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国内对成品油价格的控制,导致油价倒挂日趋严重。国内外成品油价差越来越大,国内贸易商囤油、境内外走私越发严重;而境外运输工具也火上添油,在国内加油量迅速增加。中国内地为了保持低油价,每年要支出以百亿元计算的巨额财政补贴。“中国在补贴世界油品消费”的批评声不绝于耳。于是,政府终于扛不住压力,决定自2008年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
也就是说,在国际原油价格猛涨的情况下,国内要想继续通过补贴中石油、中石化等炼油企业的方式来实行低油价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低油价刺激了需求,并且可能导致“肥水流入外人田”,而且低油价补贴相当于拿穷人的钱补贴富人,道义上似乎也难以站得住脚。因此,在国际油价继续攀升的情况下,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是迟早的事情。近期调整成品油价格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作为研究粮食市场多年的观察者,我们自然由国内外油价的接轨问题联系到粮价的接轨问题。目前国际市场主要粮食品种价格高出国内市场50%~100%,这是多年来少见的现象。
有时候,历史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中国当初加入WTO时,很担心的一点就是国内粮食生产抵挡不住国外低价粮食的冲击。这种担忧至少在加入WTO之前是不无道理的。因为当时国内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多年来一直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如果考虑到粮食品质的差异,国内粮食实际价格则更高。以小麦为例,加入WTO前的1999年,中等小麦的市场价为1225元/吨,同年美国海湾离岸价(2号硬红冬麦)为114.4美元/吨(农业部2007年农业发展报告)。按当年汇率8.28折合人民币为947元/吨。国内小麦价格比国际高出29.4%。而一个公认的事实是,美麦质量是明显高于国内中等小麦的。因此如果按同品质比较,国内小麦价格显得更高。并且彼时国内小麦的价格已经从高点下降了30%,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小麦价格仍然高出同期的国际高品质小麦价格不少,难怪令当时的市场人士对加入WTO后的国内粮食竞争力忧心忡忡、悲观不已!
但是孰料国际市场风云突变。在350美分/蒲式耳附近震荡了30年之久的CBOT小麦价格(高点很少超过500美分,低点在250美分),2007年突然发力,加速上涨。在轻松突破500美分的历史大关后,一路狂飙,到今年3月份,价格最高摸到1280美分,一年时间净涨幅高达156%。大米价格涨幅更是惊人。2007年底泰国大米曼谷FOB价格(100%B级)为每吨350美元左右,到了2008年4月份,价格直线上升到1000美元/吨,几个月时间价格飙升了186%。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短期内狂飙突进的同时,国内粮食价格却基本平稳,从而一举扭转了国内外粮价的差距——国际粮价由长期低于国内价格变成大幅高于国内价格,高出幅度在50%~100%。这种戏剧性变化的出现,恐怕令当初因加入WTO对国内粮食忧心忡忡的人士大跌眼镜。
供求决定一切。国际粮价短期内暴涨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粮食供给出现了严重问题,国内粮价基本平稳背后的核心秘密则在于国内粮食库存充裕。以小麦为例,全球小麦库存/消费比例(以下简称库消比)自1998/1999年度达到35.9%的高点以来不断下滑,到2007/2008年度,库消比已降低到18.5%的安全警戒线附近。
如果中国不参与统计,那么除中国之外的国际小麦供求形势更加严峻。
如果中国不参与统计,那么1997/1998至2007/2008年度,国际小麦库消比峰值为26.5%(2001/2002),到2007/2008年度锐降至14.1%,已经严重低于18%的安全警戒水平。国际小麦库消比水平已经连续两个年度(2006/2007、2007/2008)低于18%的安全警戒水平,即使考虑到增产,2008/2009年度的库消比预计回升至15.8%,仍然低于安全警戒水平。
什么叫安全警戒水平?就是过了这个线,就不安全了。不安全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任你怎么想都可以。人类可以不依赖石油生存了几百万年,但是粮食却须臾不可或缺。粮食危机要远比石油危机来得可怕,在这种恐惧心理的支配下,国际粮价短期内翻番的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在国际粮食市场风雨飘摇之时,国内粮价虽然也在上涨,但是与国际粮价比较起来,可以说是安享太平,根本原因在于“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且看我们的粮食安全水平,还是以小麦为例:10年来中国小麦库消比的最低水平为33.9%(2005/2006),都要大大高于国际最高水平26.5%(不包括中国在内)。仅此可见,中国粮食安全的厚度有多厚。
因此,从供求角度而言,短期内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不现实,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即使国内粮食供过于求,粮价也有上涨的要求。这是基于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农民生活成本上升而言的。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农民种植获利极低。2008年2月26日至3月19日,农业部曾组织力量对粮食、畜产品、蔬菜三大类9个品种进行全程跟踪调查研究,形成了1个总报告《农产品价格形成及利润分配调查》和9个子报告。报告显示:稻谷的种植成本达到0.69元,农民获利0.055元,加工经销环节获利0.09元,超市环节获利0.05元。相比中国工业企业约25%的销售毛利润,相比房地产企业近40%的销售毛利润,种粮不到10%的毛利润严重抑制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从社会平均利润率考量,粮价有进一步上涨的客观诉求。
通货膨胀加大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在通胀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下,大家很容易忽视一个事实:农村人口受通胀的影响比城市人口更大。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08年1~5月,全国CPI为8.1%,其中城市为7.7%,农村为8.8%。农村的物价上涨比城市更厉害。我们知道,面对同等程度的通胀,穷人比富人更容易受到伤害。因为富人拥有的资产在通胀时期可能升值或者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部分抵消通胀带来的货币购买力下降的影响,而穷人基本上不拥有资产,其所有收入基本上是以货币形式持有,通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对其生活的影响更甚。农村人口以穷人居多,通胀就为祸更烈,而现在农村的通胀水平更是高于城市,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价格不提高,农民的生活处境将更为艰难。
正是基于以上的逻辑,“三农”专家李昌平先生最近在其博客上发文称,2008年“十月前粮价必出现‘惊险一跳’”。他还估计跳跃的幅度“正常在30%~50%,出现不正常情况,会涨价50%以上”。我们认为这种涨价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是能不能实现,还需要得到政府“批准”。
前面说了,中国粮食库存充裕,储备规模庞大。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国内粮食库存大部分为政府储备。有专家估计,现有国家储备粮总量中,中央储备粮占到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说,政府储备执行的是政府意志,而非市场意志。如果政府对粮价上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么下半年粮价涨30%,或50%,都有可能。如果政府不答应,觉得涨得这么高不像话,那么粮价肯定还得老老实实“趴着”。因为政府握有调控粮价的终极武器——储备。
那么政府对当前的粮价到底是“睁眼”还是“闭眼”呢?由于此前的舆论导向一致将通货膨胀的矛头指向粮价,而抑制通货膨胀又成为2008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势必对粮价是瞪大双眼的。2008年已经去半,1~5月份的CPI已经是8.1%。眼看着全年CPI控制在4.8%的目标基本泡汤,现在也基本不再提这个目标了。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政府肯定不会轻易放弃,宏观调控的绳索肯定会越收越紧,对粮价的控制也是如此。国家近期在新粮上市前加大储备粮的抛售力度也表明,下半年的粮价上涨绝对不允许“无组织、无纪律”。因此李昌平的50%的上涨目标可以作为一种期待,但是今年绝对不可当真。涨不涨,由市场说了算;涨多少,短期内则由政府说了算。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对短期粮价调控从长期来看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如果生产成本的上涨、生活成本的上升要求粮价客观上涨50%,而政府只“批准”20%甚至10%的涨幅,结果会怎样?不用说,农民兄弟肯定会撂地走人,粮食生产在下一年度的滑坡是可以预料的。这反过来会加剧粮价在长期内的上涨压力。
现在国内价格总体才上涨不到10%(2008年1~5月粮食消费价格上涨8.6%),政府就急于对这种正常的价格上涨“亮剑”,但是“亮剑”过早的后果就是“子弹”有可能过早用光,而“子弹”过早用光的后果便是到了粮价真正非理性暴涨的时候反而“弹药”告急。这种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2007年的这个时候,国家手中还有不少的最低收购价稻谷,而今年此时最低收购价格稻谷基本售罄,使得政府只有继续动用常规储备参与调控。明年这个时候,如果粮价继续上涨,政府还有没有足够的“弹药”?这令人担心。
可以预料,在粮价暴涨的刺激以及气候正常的情况下,2008/2009年度的国际粮食必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增产,国际粮价迅猛上涨势头有望得到抑制(CBOT小麦、大米期价均从前期高峰滑落不少),而国内的粮价即使短期涨幅不大,但上涨的压力却在增强,总归还是要上涨,只是时间要拉长一些。此消彼长,国内外粮价在长期内实现接轨可以期待。
注:文中计算库消比的原始相关数据来源于USDA。
(此部分成文于2008年7月,现在来看,其时国内外粮价均处于顶点。谁曾想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国际粮价下半年一泻千里,国内外粮价迅速接轨,这种速度超出了本文的预期,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