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什么样的机会,都要靠自己创造、靠自己把握。否则最好的机会也无法和你“会”面。
守株待兔式的故事我们都不陌生,它令人可笑的地方在于一味墨守成规等待机会而不是创造机会。
试想,一直在那棵树下等待兔子前来送死的机会多、还是亲自上山打猎的机会来得多?明眼人一看便知。
做老板也是如此,很多机会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
主动出击创造机会
林老板的企业快要不行了,如果仍然没有办法增加销量、让产品尽快走向市场,发展前景实在不妙。万般无奈之下,林老板决定到广交会上去寻找生意机会。
说干就干。林老板派了手下五员大将带着各种样品奔赴广州,四处张贴广告、选择最佳的洽谈处。可是,由于产品名不见经传,虽然质量不错仍然一件货物也没有订出去。
林老板在家里听到这样的汇报后心急如焚,第二天马上赶到广交会。一大圈转下来,看看到处是巨大的广告和各种新产品,很多商家都打出了“诚交天下客”的猎猎彩旗。
林老板想,和这些财大气粗的商家相比,自己只能甘拜下风。如果不马上改变策略,结果必然是空手而归。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林老板想,面对这么多的商家和广告,订货商早已头昏眼花。而且,商家越是“自卖自夸”,客户就会越是怀疑。如果我要在这次订货会上取胜,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无中生有以“诈”取胜
第二天一大早,林老板在洽谈处挂出了这样一个醒目广告牌,上面写着:“第一季度订货完毕,请订购第二季度货物。”过了一天,他又挂出了“第二季度订货完毕,请订购第三季度货物”的牌子,又过了一天他们再次挂出了“请订购明年货物”的牌子。
一而再、再而三的“无中生有”,真的“骗”到了不少人,奇迹终于出现了——洽谈处门前的订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了第三天简直人满为患。
纷至沓来的客户争先恐后前来订货,不但当年的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完毕,而且连明年、后年的货单也一下子订满了。
不但如此,还有一件意外收获:香港某商场原来每年从日本订购80万支日光灯管支架的贸易也转给了他们,使林老板的产品意外打进了香港市场。
独树一帜的创业实例
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实际上机会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例如,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什么都讲究“纪念意义”,而这种追求从一出生就开始了。针对这一需求,如果能开设一个“宝宝纪念品”商店,就必然会有钱可赚。
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婴儿从娘肚子里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惟一的“资本”就是他的身体。因此,这时候值得纪念的东西也只有他的身体,而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儿童出生时的“手足印。”
根据科学测算,一个大中城市每天出生的婴儿就要成百上千。以每天五六百人计算,如果有五分之一的家长愿意给子女留下点终生纪念品,其潜在顾客就会达到100多人。如果其中又有1/10会到你的商店来制作“手足印”,每天也会有十来笔生意可做。
开设这样的商店,门面不需要过大,有10多平方米就可以了。地理位置也不需要太好,只要在市中心顾客容易找到的次干道上就行,全年房租在2万元以内为好。如果地点能选在婴儿的诞生地例如妇幼保健医院附近就更方便了。
开业后需要聘请2位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轮流坐堂。2人分成2班,每人月工资在2000元以内为好。
在收费价格上,如果每套“手足印”标准控制在200元左右,而其实际产生的所有成本费用应当在100元以内。这样,每天产生的利润可达千元,全年净利润在二三十万应当不成问题。
及时抓住机会的张建国
再以上面提到的已经流失的财富机会为例,在倒卖国库券方面大家都知道有个“杨百万。”其实“杨百万”式的人物大有人在,张建国就是其中之一。
仅仅在10年前,张建国还是山东省莱阳市某机械厂的一个供销科长。1988年那阵子厂里的效益特别不好,产品销售出了问题,张建国全年10个月要在全国各地跑来跑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建国一位部下的母亲突然患病住院,大笔的医药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所以想把几年来派购的3000多元国库券赶快变现。张建国找来找去找不到肯接手这些国库券的人,只好自己把它吃下。
2天以后张建国出差到上海,发现银行前面排着长队争购国库券,一打听,100元的国库券可以卖到110元。而回想自己家乡,100元的国库券只能卖到80元!
张建国出差回来后,马上让妻子用5600元换来7000多元的国库券,加上自己家的3000元,凑了1万元带到上海银行去兑现,不多不少赚了3000元,相当于当时夫妻两人一年多的工资!
初战告捷,张建国迷上了这一招。每次出差前,张建国都要专门挑穷地方去收购国库券,然后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卖出,最多的时候每百元差价达到40元。
由于当时没有个人本票,来来往往只能背着现金,所以张建国索性让妻子辞去工作,用月薪150元的代价雇佣几个人,专门在全国各地打听国库券行情。
一来二去,张建国的资金很快变成了十几万、二十几万,不到2年时间,当年的1万元本金竟然变成了140万元。
此后,张建国装修了新家、买了高档家具,这下不好了,引来了厂领导要调他去办公室工作的决定。
原来,厂里的人都在背地里怀疑他吃回扣。想想也是,作为一个供销科长,全厂的进料、出货都要通过他,他没拿回扣谁相信呢?再说了,每月100多元的工资,哪里来的钱装修、买高档家具?
一个月后,供销科的工作有点玩不过来了,厂长和书记亲自到张建国家里去“负荆请罪”,对他说一切都是“误会”,希望他回去继续担任供销科长。
士可杀不可辱。1992年张建国彻底辞掉工作,全家迁往北京。凭借这140万元做本金,张建国开办了贸易公司,1996年资产就突破了1000万元大关。
提起张建国,到现在莱阳那个机械厂里的人还没有搞明白,当时大家手里都有国库券,可是凭什么就让张建国一个人发财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