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国共往事风云录4
8373000000076

第76章 “四可”只需“一可”

直到1963年4月,李宗仁才按周恩来的嘱咐,动身去欧洲,以便同程思远会面。夏天,李宗仁接受了意大利《欧洲周报》女记者古斯托·玛赛丽的采访,强烈地表达了他对新中国的向往:我不是共产党,我甚至也不喜欢共产党,但是我不否认今天共产党为中国所做的事情。我宁愿继续做一个诚实的人和可怜的政治家,但我不能不说实话。中国从来没有像现在组织得这样好。我怎么能够抹杀事实呢?……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正在诞生。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像我们今天有的这样一个中国呢?

李宗仁从欧洲向程思远发出了信息,当年12月在苏黎世会晤。行前,程思远于11月中旬再次来到北京,向周总理请示。那时正值全国人大和政协开会,周恩来忙得很。一天晚上,程思远在西总布胡同一个特设的招待所被叩门声吵醒。开门一看,是国务院秘书长罗青长,他说,快穿衣服,总理在西花厅等你。

一到西花厅,程思远谈了李宗仁的近况,特别说到他最近回国的心情很急迫,他怀念祖国,不愿老死他乡;他想叶落归根,向历史作个最后交代。

周恩来仔细听着,偶尔插话问一下他想知道的某些细节。当程思远表示“情况大致如此,请总理指示”时,周恩来嘱咐程思远:到欧洲会面后,要客观地向李宗仁介绍国内的情况,多征求他的意见。他要程思远向李宗仁转达三点意见:

“应该告诉他:我们欣赏李德邻怀念故国、叶落归根的想法,并把他看作是有影响的爱国人士,但是不把他看成代表哪个方面,李德邻不要怀念过去代总统的头衔,那是反动年代的头衔,已成过去。第二点,德邻总想在中美之间做点事情,愿望是好的,但这不符合我们的国策,今天也不需要。不管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还是洛克菲勒,他不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我们就是若即若离。1961年我就向你谈过,德邻以不介入中美关系为好。今天更应该断绝这种念头。这种事对他个人也不会有好结果,甚至可能给他的晚年增添些麻烦。归纳一句话,就是:归国万事足,无累一身轻。还有一点,就是他到欧洲后的去处,这由李宗仁自己决定,一切不要强加于人。”

“你记住了没有?”周恩来说完一段话,停下询问程思远,“你再复述一遍,看是否有遗漏。”

程思远认真复述一遍,周恩来点点头,再次叮嘱:“最重要的是回来的四种可能性,一条条跟他讲清楚。还有四个不要:李先生不要介入中美关系;不要介入美台关系;不要介入国共关系;不要介入第三势力。如果德邻先生决心回来,我们就要从各方面替他设想周到。对祖国解放十四年来的巨大变化,他要有些准备。青年一代要过五关(思想关、政治关、家族关、社会关、生活关),老年人、封建时代的朋友,也要过五关。为了你记忆方便,你可记住‘四可’、‘四不可’和‘五关’,把这些内容背熟。”

程思远问:“如果他要回来,让他找谁呢?”

周恩来说:“如果他决心已定,你可以通过瑞士大使馆和我们联络,商定具体安排。”

程思远走出西花厅时,东方已经吐白。他俯身坐进汽车时,看见周恩来还站在台阶上向他招手。

圣诞节前一星期,程思远飞抵苏黎世。李宗仁在欧洲南部休养了一个时期,也到这里来了。他们在约定的天堂广场SAVOY饭店见面。两人久别重逢,紧紧握手,相视良久,感慨万千。程思远望着李宗仁,觉得他头发秃了一些,两鬓皆白,但精神尚好。午饭后,他们到圣彼德饭店前面的咖啡馆,在靠街走廊尽头找了一个僻静的座位,彼此谈起阔别后的情形。

李宗仁呷了一口咖啡,满嘴苦涩里透着浓香:“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到晚年,更是思念祖国。帝国主义讽刺中国是一个地理上的名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才成了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如今民族团结,边陲归心;国际地位,与日俱增,这样一个祖国,是值得我们衷心拥护的。想想在我们政权下的糜烂和孱弱,我是服输了。”

程思远急于将周恩来的话转述:“周恩来总理嘱咐我向你问候。关于德公回国一事,他有‘四可’之意见,嘱我仔细转达:第一,李先生可以回来在祖国定居;第二,可以回来,也可以再去美国;第三,可以在欧洲暂住一个时期再定行止;第四,回来以后可以再出去,如果还愿意回来,可以再回来。总之,来去自由,不加拘束。周总理还希望你这次务必按时回美国。”

李宗仁刚一听完,就说:“我只要‘一可’,回到祖国定居,安度晚年。”

程思远问:“李夫人如何?”

李宗仁皱了一下眉头:“还没有同她谈过这个问题。要是她不愿同行,我就一个人先回去。”

12月22日,程思远和李宗仁同一天离开了苏黎世。李宗仁回美国,程思远回香港。一到香港,程思远就将这次会面情况写信报告了周恩来。

然而因种种原因,李宗仁并未立即成行。直到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声巨响震撼了整个地球,也震撼了世界政治。从此没有人再敢小看红色中国了。同样,这声巨响,也震撼了闲居海外15年之久的老年李宗仁。他那颗回归之心再次跳跃了。特别是第二年他在美国《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劝告美国政府不要再沿着错误的政策走下去,应该仿效戴高乐的法国政府,迅速调整对华政策,他遭到了台湾方面的强烈攻击,甚至他的老友白崇禧也指责他。虽然他认为白是为他人挑拨,不必怪罪他,但年复一年,流落异乡的孤苦已不堪忍受。另一件事也促使他痛下决心,那就是郭德洁女士已发现患了乳腺癌,活期只有六个月。3月,李宗仁给程思远写信,表示急于回国,不愿再在美国虚度残年。

程思远的信息很快到达北京,到达周恩来那里。

周恩来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果断决定:李宗仁先生多年的夙愿,可以如愿以偿了。

李宗仁接到回音,立即着手按预定方案行动起来。6月13日,李宗仁离美飞欧。此行将是回国的第一程。程思远接到电报,即电夫人石泓到广州向北京报告。16日,石泓返回香港,说周总理要程立即到北京一趟。18日,程思远到达北京,被接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统战部部长徐冰、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总理办公室主任童小鹏等人告诉他,周总理已于今日上午离京出访非洲十四国,临行对李宗仁先生回国一事作了具体指示,并托他们代为传达:

政府发给李宗仁先生一笔回国旅费,由程思远带往瑞士面交;同时发给程思远一笔旅费,请他把李先生接回来;程思远到苏黎世时,将有负责同志同他联系,帮助他解决有关问题。

次日,程思远离京南飞,作赴欧迎李归来的准备。28日,程思远飞到了苏黎世,见到了李宗仁夫妇。

7月7日,周恩来出访归来,又询问有关李宗仁回国一事。12日,周恩来得到消息,说台湾国民党方面可能已经知道了李宗仁的行动。他立即通知在苏黎世的有关人员,李宗仁一行务必在13日下午2时离开苏黎世,前往卡拉奇。李宗仁按时飞离了苏黎世,果然两小时后,台湾有人就带着白崇禧的亲笔信找到李的住所。李一行飞抵巴基斯坦卡拉奇机场后,中国驻巴大使立即按周恩来的指示,把李宗仁等人接到大使馆内。

这一年的北京夏天来得特别早。7月10日左右学校就开始陆续放假,有条件或是有相当职务的人们也开始涌向北戴河,以避开来势汹汹的盛暑。13日晚,周恩来得知李宗仁一行已经到达卡拉奇时,虽是晚间,他还是将张治中、傅作义、章士钊、邵力子、刘斐、屈武、黄绍、李蒸等人招至中南海,说是吃顿便餐,其实是借此给他们打打招呼。他们听到周恩来宣布李宗仁即将回国的消息时,都露出惊奇的神色。周恩来告诉大家,此事酝酿已久,颇费周折,最后他能下决心,克服困难回到祖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周恩来还说:“这件事还不到公开的时候,因为在座的诸位是李先生的熟人或者与李有历史上的关系,所以先给大家通气。政府准备举行欢迎仪式,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到飞机场参加欢迎仪式。”周恩来这一说,本来一些要去北戴河的人有些为难。

周恩来说:“这不是个人问题,也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这是政治问题。”他说服大家,“还是要去迎接,他回来以后可同他多谈谈嘛。”

对李的归来,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周恩来提醒大家:“凡是有思想的人,总是高瞻远瞩,不要看眼皮底下的小事;希望大家能看大的,不要尽看鸡毛蒜皮,心情就舒畅了。”

周恩来自己则先飞往上海,准备在那里与李宗仁交谈后,再公开在北京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

让周恩来放心不下的是,李宗仁尚在卡拉奇,香港的《快报》已经报道了李宗仁即将返国的消息;美国的《纽约时报》也已证实李宗仁夫妇飞离了纽约,以3.6万美元的过低价格卖掉了房产。蒋介石惯于暗杀的习性很可能再次爆发。在友好的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的协助下,李宗仁一行安全住进中国大使馆,并在丁国钰大使的陪同下,登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等候的间隙,周恩来还在做一些人的工作:“李宗仁要求回来,他能回来,我们欢迎。人重晚节,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人的阶级出身并不能影响自己的觉悟,一个出身反动阶级的人,如果能觉悟的话,还是可以为新的阶级服务的。有些人觉得对一个老国民党的官,何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地欢迎他。有人说,老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不革命,不革命不如反革命,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看到李宗仁归国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看问题要从大局出发。”

7月18日上午11时,飞机经广州飞抵上海虹桥机场。李宗仁夫妇在程思远等人的陪同下,走下舷梯,他没有想到,周恩来总理已经站在跑道旁。

李宗仁过于激动,像一个年轻人一样快步上前,一把抱住周恩来,眼里闪着泪光。

周恩来亲切地握住他的手,高兴地说:“你回来了,我们欢迎你!”

李宗仁连声说:“总理你好,总理你好!”

站在周恩来身边的陈毅、叶剑英,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市长曹荻秋等都同李宗仁一一握手,而后将李宗仁一行送至锦江饭店住下。

下午,周恩来来到锦江饭店看望李宗仁。当晚,周恩来在文化俱乐部设宴招待李宗仁夫妇。陈毅副总理也出席了。豪爽健谈的陈毅一入席,便幽默地说:“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当时北伐军一共有八个军长。现在李德邻先生回来,我们就有四个军长在祖国大陆了。”在座的掐指一算,可不: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六军军长程潜、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再加第七军军长李宗仁,正好是一半。有几位解放军的将领过来向李宗仁敬酒。大部分李宗仁不认识。周恩来在一旁一一介绍,并风趣地说:“你们以前是打过仗的啊!现在你回来了,大家欢迎你。”李宗仁添酒回敬,一饮而尽。

第二天上午,继续在文化俱乐部会谈。周恩来讲话时说:“李先生万里归来,我们很为你的安全担心。台湾方面现在到处打听李先生的消息,但所得的消息都是不准确的,证明他们情报落后了。”在谈到台湾问题时,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了李先生1955年在美国发表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我们赞赏李先生的态度,中国的问题由中国人自己解决。”

李宗仁说:“那是我在美国看到了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表的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受到影响而表明的态度。”

周恩来继续说:“1955年时,艾登来了一个电报,要和我会面,他想斡旋台湾问题。我们答复他说:欢迎你来看看,但台湾是中国内政,不容外人插手。后来,我在亚非会议上发表声明,表明中国愿意同美国坐下来谈判,以消除台湾地区的紧张局势。后来我们就通过英国疏通,与美国开始了大使级谈判。但我们从来不拿原则做交易。1961年陈诚访问美国,美国让陈看了中美会谈记录,陈诚反而很受感动,知道我们不拿原则做交易。”

这年6月,陈诚在台湾刚刚去世,所以就陈诚这个人,周恩来多说了几句,他对李宗仁说:“陈辞修是爱国的人,他坚决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可惜他身体不好……他临终时留有遗嘱。台湾当局要修改发表,他夫人反对,说要么不发表,要发表必须原文发表。”旋即说了一遍陈诚的遗嘱。

李宗仁说:“总理,这次回来,就再也不走了。宗仁愿将有生之年,报效祖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对反帝爱国事业有所贡献。”

周恩来含笑说道:“李先生说回来不再回去了,但是,‘四大自由’还是要讲的。1963年11月间,我曾请程思远先生转达了‘四可’的内容。现在,我们还要重申来去自由。来去自由,不单是你的问题,还有你太太。你太太还可以去香港。去年我曾向罗隆基、章伯钧宣布,你们现在想出去,我们欢送,在外边住不惯,还可以回来。”

7月20日上午,周恩来同李宗仁夫妇一起乘车到了上海虹桥机场。周恩来乘一架专机先行。临上飞机时,他对李宗仁说:“我先飞20分钟,我在北京欢迎你们。”

以后,为了帮助李宗仁准备记者招待会,周恩来按照李宗仁的请求,专门推荐了几个人做顾问或参谋。这几个人是《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张彦和中宣部副部长姚溱。这都是周恩来信得过的“笔杆子”和“外事通”。但他仍把他们招至办公室,交代此事应如何做好:“李德邻先生去国十六载,这次毅然归事,很不容易。这次,李先生要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请我推荐几个人去帮忙,做参谋或顾问吧。我决定推荐你们四人前去。你们的任务只是从旁帮助,提供参考性的意见,一切均要尊重李先生,由李先生自己决定。只提供情况,如外国记者关心什么问题,可能提出什么问题。他有疑难也可以坦诚相告,但他怎么讲,完全由他做主。讲话稿不用我们起草,他身边的程思远先生曾长期当过他的秘书。如果李先生一定要听听我们对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话的意见,可以请他考虑六条:一、历史旧账可以不提;二、重点讲讲回国后,尤其参观东北后的观感;三、中美关系可以谈,但以少谈为好;四、中苏关系可以不谈;五、对台湾方面以态度平和、留有余地为好;六、对记者当场提出的问题,可以据实回答。”

过了两三天,李宗仁就将吴冷西等四人请到他的住处,商量准备开招待会的问题。吴冷西等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向他提供了中外记者的情况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李宗仁也大致谈了他的打算,随后就要程思远同他们一起交换意见。程思远再三要求顾问们提些建议,吴冷西等起先还是说请他按照李先生的打算办就行了,最后才根据周恩来交代的六点意见,委婉地向他提了一些建议,并一再说明只供参考,最后意见由李先生定夺。又过了几天,程思远约顾问们相聚,拿出李宗仁准备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稿,征求意见。吴冷西等看到其中有些问题并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如中美关系、中苏关系还是谈了许多。但对台湾蒋介石方面的态度倒是平和、留有余地的。顾问们按照周恩来事先的要求,没说什么,只就讲话稿中个别文字提了一些意见。

为了开好招待会,周恩来让自己的随身翻译冀朝铸为李宗仁做招待会的现场英语翻译。冀朝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英语流畅,反应灵敏,是国内最好的翻译,李宗仁十分满意。这次记者招待会开得十分成功。

蒋介石询问部下:此次“反攻大陆”有无确胜的把握?黄埔学生、“陆军总司令”罗列说了真话:“我看没有把握。”蒋介石被泼了冷水,立刻将罗列撤职,改由刘安祺担任。刘为迎合蒋的意图,大言不惭地说:“一切准备就绪,反攻圣战绝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