万物了,君子使用物,而不受外物支配,因为有专一的原则,表现出来就是,内里有一个治理好的心,说出的话是治理好的话,对民众做治理好的事,这样天下就是有秩序的了。这段话里表达出了一个内在于心的心,或许与我们所说的永恒的精神相类似,就是它使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安定和秩序,保持活力。同时,它强调了“一”的原则,这正是我们内心需要的尺度,来衡量万事万物的准则。当心的作用被强化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人在文化形态中起的绝对重要的作用。

/三

写作于我,是一种习惯,与心有关,我从未放弃过它,或者说,从未刻意拾起过。不论是光明还是黑暗,它会平和地渡我过去,给予我安定。这种感觉更像是卡夫卡曾描述的那样:“这并不是一种艺术渴望,而是另一种强烈的愿望,在写作中把我的不安心绪完全从我身上排除,正如它来自深处,我欲把它埋入稿纸的深处,或是用文字把它带入纸中,以致我能够完完全全地把写成的东西引入我深信中。”文字令人坚定不曾坚定的信念,也能使不安的情绪从文字中滑脱出来,个体和文字的交流,是呼唤与被呼唤的相互适应,当这个过程完成的时候,心灵也逐渐回答单纯情感的呼唤。

但当人们将许多事情归于习惯的力量时,真正的原因就在于其中具有我们与生俱来的、原初不变的性格。

/四

“人要求伟大,而又看到自己渺小;人要求幸福,而又看到自己可悲;人要求完美,而又看到自己充满缺陷;人要求能成为别人爱慕与尊崇的对象,而又看到自己的缺点只配别人的憎恶与鄙视。”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如是说道。我们对现实的意识总与理想中的自己相悖,这激励着我们不断地向前迈步,这条路有时无穷无尽,那么体会也无穷无尽,快乐也逐步跟随,有时很快就碰壁,走到极端的时候,便是崩溃的时候。假如人是一枝会思考的芦苇,那么我们在风中不断摇晃着、摆动着,思想的风如潮水一遍一遍冲刷着全身的小穗,从东南来的风总是会向西北奔去,风远离了故乡,将我们带到与之相别的更遥远的反方去。要不要跟着它潇洒的身影而去?有的芦苇就在每一次诱惑中倒下;有的依旧不改变高傲的姿态,摇头晃脑,却是指点着这一片荒原。生活总在相反,我们要活着,就不能只看到一面。你只看到了镜子里的你,跟你相对而立,可是你永远只在镜子的这一面,那一面你始终不在,镜子可曾欺骗你?你的眼里、你的心里有的是活生生的你,你要通过这个来记住自己。

《庄子》里有一个故事:“朱评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讲一个叫朱评漫的人倾家荡产、苦心孤诣向一个擅屠龙之术的人求教,用三年将这门剑术练得炉火纯青,最后这门绝技却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因为他四处寻觅也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或许朱评漫是一个热血沸腾的人,渴望用激情装点自己的人生,希望慷慨激昂地举剑行义,做他人所不能的壮举。但他的方向与现实的方向相悖,他可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却与实际越拖越远,唯一真实的,就是他荒唐的作为。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当这个故事被记录下来了,我每次翻到常常有“假象”的感觉。文字能够不带偏见地叙述这个世界,它的有头有尾、有因有果却常常令人生出崎岖的深情。朱评漫对于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让我惊讶,让我生出欣赏和向往,但最后的结果却令我咂舌叹息。我对于这个故事的感受就好像是在路上看到了一个奇怪的人,要再次侧目看一眼才会甘心一样。当我侧目的时候,实际是一种怀疑和懵懂。我们试图分辨这个世界所呈现出来的真相和假象,这也是文学令人着迷的原因,通过文字将生活中的真假凸显出来,给那些事物不论真假都罩上相同美丽的面纱,于是不断吸引你揭开去看一看虚实。生活就是如此地相反,如果它不呈现出“假”的一面,你就不会对它是否是“真”感兴趣。同时我也会感叹,假如朱评漫将他对于理想的坚持运用到一个现实的方向去,他又未尝不会修得大业,可是他的目标从不在此,故而纵使他调换了方向,也不会再付出同样的心血努力。这种“一定”、“既定”、无法改变的发展引人扼腕,但恰恰就是生活给你的惊喜和悲怆。我们的感情偏向的就是脱离现实的那种感觉,看到中规中矩,就十分期待刺激感,看到刺激过度,就认为缺少平淡安息。说不出是感觉的魔力,还是文字的魔力,大多数感发是它们共同铸就的。

/五

我原来一直向往茕茕孑立的遗世之感。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我素以为这样会将自身的精神和肉体联合得更紧密。

柏拉图的飨宴中有个神话,他说从前的世界里是由男男、女女和男女三种人组成的,也就是以现在世界里的两个人作为一个人存在的,因此每个人都很满足,平安无事地过着日子,可是有一天上帝用刀子把全体的人割成两半,干干净净地分成两个人,结果世界就变成了只有男人和女人,每个人都在寻找剩下的那半个身躯,在东奔西走中度过人生。

在这个故事里,现在的每个人都会是孤独的,我们终其一生,自己的本性从不停止寻找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另一半自己。

大约我太过于重视这份生命里的孤独,因为它能给予一个个体最富有个性的感受与经历,结果忽视了去发展同样存在的包容和理解。

茕茕白兔,奔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当人心不足以表解怨情之时,满心的无奈只好借助白兔的双眼来传递,只好借此掩饰自己的慌乱。付出真心却又茫然迷途。

存在于社会,孤独背后总会有着抛弃。不要只顾着细细体味孤独的感觉,时间久了,你周身的雾气吹也吹不散,看不到亲人,看不到同伴,看不到自己曾经的融入。

跟打架似是一个道理,假如有一个无赖抓着你的手,你要怎么办呢?你会无休止地跟他说理吗?你要摆脱他,又要不用任何口舌就表现你的清白,极快又果断,就要在自己的手臂上,重叠着他的手,一刀砍下去,两方俱伤,将羁绊撇得两清,他不会再希望与你的身体有任何联结,也不会理解这伤己的做法。

有的时候,孤单感就像无赖,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在你身旁,这个时候要离开它,也要从自己身上割肉,更何况伤人三分,己受七分。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说无知即恶,蠢即恶,伤害即恶。单独拿这句话出来咂摸几遍,觉得说出这句话,当真是要饱含着五味杂陈的情感的。心里酸辛、苦楚、冒昧、不解终于是冲积了心口,堵在那处了。

记得小时候大人问我想吃什么,我总会说“不知道”,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每次都是这样,后来我又被逼问着琢磨出一个更通俗的答案,“随便”,一次这样,两次这样,每次都是这样。后来大人们很无奈,我长大了,却习惯了。

我无法通过绞尽脑汁的思考得出答案,总是令爱我的大人失望,或许他们的满腔厨艺热情被我浇灭了很多,但是在我心里重复的答案是,明明都很好吃啊。我是个很挑食的人,总觉得东西没有现实地吃到嘴里,我是没有办法说出好不好吃,说出想不想吃的,而提问者总是在心里已经隐藏了一个答案,希望你应景地去发现它,说出它。我有这样的感受,却无这样的觉悟,无法给出令人欢欣的答案。

若是我激动地说出一两个菜名,大人或许也会蠢蠢欲动地尝试着做给我吃,那里面一定也有浓浓的期待。这个时候,大人是无知的,也是幼稚的,更是单纯的。纵使他做得不好吃,我想我也不会刻薄地评价,而是给予鼓励,这个“因为”是我选择的,大人做出的“所以”我理当要接受。

问题也在这里,我很难接纳莫名的“所以”,大人总会腹诽,我给出每个模糊的答案之时心里总揣着不关注和无所谓,怀揣着不尊重和聊赖之感,他们总会猜测。然后我要小心翼翼地对付莫名的怨气。

不得不说,哪一方的无知都会构成沟通的障碍,我们经不大起这样的堵塞。情绪是连贯穿行于身心的,哪里被堵住了,要不然就是越来越深地流窜,要不然就是猛烈地爆发,二者都太难以对付了。可是我又深切地觉得这无知里是蕴含着深刻的情意的,令我难以割舍,我不愿意丢弃性格里最固执最原本的感受,却无法解决这样的局面,这对我这个局中人来说,实在是个难题。

当我坐在人生考场上的时候,我还没有熟练掌握自制和省世的技能,这是莽撞和无知。

我只好铺陈了试卷写道,无知也是一种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