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8387400000066

第66章 做人做事要多些大智慧

导语

古时候,善于应用内在精神信仰来做事的人,并不会让人养成更多的物欲心态,而是能保持朴实自然的心态来生活。

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不用智巧做事,才有可能成功。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智巧,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小聪明。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直解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教人民聪明些,而是教人民愚昧些。

人民之所以难统治,就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去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祸害;

不用智巧去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福气。

认识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异,也就懂得了治国法则。

经常运用这一法则,这就叫做“玄德”。

“玄德”深奥遥远啊,与世俗经验相反,最后归于自然。

心解

做人做事要多些大智慧

古人论智,有小智、大智之分。小智,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小聪明,有小聪明的人自认为见多识广,能谋善断,在生活中显得无所不能;大智,则是指能识大体,知大事,明大是大非。

岁月的更替,阅历的增加,一个人也慢慢地体味和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大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愿与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打交道。官场如此,生意场更是如此。大凡遇到一位合作伙伴,签订一份经济合同,自己总是要观其行、察其言,如有可能还要了解其过去和历史,如果发现对方属于聪明人则肯定会强打起精神,增加十二倍的提防;如果对方是一个坦诚实在之人则提防程度肯定要减少许多。所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让糊涂来掩盖聪明难上加难。正如古代韩非子所言:“巧诈不如拙诚。”

现实生活中渴望成功的人很多,可最后获得成功的却寥寥无几。纵观失败者,大体有两类人,一种是天性愚笨之人,另一种是聪明绝顶之人。那种聪明之人既迷恋功成名就所带来的一切物质方面的诱惑,又对成功道路上的每一点付出都精打细算,唯恐付出与收获不等值。结果呢,就在他算计来算计去的时候,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大好机遇。

专门从事智力研究的霍华德·加纳教授说:“谁比谁聪明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能说谁是能够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智力的人。”如果小聪明多了,大聪明相对就会少些;相反,如果大聪明多了,则小聪明就会相应地少些。

然而,历史总是彰显其残酷和无情的一面,常常是过于聪明的人,却往往被聪明所误。三国时的杨修可谓聪明之人,但正因为他太过聪明,反而招来杀身之祸。东汉末年,刘备与军师诸葛亮率兵攻打汉中,守将曹洪、张颌节节败退,数关失守,曹洪抵挡不住,求救曹操。曹操闻讯大惊,亲率四十万大军至汉中迎战刘备。双方在汉水一带屯兵,形成对峙局面。曹兵被诸葛亮伏兵十余路前后夹击,三军锐气尽挫,曹操进兵不能,退兵又怕人耻笑。一日,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号令。曹操一眼看见桌上的一碗鸡汤,心有感触便说:“鸡肋。”号令传到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那里,杨修即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返程。夏侯惇不解,亲自往杨修处细问。杨修说:“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惹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夏侯惇闻之曰:“先生真知魏王心腹。”遂令所有军士准备行装,并告诉所有军士来日必班师,免得大家到时惊慌,得提前收拾。

曹操得知后大怒,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的罪名把杨修杀了。聪明的杨修遇到了既聪明又更忌讳别人聪明的曹操,所以其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杀”了。

前人也曾有谈及聪明为害的,有诗为证:“人皆生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养儿愚且鲁,无忧无虑至公卿。”哲人亦曾有言:“人不可无个性,不可太聪明。”因为在推崇“谦谦君子型人格”的文化环境中,聪明常常被罚,愚鲁往往受赏。

说到愚鲁受赏和得利,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0年的美国总统竞选了。众所周知,布什是最终的胜利者。论他的出身,布什算得上是所谓真正的“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特权阶层,精英得不能再精英了。然而,他不知从哪里学来的一口得州的土腔,而且还是一脸“傻相”。在竞选时,他甚至不愿提及他在耶鲁受过教育,人称他就像个加油站修车的憨厚的伙计(美国人修车经常受骗,也许正因为如此,伙计憨厚不憨厚就显得特别重要)。欧洲人也嘲笑这个得州土老帽儿的无知。但殊不知这正是他在美国政治中成功的最大秘诀。在选民们看来,他是大家中的一分子,笨头笨脑没有坏心眼,对他有信任感。戈尔则懂得的太多,老想教你点什么。脑筋太聪明就难免滑头,于是大家对戈尔既不喜欢,也不信任。用一句老太太的话说:“我是不会从这么一个人手中买二手车的。他当总统我信不过。”

芸芸众生,没有一个人不想出人头地,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是,成就大事的却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人。大部分的人往往把智慧用滥了,缺的是傻气,缺的是大智慧。所以说,做人做事还是多些大智慧少些小聪明为好。

糊涂事多是聪明人干的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有一部名叫《阿甘正传》的电影让一贯张扬的美国人看了后沉默不语,反省沉思。

主人公是智商只有70的阿甘,他在人们的眼中一度像个白痴一般,一个弱智的、头脑简单的、想问题单纯的、目标单一的、行动始终如一的傻瓜……结果,他成功了!为什么?导演设计“阿甘”这样一个大智若愚的形象,其实也就是想教育人们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愚蠢。就像阿甘说的:“妈妈说,干傻事的人才傻。”

是的,放眼天下,有多少愚蠢之事是那些自诩聪明的人干出来的。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自诩聪明的人,做什么都像给自己戴个高帽,那是很显眼的,别人一看就自然明白了,但自己还以为自己高明,于是给自己平添了诸多的无趣。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很有学问、很有修养、心里明白的人,表面却像个白痴,既不与人钩心斗角,也不用心算计。正由于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反倒取笑他,背后议论他,并自以为聪明得计。

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胸怀坦荡,胸襟豁达,明白大道理,身边琐事,—目了然,用不着处处用心,或者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斤斤计较。因此,有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心中总是很安逸,行为也总是很超脱。

而有一点小聪明的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喜欢察言观色,见缝插针,无孔不入。这种人要是谈大道理,便气势汹汹,咄咄逼人,谈具体事儿,便婆婆妈妈地絮絮叨叨,没完没了。他要是和别人打上了交道便老是纠缠不清。

也有的人善于伪装,见人开口笑,一副慈眉善目的模样;有的当面很热情,很义气,背后却在设陷阱,陷害朋友;有的则把心思埋得不露蛛丝马迹,让人觉得他高深莫测。

这种人,表面上好像很厉害,但内心实际很虚弱。遇上小的风波,他就惴惴不安,因为他心目中只有自己那耿耿于怀的私利。碰上大危险,他便感觉自己完蛋了,或牺牲朋友以自保,或神情恍惚,一点主张也没有。

小人似乎注定只能是小人,因为他们始终不会明白自己的愚蠢、昏聩。

有一种最为简单也最容易赢得别人尊敬的处事方式,那就是以诚待人;有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糊涂很愚蠢的处事方式,那便是耍小聪明。

聪明与愚昧,在永恒的天地之间,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你纵然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又能得到什么,你难道能把你的骄傲与光荣带到死中去?你若是常常自傲于自己的聪明,不也是和一个守财的富翁吝啬地锁着自己的黄金一样吗?

只有会装糊涂也肯装糊涂的人,才是人间真正最精明、最厉害的。

刀,并非最锋利才是天下第一。金庸先生笔下的杨过用一把独孤求败大侠的无锋重剑,却能无敌天下。这,其实正是处世的智慧。有时候,锋芒毕露,并不是一件好事。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人生的大智慧,就藏在那些看似外表木讷的人心中。

许多人总觉得自己聪明过人,结果总是被自己的聪明所愚弄。真正的聪明人,永远不会将别人当做呆子。将别人当做呆子的人,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真正的呆子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况且,小聪明和大智慧并不总是成正比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成反比。小聪明最大的危害是不顾大局,看不到长远的根本利益,为了追逐个人的眼前利益不惜牺牲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而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靠耍小聪明想赢得成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把心思过多地用在小聪明上,他必定没有精力去开发和培植他的大智慧。聪明和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智慧有益无害,聪明则益害参半,把握得不好的小聪明则贻害无穷。

波德莱尔说:“我认为我可以问问这些聪明人,是否懂得他们的聪明的全部虚荣和无用。”他同时还指出:“生活中有许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聪明的外貌,却并没有聪明的实质——‘小聪明,大糊涂’。冷眼看看这种人怎样机关算尽,办出一件件蠢事,简直是令人好笑的。”

耍小聪明的人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剑”,这把剑随时会落到聪明者的头上,斩下他的头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