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灵顿说:“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令人追求,尽职——是我们惟一的精神支柱。”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过:“不要问国家能给你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点什么。”持久而良好的职责观念是领导者起码的德行,也是领导者的最高荣誉,因为高姿态的领导者都必须依靠这种持久的职责观念来支撑。没有持久的职责观念,领导就会在各种各样的引诱面前把握不住自己;有了持久的职责观念,最软弱的领导也会变得坚强,在引诱面前不为所动。
华盛顿的尽职尽责精神一直是他领导美国人民走向自由的动力之源。
正是这种庄严的使命感使他坚定异常、不屈不挠。当华盛顿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时,他就不顾一切,克服很多艰难险阻,很好的完成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努力既不是为了荣誉,也不是为了奖赏,而仅仅因为这是他应该做的正义的事业,为此,他自愿竭心尽力地将事情办好。
职责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终其一生地通过自觉的努力和决然的行动来履行自己的义务。职责是领导应尽的义务,任何不愿意败坏自己的名声、不愿意最终破产的领导都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上司的职责和义务,对下级的职责和义务,对同事的职责和义务,等等。领导是人民的公仆,是员工的公仆。为了领导自己,也为了他人的幸福,领导应该利用能力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英国元帅威灵顿的格言是“恪尽职守”。没有人比他更忠于自己的职责了。他曾经在伦敦的大街上遭到围攻,暴民们打碎了他家的窗子,此时此刻,妻子的尸体正停放在家中。威灵顿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令人追求,尽职——是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威灵顿对公共事务特别关心。他的这些特点也传染给了手下的人,他带领的±兵也像他一样忠于职守。在滑铁卢战役中,有一次,威灵顿骑马到前线检阅严阵以待的英国骑兵。威灵顿对一位士兵说:“小伙子,站好!你说法国人会怎样看我们呢?”这位士兵回答道:“决不害个白,先生,我们明白我们的职责。”千百年来,无数贤臣良吏、武将幕僚,都恪守尽职尽责的信条。或兢兢业业,运筹帷幄,审度天下大势;或勤勤恳恳,不辞艰辛,协理国内事务。他们的所作所为,主观上确有忠心君主之愿,客观上则深富耿耿为民之妙。
汉初,相国萧何为国为民悉心操劳,至死方休。萧何为政,鞠躬尽瘁。处乱世,洞若观火,能预见天下变化之机兆;居相位,独具慧眼,有谦恭举荐奇才之胸怀;守关中,不计功利,兢兢业业事刘邦:遭猜疑,忍辱负重,不避刑罚为众生。其运筹帷幄、施政立法无不称贤于当世,成“一代之宗臣”,为历代贤臣良相争相效法。
“天下之忧”一直萦绕在范仲淹的心际,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支配着他一生的行动。范仲淹27岁考中进士后,即出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职位虽然不高,但他却有一展宏图、为国为民效力的抱负。此后10余年间他一直在地方上担任小官,体察民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民众做些事情。公元1028年,范仲淹到朝廷任秘阁校理,力劝刘太后还政仁宗,被太后贬出京城。仁宗亲政,范仲淹被朝廷召回任右司谏,专事进谏之责,后来又负责主持“庆历新政”。在范仲淹3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四贬四光”,当第一次被刘太后贬出朝廷时很多人为他饯行,说“此行极光”;第二次得罪宰相被贬到山西时人称“此行愈光”;第三次,绘制《百官图》,挖出宰相吕夷简排斥异己、培植亲信的真相,被贬到饶州,人称“此行尤光”;第四次,“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动了大官僚阶层的利益,故遭到他们的反对,新政失败,范仲淹被贬到邓州,人称“此行殊光”。虽然遭到贬斥,但范仲淹一腔报国热情没有丝毫减弱,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借景抒情,劝好友别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以国家社稷为重,时时处处为国家和民生担忧。
名相诸葛亮忠心报国,一生历尽坎坷,多次受命于危难之际,面临困境,却总是义无反顾,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就是以生命去尽职,去完成人生;死而后已,就是以死亡去尽责,去力行事业。
领导只有恪守尽职尽责的信条,才能够在领导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不管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也能坚定异常、不屈不挠,做一个优秀称职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