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知道了外在肉体和内在精气的相辅相成,才知道生命生存的常态;知道生存的常态规律,才能明白生命的真谛。经常做有利于生命的事,就能保持生命的旺盛。以内在心灵来支配生命的精气,才是一种坚强的生活方式。
当人生脱离了孩子的心态和生活方式,自然会走向成人,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不保持孩子的心态,是违背生命之道的,是会提前走向死亡的。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直解
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个婴儿。
毒虫不蜇他,猛兽不伤他,恶鸟不抓他。
他虽筋骨柔弱而小拳头握得很牢固。
他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可小生殖器常常勃起,这是精气充沛的缘故。
他整天号啼而喉咙却不沙哑,这是醇和之极的缘故。
懂得醇和的道理叫做“常”,认识到常就叫做“明”,贪求生活享受叫做“祥”(灾殃),欲望支配精气叫做逞强。
事物达到强壮就会衰老,这就叫做“不道”(背离大道),背离大道就接近了死亡。
心解
保持深藏心灵底处的那颗赤子心
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开始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老庄派认为道德的心理本质是本真的赤子之心。
可爱的赤子,依本性存在,天真纯朴而至智,虚无接物故无犯,无为而为所以能无不为。正因为“未孩”而有天真智慧,他们又能不失母而与母最自然亲和。赤子含德最全最厚,同时又与道之母体紧密一致,赤子正是道与德未离的最佳象征。所谓要求得道有德,就是要“复归于婴儿”。这里实质所指无非是复归于赤子婴儿健康自然之心!这个复归的过程,在本质上是要人们从丧失赤子之心而异化的心态中,再回归赤子之心的本源生机。这是生命哲学的取向,它关注的核心是生命的意义。
孟子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这里所谓的“大人”,可以指统治者,更可以指具有伟大人格的人,因为道德上的成就与原始纯洁的赤子之心,有深刻的关系。
赤子之心,就是一颗率直、纯真、善良、热爱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能够常常怀着“赤子之心”,才可以成为“大人”。
笔者有一位朋友,他经历过下乡插队、进厂劳动、担任行政领导、下海经商等各种变换,历人间世道的无数沧桑,近半个世纪的红尘滚滚,却未能让他的心灵蒙尘,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惊叹,对生活、生命的敏锐感受,以及对朋友的真诚,对事业的热爱,特别是,他还保持着对写作的执著不懈。许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何苦?何益?何必?不过,我知其为何能够如此,他与众不同的就是:在世事沉浮中,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从根本上而言,人之个体的成长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同质性,都是一个生长和文化累积的过程,这当然意味着进步。对个体之人而言,是成长发育获得自觉生活的过程;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但不要忘记,与此同时,人们也离天然的世界、人之自然存在的状态,以及纯真的本性越来越远了。在老子看来,相比于此,“赤子”倒是最为接近自然,最为纯真,是谓“含德之厚”。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事情很多时候是扑朔迷离的,而人心很多时候也是高深莫测的。面对真假难辨的现实,如何正确地判断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唯有自己心灵底处那颗赤子之心吧。
笔者曾经读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缺点。其实,窗子、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你的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
不要因为世俗的标准远离自己的赤子之心。打开心灵的窗户,倾听自己的内心诉说,涵养孕育自己的心境,只有心中有大境界,我们才能超越。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便告诉了我们,要在自己的形骸之外保持一个审视自己的灵魂,才懂得好好把握,才能做到所到之处游刃有余。
给心灵洗个澡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痛苦,都是因为自己看不开,放不下,一味地固执造成的。痛苦犹如人心灵中的垃圾,有形垃圾容易处理,无形的垃圾最难处理。什么是无形的垃圾呢?其实,它是一种无形的烦恼,是由怨、恨、烦、恼等组成的。
我们知道,清洁工每天把街道上的垃圾清理走,街道就变得干净、整洁了。假如我们也每天清洗一下内心的垃圾,那么我们的心灵便会变得愉悦、快乐了。
很欣赏以前那个名叫商汤(商朝开国之君,军事统帅。子姓,名履。灭夏后称为武汤、成汤或成唐,甲骨文中称太乙、高祖乙)的人,他在洗澡盆边写了九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在洗澡的时候,外洗身,内洗心,所以他在洗完澡后“身心舒畅”,也就是说,他在洗澡时外去身上的污垢,内去心中的渣滓,所以他洗完澡后身心都很舒畅。
我们现在一般人洗澡,只洗身,不洗心。在洗澡的时候,还怨这个恨那个,真糟糕!这样不洗也罢。真正的洗澡,应该是外洗身,内洗心,把身体里里外外都洗得干干净净。
有一则故事说,一位作家好不容易说服一群小孩子离开成天沉迷的电脑游戏机,去蔚蓝色的大海边欣赏自然的美景,谁知孩子们只看了一眼,便转身而去,说:“哪有动画片里的大海好看。”现在,孩子们已经不容易甚至不能欣赏自然之美了,何况成人乎?社会的状态如何呢?可以说更是令人忧虑。
自从经济中的求利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泛化为许多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之后,虚假、泡沫、欺诈、伪劣、无耻等便紧紧地将我们包围起来,陷我们于灭顶之灾而难以自拔。于是,我们在社会上战战兢兢,唯恐难以自保;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担心上当受骗。为了安全,也为了发展,我们心灵上的尘土越积越厚,我们精神上的铠甲越来越重。这样,现代人不仅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纯朴,也远离了真实。如此,人们得自于“天之道”的“德”越来越薄了,与“赤子含德之厚”的状态也越来越远了。可见,社会的发展,固然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却使人之生命陷于褪尽本真的可悲境况。
此岂是人之所愿哉!所以,我们必须在生活与生命的过程中,以敏锐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社会与人生,去获得一种“赤子”式的存在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徜徉在书的海洋,以古人今人的智慧启迪自己;我们也可沉思社会与政治,发散出真知灼见;我们更应该悠游于山水美景,去感悟自然,理解自然,享受自然。特别是,我们无论是寒冬、酷暑,在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之余,或是在悠然自得、无所事事的时刻,皆不要泯灭心灵的追求,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生究竟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吗?”“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如此设问,必可使我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在生命的过程及生活的磨难中,在仕途商界社会的沉浮里,始终能保持一种对人生更大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也因为此,我们也就保有了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显现出人间的真性情,能如此,岂不快哉,乐哉,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