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白皮书”发表后,白宫人士在密切注意中国方面的反应。因为成文仓促且内容冗长,一发表便发现许多不妥。美国国务院六名打字员一齐动作,将“白皮书”按照修改意见重新打字,所改之处,对蒋谴责的语气大见缓和,并将一些攻击蒋介石某些内亲的词句也给匆忙删除。美国专栏作家皮尔逊对这种突然更动的内幕作了报道,称其改变来自艾奇逊和国防部部长约翰逊之间的龃龌。约翰逊与孔祥熙一向要好,主张继续积极援助蒋介石。当艾奇逊自巴黎回美,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讨论对华政策时,约翰逊的主张获得了压倒优势。他主张在新中国周围建立一个“防卫地带”,包括日本、台湾、菲律宾,加上暹罗、缅甸、印度及华南的一部分,而在东京做“白色太上天皇”的麦克阿瑟也有电报回国支持这与新中国为敌到底的做法。
皮尔逊的“内幕”无疑夸大了美国国务院与军方间在援蒋问题上的差异,但国务院把“白皮书”中骂蒋的句子冲淡了一些则是事实,这不能不引起红色中国领袖们的警惕。
而美国也特别关注着毛泽东的反应。
8月13日以后,他们陆续收到了北平的广播,美国总统立即召集白宫要员,商量对策。杜鲁门小口地抿着咖啡,一小节一小节地啃着毛泽东的文章。国务卿艾奇逊说:“毛泽东果然不同,借用新华社的社论方式还击,分明是瞧我们不起!他还把我们美国当做纸老虎?”
杜鲁门骄横地说:“用不着动用联合国会员兵力,我们便可以把他逼回延安!”
但是很快有人作了反驳,举出毛泽东的老家湖南长沙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省主席程潜投奔中共,还有南方许多省份纷纷起义,不能再拿旧眼光看待毛泽东。要让毛泽东重回延安,简直是说梦。
陆军司令也说:“我上个月去福摩萨(台湾),陈诚还说长沙没有关系,国民党已有重兵守卫。说长沙虽然四面受敌,但依然不失其屏障衡阳的价值,万一长沙失守,衡阳就失去屏障,中共就可以直扑广西。”陆军司令还说道:“我当时就告诉他们,1944年日军的行动值得参考,当时日军南下衡阳,便经柳州而下桂林,更由桂林直扑河池、独山,如果不是国际局势微妙,日军可以直下四川!所以国民党如要保持广西、贵州,必先巩固衡阳,因此长沙非守不可。”
艾奇逊颇有同感:“前几日我同他们的大使也谈到这个问题。据蒋介石的意思,长沙、衡阳是东南和西南的枢纽,长衡如失,东南西北的陆上交通将随之中断,影响之大,非言可喻。我说我们当然也支持你们来一次猛烈反击。据蒋介石在台北对高级将领说话称,长沙之战如果国民党获胜,那就是过去一年来的第一次胜利,意义重大,可以藉此挽回颓势。还有,长衡之战,是东南各省与西南各省能不能联成一气的关键所在,影响深远。此外,蒋介石认为长衡之战是国民党有无实力抵抗共军的试金石;如果获胜,美国便会刮目相看。蒋介石还这样说:现在已有两亿中国人在中共统治之下,这两亿人之所以不能起来反抗中共,完全是因为国民党节节败退的缘故,如果他们能在长沙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那两亿中国人必能揭竿而起,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行动,使蒋介石收回所有土地。”连艾奇逊也不相信蒋介石的话:“言犹在耳,但长沙的坏消息又一次证实了蒋介石不是我们理想的朋友。”
陆军司令继续他的话题:“我在台北目击蒋介石的军队有两大危机,恐怕不但长沙之战他要吃亏,西北西南之战他将继续吃亏,连未来可能发生的台湾海峡之战他都会吃亏。”
杜鲁门不同意陆军司令的“吃亏论”:“我们无论如何不能等待中共攻台湾,我们必须对台湾先入为主,最好在蒋立足未定,在中共尚难预料到台湾的情形下守住台湾,待机反击。在目前要挽回中国局势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不会发表白皮书。”
艾奇逊说:“听北平对白皮书的抨击,显然他们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想我们今天的要务是怎样取得主动,这是一大课题。”
杜鲁门又想起刚才陆军司令说的话,追问道:“你说蒋介石的部队有两大危机,是什么?”
陆军司令回答:“很简单,已经退到台北的部队害还乡病,如果养而不用,眼看会超过兵役年龄,变成胡子兵,这是一;兵源大缺,台湾人对国民党没有向心力,这是二。有此两大危机,我担心我们对福摩萨如果观望不前,难免有变!一旦台湾宣布同北平合为一体,我们就非常困难。”
杜鲁门直摇头:“你们的观察有参考价值,但你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台湾对日和约还没签订,现在还不能是中国的,这一点我们倒有办法。”
艾奇逊又提到新华社社论中的一些观点:“北平似乎对我们如果要踢开蒋介石也有准备,且不在意。他们认为我们的目的就是继续干涉和侵略,岂有此理!我们是在帮助一个国家,怎么能叫侵略呢?”
杜鲁门烦躁,不愿在字面上浪费时间:“共产党的目的是用抨击引起中国人民对我们的仇视。我们可以找一千条理由、一万条理由出兵中国,而且深信必能胜利。我们的原子弹无人能阻挡!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忌舆论,不能将华人的仇恨拉到我们身上。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这个。至于蒋介石,那不出兵也能让他滚蛋!但很明显的事实是,我们当前的敌人是共产党,是领导红色中国的毛泽东,而不是蒋介石!”接下来,他们又研究起援华专款,这一大笔钱、一针强心剂当然是要注进蒋介石的肌肤的。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如果说在这之前,美国当权者尚可观望、等待,那么面对人民共和国这个现实,他们不得不决策了。艾奇逊、司徒雷登等人认为正在不断取胜的中共十分“傲慢”,应当利用承认问题挫一挫中共的锐气,提出了承认新中国的种种先决条件,处心积虑拼凑不承认新中国的“统一战线”。10月12日,艾奇逊在给各驻外使馆的批示中表示,美国目前不想承认中国,说中共政府的成立是长期以来预料中的事,不必理会它的紧迫性。杜鲁门政府一方面坚持敌视新中国,另一方面,却又要作出某种姿态不表明它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既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传统特色,也是当时美国敌视政策中的另一个侧面:分裂中苏的战略所需要的。1949年10月26日和27日,艾奇逊召集他的主要远东政策官员和顾问开会,就实施这一战略达成了一致意见。美国统治集团预料中苏关系将产生“严重的紧张”,但是在中苏分裂变成现实之前,美国在制定对华政策时仍应把中共是苏联工具作为“基本出发点”。他们认为中苏分裂将主要由苏联的行为和中国内部发展导致,承认与否并不是促进中苏分裂的王牌。但是美国不能转移中国人对苏联“帝国主义”意图的视线,要尽量使自己的政策有别于苏联。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不能“超过”对苏联的敌视,必须把主要的攻击矛头对准苏联。总之,为了达到分化中苏的目的,美国需要耍一点政治手腕,在“大棒”和“橄榄枝”之间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种意图在中国的联合国代表权和台湾问题上多次明显地表现出来。
美国也曾想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为此,美国曾一度回避与以蒋介石亲信陈诚为首的台湾当局打交道,等候李宗仁用亲美派孙立人取而代之。可是,台湾很快处于蒋介石的铁腕统治之下,台湾成了蒋介石残兵败将的“安全岛”。美国想撇开蒋介石在台湾建立亲美政权的打算只是一厢情愿。
美国方面在多次研究后,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报告认为,无论是从军事上还是政治上考虑,对台湾采取公开的武力干涉都是不可取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在现有的基础上,维护对台湾国民党当局“规模适中”的援助,同时“明白无误”地告诉蒋介石:美国将来的对台政策取决于国民党“今后的表现”。这份报告表明在兜了一个圈子后,美国又回到了支持蒋介石的老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