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83551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粮价“不折腾”靠什么

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近一年多来的国际粮价,那就是“折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国际粮价在一年之中先是暴涨100%,然后又暴跌50%,着实是坐了一次“过山车”。粮价短期内的大幅波动除了让冒险家、投机者大发其财外,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大批生产者、经营者被粮价的惊涛骇浪高高抛起,又重重摔下,损失惨重。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折腾”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

第一,与美国相比,我们的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各项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高,我们至今还有2000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粮价的大幅波动尤其是大幅上涨必然会给相当一部分群体的生活造成困难。美国人在食品上的开支仅占很小的比例,粮价的大幅上涨对个人生活没有根本的影响。

第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奠定了粮食安全的制度基础,但是这种亿万农户的分散生产,应对风险的能力很差。如果任由粮价在短期内大幅波动,政府不加以强力干预,大批农户终归走向破产,这显然是政府不愿看到的。

第三,国内企业无论大小,普遍缺乏风险对抗能力,粮食价格短期内的巨幅波动将导致企业巨亏甚至破产。2004年因为大豆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大批倒闭;4年之后的2008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仍然缺乏应对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再次掀起破产狂潮。这种管理风险水平的“低能”并非粮食行业所独有,航空、钢铁、化工、金融、证券等行业的大型企业也是屡屡在期货套保上被曝出巨亏:东航豪赌燃油套期保值曝62亿元浮亏,中信泰富外汇期权交易亏损超过150亿港元,平安保险投资富通238亿如今亏得只剩下零头……

2007—2008年,中国股市在“折腾”,房地产市场在“折腾”,许多基础原材料价格在“折腾”,但是幸好最基础性的粮食价格却基本稳住了阵脚。这样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要知道,中国粮食流通市场是迟至2004年才全面放开的,如何驾驭市场化后的粮价,政府其实并没有多少经验可言。但是,国内粮价为什么能在全球粮价的狂风暴雨中独自岿然不动呢?我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帮了我们的大忙:

(1)充足的储备。在国际粮食连年减产的情况下,国内粮食生产却取得了近40年来的首次连续5年增产。中国将绝大部分增产的粮食变成了库存。当所谓的全球“粮食危机”爆发时,中国的粮食库存与消费的比例高达40%以上,而政府直接控制的库存占全社会总库存的66%以上。充足的库存使得政府调控起市场来游刃有余。在粮价面临明显上涨压力的2008年上半年,国家通过加大储备粮的抛售力度,积极降低库存,避免了粮价的过度上涨;2008年下半年,国际粮价暴跌,为避免国内粮价大幅下滑,国家适时增加了新粮收储力度,并且暂缓了储备粮轮出进度,粮价由此得到稳定。

(2)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在2004年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最早提出来的,2005年开始正式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供给。但政策初启之时,“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偏低,对农民的保护力度不强,没有发挥真正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三农”投入资金的大幅增加,最低收购价水平提高幅度也较大。2008年一年之中,国家更是三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更显示了国家对此项政策的重视。为什么?因为相较于常规的储备调节,最低收购价政策在调控市场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首先,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可根据情况上调或下调;其次,按照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为临时储备粮,临时储备没有硬性的轮换要求,机动性很强,国家可根据需要保持较高的临时储备也可以保持较低的临时储备。当粮价面临下滑压力时,最低收购价可成为市场价格的底线;当粮价涨幅过大时,临时储备粮又可充当调控市场的“排头兵”。因此,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是国内粮价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调控方式的创新。国内粮食市场为什么没有跟着国际市场瞎“折腾”?前面两个原因可简单归结为“底子厚、政策好”。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市场调控方式的重大创新。粮食流通市场全面放开以前,国家对粮价的调控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价格管制等方式直接干预。在粮价主要以市场供求形成的今天,直接干预的方式显然不再合适,只能采取间接干预的方式,而这往往是通过储备粮的吞吐来实现的。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储备粮吞吐调节市场的作用,却大有学问。长期以来,储备粮的买卖基本上都是交由各储备库点独自分散完成的,难以形成合力,对市场的影响也有限。但是,近年来,国家对这种低效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全国成立了若干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宏观调控平台。目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的临时储备粮全部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竞价销售,取得了出色的市场调控效果。集中公开竞价形成的价格真实可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通过分析考察临时储备粮成交情况及成交价格的变化,政府可以决定下一步调控的力度和节奏,使得调控更有针对性。同时,公开竞价可以对市场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政府的调控意图能够迅速地为市场所领会乃至变成市场自觉的行动,从而大大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如果临时储备粮的销售以分散的方式进行,那么国家难以知道真实的销售情况,因而不利于制订下一步的宏观调控计划;另外,分散销售难以引起社会的集中关注,使政府宏观调控意图难以为市场领会,从而调控效率低下。

可以说,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平台的形成,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手段的一次重大革新,这种革新为稳定市场奠定了基础。然而,目前仅仅是临时储备粮的销售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进行,笔者希望将来各级常规储备粮的销售也逐步进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交易,乃至最终所有的政策性用粮均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进行交易。笔者相信,当所有的储备粮均通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公开交易时,储备粮将真正成为稳定市场的重要工具。

作者

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