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4
8373000000074

第74章 “太原朋友”在召唤

而国民党的另一位爱国将领卫立煌则远没有张治中、邵力子等幸运。

在解放战争中,东北丢失给共产党以后,卫立煌受到撤职查办的处分。他包了一架美国陈纳德“民航队”的飞机,由北平飞到上海,次日又飞往广州。到广州后,下榻于当时广州最高级的旅馆———爱群酒店,准备逃往香港。而蒋介石密布四方的特务触角早已察觉卫的行动,南京的保密局特务头子毛人凤立刻报告蒋介石。蒋介石即密令广东省主席将卫扣留,接着派一架飞机,声称:“总统接你回南京,派专机来了。”次日,卫立煌偕同夫人韩权华及两名随从,登机飞往南京。留下的家属和其他随从人员撤到了沙面旅馆内。

卫立煌回到南京上海路的家中,即有宪兵把守,失去了自由。

蒋介石所以幽禁卫立煌,要害是由谁来承担丢失东北的责任问题,为了给陈诚留面子,蒋介石还是选择了有“嫡系中的杂牌”之称的卫立煌。但他又杀不得卫。当时呼啦啦大厦将倾,如果作战失利就落得这般下场,就更无人愿带兵打仗前去送命了。而卫立煌不但跟了蒋介石30年,而且国民党军中有三分之一都受过卫的指挥,杀他无疑会加速军队离心离德。后来,卫立煌的名字又上了解放军公布的战犯名单,并列在第13名。蒋介石疑心他“通共”的念头打消了一些,对他的监视也放松了许多,就等以后将其一起带往台湾再说。但是后来的局势连蒋介石也没预料来得那样快,他下台了,李宗仁当了代总统。

1949年1月25日,卫家掐断多时的电话突然震响了,并指名要卫立煌接电话。卫立煌一听,竟是代总统李宗仁。李宗仁在电话里客气地说:“俊如兄,委屈你了,我已下令恢复你的自由。”卫立煌感激涕零。

有一天,监视的特务拆阅了一封由江北扬州寄给卫立煌的信,特务拿着信,朝楼里高喊:“有人请卫总司令去当和尚呢!”之后叫女仆送给卫。卫心中明白,这是江北的朋友借当和尚名义劝他去解放区。但卫没有响应。

不久,一个矮小精悍、满口江北口音的汉子,径直登上楼来,走进卫立煌的房间,卫立煌一下认出,这不是北伐前就熟识的李明扬吗?李明扬曾任长江挺进军上将总司令、第十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江苏淮南行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后到苏北解放区。寒暄几句,李明扬就悄悄跟卫立煌说起真心话:“你可千万不能去台湾,我跟了蒋介石几十年还不了解他?张学良就是榜样,你跟张学良还不一样,他要不对你下毒手才怪!”

卫立煌大惊:“那你认为我该怎么办?”

“逃跑,三十六计走为上。”李明扬坚决地说,“外边的情况我清楚,一出南京城,就脱离了危险。现在整个京沪沿线都有新四军,一路平安无事。你乘汽车到上海,只要上了外国轮船,就算脱了虎口。”

卫立煌与夫人仔细琢磨后,下了逃跑的决心。

除夕之夜,天墨一般黑,而凌晨更是伸手不见五指。卫立煌完全改变了装束:穿上老棉袍,蹬上老棉鞋,头戴瓜皮帽,如同一个乡间绅士。留了几十年的一字胡也剃掉了,鼻梁上架了一副眼镜,太阳穴上还贴了两张小膏药……汽车早已加足了油,他们坐进汽车,车一开,就奔城外的大路而去……

他们辗转来到香港,可日子并不安宁。国民党特务在香港仍很猖獗。卫立煌时时注意着国内的时局。他曾一连三次写信给他的老部下陈铁,叫陈铁当机立断,不要错过时机。他不知道这时陈铁在贵州已与共产党的秘密工作人员接上了头,就要起义了。

1949年9月19日,天气潮湿闷热,卫立煌夫妇到海边散步,回来后,家人告诉他们:“有两个客人来访:一个客人高个子,方面大耳,一个客人留胡子,像日本人,都没有留下姓名。”卫立煌一猜便知:方面大耳的高个子一定是杨杰,像日本人的一定是贺耀祖。他立刻到铜锣湾回访这两位客人。杨杰是卫立煌的至交、盟兄弟,1945年曾参与卫立煌制订收复滇西计划,平日无话不谈,现在他从大陆尚未解放的地区来,一定有不少新消息。

卫立煌到了杨杰的住所,杨杰不在家,他给杨留了一张纸条。杨杰回来看到纸条,就要去找卫,刚要出门,来了两个人,自称是云南总商会派来的人,给杨带东西来了,要求亲自见杨。杨杰见信封上的笔迹是他的熟人所写,就让两个人进来。这两个人进去以后,一言不发,拔枪对准杨杰的胸膛便射,又对准脑侧开了一枪,杨杰当场被打死在藤椅上。

杨杰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曾任陆军大学校长多年,和国内各派系很多军事将领都有较深的渊源,向来受蒋介石猜忌;又担任过驻苏大使,对苏联同情;在解放战争中,杨杰曾联络西南地方势力反蒋,是当时“民革”的发起人之一,近来又在昆明策动卢汉起义。他到香港,是准备经过香港前往北平开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可惜晚离开了一步。在后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周恩来提议把杨杰当做一个缺席代表,主席团向“民革”和杨杰将军的家属发了唁电。

杨杰的死,深深地刺激了卫立煌。香港不是避风港,这之后他深居简出,只在家中读书阅报,从中了解大陆的事情。

卫立煌仍是顾虑重重。“民革”的同志了解到卫与蒋的关系已经决裂,过去在抗战中与八路军合作得也不错,便征求他的意见:“民革”可以介绍他到北京参加人民政协会议,共商国是,建设新中国。但卫立煌谢绝了。他认为现在还不是去北京的时候。像他这样一个背着失守东北黑锅的国民党将领去北京,必然成为一件引人注目的新闻,而蒋介石正可以把他自己打败仗应负担的全部责任推卸到卫某身上,这样反给了蒋介石以反宣传的口实。卫立煌郑重宣布:“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要回新中国,等等再说吧。”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卫立煌闻讯后十分激动,特地买了几瓶好酒,自己低斟浅酌,也不管自己是不是“战争罪犯”,拿起笔就起草了一份电报,通过香港的中共组织,发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致贺: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卫立煌

江(即10月3日)

寓居的日子度日如年。卫立煌担心蒋介石的暗杀,处处小心。有时在家实在烦闷,就携带夫人和子女出外散散步。听见道旁人指指点点:“这不是卫立煌吗?”他连忙拉着孩子走远,嘴里说道:“不要回头,一回头反叫人认清了。”直到回到寓所仍惊魂未定。

六年过去了。解放军收复了浙江沿海一些岛屿,美国政府公然出面干涉,与台湾订立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1955年1月24日,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发表了《关于美国政府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声明》,揭露美帝国主义的阴谋。卫立煌看到这个消息,并看到香港一些国民党报纸不但污蔑声明本身,还对大陆报纸报道的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等人发表的谈话加以攻击。卫立煌当着一些朋友的面说:“是非自有真理,我在香港也要发表和张治中同样的意见,我奉了谁的命呢?没有谁要求我这么说,我的话完全是出自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话,爱国的中国人就应当这么说,解放台湾,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不好!”

在香港的中共地下党闻知此事,来和卫立煌见面,支持他的爱国行动,鼓励他仗义执言,同时告诫他,香港并不是自由讲话之地,如果愿把这些意见公开发表的时候,卫本人必须藏匿起来,不然定会遭蒋帮特务的迫害。询问他:发表文章以后是否返回大陆?

此事传到北京,周恩来赞同卫立煌发表文章同时返回大陆的办法。周恩来认为卫立煌的爱国心思很好,现在是回来的时候了。恐怕韩权华不同意,周恩来和邓颖超找韩权华的六姐韩循华来商议。此时正好邓颖超的秘书生病请假,由一个1948年进燕京大学读书的女青年韩德庄代理。这个韩德庄是韩权华的侄女,周恩来就叫韩德庄执笔给卫立煌写信,说是姨父曾在太原结识的朋友叫她写信的,请姨父和姨母回来。

卫立煌一见信上写着“太原结识的朋友”,顿时联想到是周恩来。太原前线几次接谈的情景历历在目。长期以来,他时时刻刻都在注意“太原结识的朋友”的消息,只要有关他的报道,他都要仔仔细细地读几遍。现在周总理请他回去,那再好不过了。

来洽谈的香港中共人员问韩权华:“有顾虑吗?”

韩权华直言不讳:“有。我觉得我们已经成为无所作为的人了,不如流落香港,了此残生。”她担心:“我们现在的地位,无论对于哪一方面说来都不好。对于台湾来说,是撤职查办在逃的犯人;对于大陆来说,是没有归案的战犯。”显然她对将卫列入“战犯”有看法。倒是卫立煌想得开:“不要紧,革命不分先后,这些都会发生改变的。”

韩权华还是有想法:“在生活上我也有顾虑,在大陆上是不劳动者不得食,人人劳动,我一直有病,我怕到了那里劳动不了。”

来洽谈的人笑了,告诉她大陆所谓“劳动”的实际情况,这才慢慢解开了她的思想疙瘩。卫立煌希望立即成行:“我愿意用我的余年报效国家,我要革命,别的什么也不想。”

3月15日,卫立煌一家秘密回到广州,立即受到中共华南局书记陶铸和华南局统战部部长林李明的欢迎。卫立煌立即发电报至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报告他已经回来了,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交新华社发表。

4月5日,正流连于太湖美景的卫氏夫妇忽然接到北京的电话,说周总理有要事即将出国,想在临行前会见卫立煌及夫人。他们立即离开美丽的无锡,当晚搭车北上。一路上,他们兴奋异常。卫立煌就要见到“太原结识的朋友”,现在的一国总理;而韩权华的心情更为激动,她要见到的是她青年时代的老同学邓颖超:这世界竟是这样的小呵!

第二天上午,火车到达北京时,中央一些领导亲自到车站迎接。下午5时,周恩来将他们请到中南海家中,一边吃饭一边交谈。周恩来详细地询问了他们的健康状况、回来的经过,与卫立煌谈起了两次国共合作的旧谊。邓颖超和韩权华重叙往事,小饭厅里不时传出朗朗的笑声。听说周恩来第二天就要动身出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还腾出时间和他们长谈,后来知道周恩来是刚刚动了手术还不到一星期,他们更是感动。

在周恩来出国期间,邓颖超亲自过问卫立煌夫妇的住房、生活、参观等各方面的安排。周恩来从万隆会议一回来,又和陈毅副总理宴请卫立煌,席间,陈毅还专门谈到为何当时将卫列入战犯名单……

6月,卫立煌从北京饭店搬到政府为他们安排在北京东单麻线胡同的新居,周恩来又抽时间专门来看望他们。卫立煌先后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讨论国家军政建设问题,到南北各地视察访问。他在《回到祖国大陆以后》的文章中写道:“我虽年逾六旬,但自觉较过去更为年轻。今后我当致力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负祖国人民的关切和厚望。”当是他的肺腑之言。

1956年4月16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酒会,欢迎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周恩来向伏罗希洛夫介绍了卫立煌。伏罗希洛夫笑着对卫立煌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是无敌的。

周恩来总理说,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

毛泽东紧接着说: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卫立煌对此深觉荣幸:中共两位最有权威的领袖是当着他的面,公开提出“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么一句意义深远的话。

1958年5月以后,卫立煌得病,先是咽不下东西,后来突转心肌梗塞,住入医院。周恩来和朱德都一再到医院去看望他。到了卫立煌病重说不出话来时,周恩来握着他的手鼓励他同疾病作斗争,卫立煌的神志还是清醒的,两眼流下了热泪。1959年隆冬,严寒使卫立煌又染上了肺炎,使他一病不起。最后两天,朱德,这位继周恩来之后,他又结识的共产党朋友,一直陪伴在身边。1960年1月17日,64岁的卫立煌与世长辞。时值大寒季节,西伯利亚有一股较强冷空气南移,北京降雪。公祭大会由全国政协主席周恩来主祭。原来周恩来正在上海忙于公事,为了这个公祭大会,他特地连夜乘专车赶回北京,亲自到灵堂来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