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小国的痛苦和大国的烦恼
8383500000007

第7章 分 次贷危机与救市政策 (6)

遗憾的是,全球市场事后继续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挫。因为人们意识到,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持币观望的市场特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现在,更为严重的是,美国的失控已经开始让全球市场陷入更为严重的“流动性陷阱”——即,所有的人都认为今后再也不可能获得比现在成本还要低的“流动性注入”,因为市场的“惜贷”行为已经越来越严重。所以,无论政府拿出多少救市资金,都会被装入这些“被救”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口袋里,等待市场企稳后,再一举出动,寻求所预期的高收益,来挽回危机时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失。于是,这一“状态”使我们一再失望,无法看到立竿见影的救市效果,使我们怀疑政策的力度不够,使一部分学者向世人敲响警钟:这些庞大的资金一旦出笼后,新的泡沫和通胀在所难免!

当然,这种没有显著救市效果的货币政策确实可能产生今后另一场泡沫形成的隐患。日本的流动性陷阱之所以没有在日本国内重新掀起泡沫,是因为大众认为资金的成本虽然很低,但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也同样非常低,甚至是因为泡沫破灭所造成的黑洞太深,使得任何国内投资都有可能出现血本无归的结局。于是,套息交易战略就把日本政府源源不断的注资引向了全球市场,这也是形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的原因之一,而套息交易的终结又使得日元不断升值,让日本陷入更加难以自拔的经济衰退状态。

另一方面,投资者也看到了市场“持币观望”的格局,预期到由此造成经济衰退的状态今后会越来越明显。人们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将自己在全球的资产纷纷套现离场。因此即使此时出台改变投资价值的利好消息,也无法摆脱这种跌入“流动性陷阱”的威力!

总之,未来联合救市的行动如果只是限于货币政策,效果会越来越弱。必须要采取在国际合作基础上的、能够直接改变经济基本面的财政政策或全球市场在一定的激励机制的保护下,加入到救市的这场“公益性”活动中——“计划性”的大量投资和消费也在所难免。虽然这种做法缺乏“市场效率”,但它能“抬起”被严重破坏的“价格体系”,带来走出“流动性陷阱”的希望,从而产生出全球经济最最渴望的“造血功能”!否则,全球金融震荡格局的发展趋势,就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扩大阶段,各国政府期待联合救市行动的效果主要有三大方面。

第一,提高政策的威慑力,以改变市场对救市效果信心不足的问题。但这种行为也存在风险,那就是,当市场没有确认联合救市的实际效果之前,人们反而会认为局势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政府救市的手段也让人感到越来越有限。这种悲观的市场预期恰恰造就了今后越来越悲观的市场结果!

第二,降息和流动性注资的救市行为最直接的目的是降低债务人的偿债负担,给予债权人资金保障,从而降低违约风险,遏制多米诺骨牌效应的进一步恶化所造成的全球越来越严重的危机动荡局面。

所以,跳过需要解决的最最紧迫的“流动性危机”问题而探讨“救市行动”对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时过早,甚至会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这就会造成所有的政策决定非但不切合实际,而且启动成本因决策层和专家层意见的分歧而不断上升,效果却不断下降。笔者认为,在金融市场企稳后,尤其是实体经济开始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下复苏之时,我们确实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确实,在第三阶段应该重新回到“效率和稳定”、“道德风险和金融创新”的主题上,吸取今天“血”的教训,加强我们的制度变革和监管措施。这样,今天针对流动性过剩、道德风险等问题所提出的有建设性的对策,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真正的指导意义!

第三,联合救市,在如今依赖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是一种无奈的次优选择。它虽然增加了一部分国家本来不应该支付的救市成本,但是,它至少能带来双赢的结果——美国资产价值的稳定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自身财富价值的稳定。

当然,笔者并不否认,降息和注资也会降低市场的融资成本,从而刺激企业的投资,有利于经济的复苏。不过,就2008年金融动荡的格局而言,任何机构都不会轻易地去贷款、去投资。因此,债务不减轻,市场就没有流动性,大众的恐慌心理和由此造成的挤兑行为就无法消除,惜贷现象也就不会缓解,利率对企业的刺激作用也就只能停留在学理的解释上。所以,在多米诺骨牌效应放大的第二阶段,我们不能简单乐观地去评价联合实施货币政策的积极效果。总之,这一阶段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全球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危机状态,它比前一阶段所面临的滞胀挑战更严峻、更棘手,也更残酷。日本泡沫经济已经过去将近20年了,日本政府奋斗到今天,依旧没有走出深不可测的“流动性陷阱”!

控制“失血”比“输血”更重要!

美联储在2009年3月18日作出了收购1.15万亿美元国债和抵押贷款债券的决定。这次大规模的“输血”计划主要是用于购买7 500亿美元由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最高1 000亿美元的机构债券,并且将在未来六个月内最高再购买3 000亿美元的长期政府债券。这一举措向海内外释放了如下几个重要的信息:

首先,危机所造成的“流动性恐慌”特征在美国依然十分严峻,世界经济已经“见底”的乐观判断可能为时过早。因为影响市场流动性的个人和企业信贷利率以及企业债的风险“溢价”高居不下,如果不及时抑制这种流动性恐慌的势态,实体经济经受外部冲击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自我恢复甚至造血复苏的可能性也会越来越小。所以,美国政府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在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比如财政部集中精力处理住房抵押贷款关联证券等“问题债券”,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则参与处理“问题贷款”,而美联储负责为这些防止经济继续“失血”的努力提供所需要的“弹药”。

其次,“流动性危机”造成的大量“失血”问题在美国也十分明显,这可能会使美国政府的输血努力付诸东流。由于市场对未来资金成本高企不下而带来经济收益每况愈下的悲观预期,人们通过政府注入流动性的“有利时机”,拼命提高贷款利率或企业债的收益率以补偿未来可能缺失的流动性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于是,这样的预期就会产生巨大的“流动性陷阱”,无论注入多少资金都无法使市场流动性进入良性循环!甚至很多机构和企业的高层冒天下之大不韪,利用合法的公司“收入合同”,尽可能地在公司破产到来之前去“淘空”企业的流动性。因此,美国政府在“输血”的同时,如果控制不了上述的“失血”问题,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任何产生“造血”功能的可能性,而且,还会给美国经济自身带来滞胀的灾难,甚至在全球化的环境中给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增添极大的麻烦。当然,不可否认,一旦市场能对未来形成“乐观”的预期,那么,“输血”行为不仅不会产生“失血”的市场动机,而且,很快就会令“造血”功能复苏。

最后,为了巩固已经出现的一些“造血”迹象,美国政府想通过乘胜追击的“救市”手段来扩大自己的政策效果。2009年3月以来,美国的新屋开工指数和就业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好于市场的预期,但是市场的资金成本依然高居不下。于是,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政府的努力所带来的微薄的经济效益立刻就被市场的流动性恐慌行为所吞噬。所以,为了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好愿望,美联储毅然决然地开动了印钞机——不顾这一举措对他国利益的影响和可能对未来经济产生的负面后果,孤注一掷,释放巨大的流动性以期待市场“造血”功能的早日恢复!当然,美国政府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之前做出这样的举措也是为了避开世界各国对美国救市行为可能产生的约束效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拿出一份较为满意的救市成绩单,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争取大家更多的支援。事实上,由于美国国际集团的丑闻,各国政府都在反思拿本国纳税人的财富去填饱贪婪者的钱囊是否“合理”。

虽然,美国政府的这次输血行为和“消毒”战略,还是在努力联合私人资本以达到其提高救市效率的目的。但是,不管它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果,它至少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了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一,由于在零利率环境下的扩张型货币政策和国债市场的介入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影响美元的走势和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在短期内,会造成美元的疲软和美国国债收益率的降低,这将直接影响到石油美元和商品美元国家的外汇财富价值。在中长期,由于美国目前大量的财政赤字和消费投资行为所决定的贸易逆差结构,美元的中长期疲软也是由它的这一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至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稳定性就要取决于美国政府目前的救市政策效果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程度。总之,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美元外汇储备的价值会受到美国这一货币政策的严重影响。

第二,美元的疲软必然会增加新兴市场国家本币升值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是通过两大渠道来形成:一方面,美国市场持币观望的资金会大量流入投资收益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造成后者流动性泛滥,这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的本币需求被肆意抬高,不利于其本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美国零利率和数量型扩张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形成美元套息交易的投机行为,这一点与21世纪初由日本零利率政策所导致的日元套息交易在全球造成流动性泛滥的格局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