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8387400000076

第76章 暴虐斗不过宽容

导语

人们说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深奥的万物之理,那么这里老子则对严苛的政治压迫给予了抨击,要求统治者善待民众。他对统治者无情的揭露和严正警告,措辞严厉,语调激昂,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一旦人民不畏惧死亡而进行反抗,为求生存而暴动,那么统治者的日子就再不会安宁下去。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无道,所以追求外物;统治者无德,所得只能靠掠取。

奢华的生活只是尘世的享受,它所涉及的一切都不是人类更高精神理想的追求。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直解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由于统治者租税太多,所以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有所妄为,所以难以统治。

人民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统治者只顾奢华享受,所以人民冒死抗争。

那些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生命的人要高明。

心解

暴力无效,仁爱无敌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人只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绝大多数都必然会被进化,或主动或被动。

社会模式是一个共同演进模式,这种演进依从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力服人。

第二阶段:以理服人。

第三阶段:以财服人。

第四阶段:以养服人。

第五阶段:以爱服人。

在非教化时代,以力量服人是最直接的,在相互争夺利益时,有力量的人就可能使用暴力征服他人。

人是聪明的,在不断以力服人的过程中,发现暴力不仅很危险,而且有时还无效,甚至有可能自己会在暴力中死亡,得不偿失。于是开始新的算计。

有一群人,不务正业,专门从事抢劫,可称之为土匪。他们先是流动抢劫,从乡村到城镇,抢一阵子就换一个地方。日子过得虽然有滋有味,但风险太大,随时有被反抗致伤或被官府捉拿处死的危险,劫匪们已经失散好几个兄弟,心底里也渴望能够稳定下来。

后来,他们发现了一处山区,算得上一块风水宝地,山下有大片良田,山上有居住环境,还有一个风光旖旎的湖泊。于是劫匪们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白天下山抢劫,晚上在山上休养,一度过得非常逍遥。

但不久,劫匪们发现山下的居民都搬走了,良田大片荒芜,他们不得不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劫匪们围坐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他们决定以税代抢。第二天就派人与山下的居民约定,他们以后不搞抢劫了,而是代收保护费:养牛一只,月缴五角;养猪一只,月缴三角;种稻一亩,秋收后缴谷一斗……收这些费的目的是保护居民们的正常劳动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如果有内部抢劫发生,他们负责惩办;如果有外来抢劫发生,他们负责抗击。

这并非凭空编造,李自成就是这样一位先从恶后从良的土匪。按《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李自成开始起义的时候,是一个地道的土匪,一路上烧杀抢掠,席卷半个中国,“然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后来,他接连打了几次大胜仗,旗下的兵马达百万之众,觉得自己可以得天下了,于是行为大变,甚至秋毫不犯。“自成下令曰: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看来,暴力也不是绝对可怕的,它存在着向好的方面演化的可能,于是出现了以理服人。

再后来,人们发现理的本质也是暴力,就如法律判刑杀人一样,法律本身也成了暴力。新问题又产生了。于是人们又开始新的思考,寻找更能规避危险而又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法,这就是以财服人。

以财服人就是比创造财富价值。于是人们不断开发资源,挖掘财富,结果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以财服人也不能解决问题,这使得人们又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法——以养服人。

在利益争夺中,征服别人不外乎是从“力”和“理”两方面入手。其实,人和人之间的较量也不外乎“力”和“理”。在宏观层面——最典型的如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也是如此,“力”就是军事,“理”就是文化。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约瑟夫·奈的话来说,军事属于“硬实力”,文化属于“软实力”。当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更可能是这两者甚至更多因素的结合,即所谓的“综合国力”。以养服人其实就是以综合实力征服对方。

但养的后果有时可能造成养虎遗患的结局。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双塔遭到恐怖袭击,化作一片废墟,人们惊呼其为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事实上,这是自1812年以来美国本土第一次遭遇袭击。谁干的?本·拉登!他不是别人,就是美国养的一只老虎。冷战期间,为与前苏联在阿富汗争锋,美国一手扶持了本·拉登,要钱给钱,要枪给枪,要人给人。然而时过境迁,如今本·拉登成了美国人最刻骨铭心的痛。

征服别人的更高的方式无疑是以爱服人。

到目前为止,在人类社会的博弈中,最能令人心悦诚服的那就是爱。爱者无敌:孔子讲仁爱;老子讲德爱;佛陀讲慈爱;基督讲博爱。

从以力服人到以理服人,再到以财服人、以养服人,最后是以爱服人,五级进化最终将人类推到了最高的高度。

社会就是一个修炼场,我们每个人首先追求利,而后是名,然后是放弃利、放弃名,最后在放弃中走向了成熟,得到灵魂的进化。

我们最后来看一段博爱名言——特蕾莎修女的人生戒律:

你如果行善事,人们会说你必定是出于自私的隐秘的动机。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人遗忘。不管怎样,还是要做善事。

你如果成功,得到的会是假朋友和真敌人。不管怎样,还是要成功。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不管怎样,还是要建设。

你坦诚待人却受到了伤害。不管怎样,还是要坦诚待人。

心胸最博大宽容的人,可能会被心胸狭窄的人击倒。不管怎样,还是要心存高远。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要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他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生命是一个反证,高人都从自私这个入口进入,最后都从无私大爱这个出口出来。

为天地立爱心

《菜根谭》中说:“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为人处世,不违背自己的良心,不绝情寡义,不糟蹋和浪费物力。以上三者做到了,就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心性,为他人带来利益,为子孙后代创造源源不断的福祉。

这是一段爱心宣言。

“不昧己心”是爱自己,讲自己身心的和谐平衡,阐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

“不尽人情”是爱人,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衡,阐发“泛爱众”的理想。

“不竭物力”是爱物,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阐发“节用而爱人”的理念。

爱己,爱人,爱物,三者都是爱。爱即是人性,天地之性。爱心便是天地之心。《菜根谭》的中心思想在这则格言中点明了善(爱)主性,性主心,心主身,身主事。内部世界之根就在这里。

“不昧己心”。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违背自己的良心。什么东西丢了都可以请别人帮忙找回来,唯独有一样东西丢了非要自己找,而且只有自己才能找回,那就是良心。怎么知道每个人都有良心?现代的心理检测技术、设备甚至基因技术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我们的睿智祖先从自己、从无数人的生命历程中直悟出来的。人在世间同外物打交道,总是一次又一次失落本性,一次又一次回归本性,回归又失落,失落又回归,来来去去,曲曲折折多了,就知道自己灵魂的出发点、归宿点、平衡点都在同一个心源处,那就是善良的本性——永恒的爱心。

“不尽人情”。儒家极看重人性情感的作用,因为情是动物性的“欲”与社会性的“理”交融统一的结果。儒家论人生,主张节欲寡欲,但绝不允许寡情、绝情以至于无情。中国人的“理”,是以情感为基础的理,而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即使做生意,也讲究大家有钱赚,大家有面子。不绝人情,是人的善良本性由内向外、推己及人的扩展或递延。

“不竭物力”。这四个字更有深意。而且把爱物同爱己、爱人并列,合称为天地立心,慧眼独具,令人叫绝。这四个字讲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平衡。人的生存、发展和再造都离不开物候、气候等外物环境。一切“物”都与人有着内在联系,是我们立根的土壤。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量之源。山林原野,江河湖海、动物植物是人的衣食住行的来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决定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环境造就人。因此人必须顺适环境,爱护环境。一个把自己的生存根基都破坏了的人是浅薄无知的,是对人类命运的败坏。即使他能自爱、能爱人,也不足以弥补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当后人遭到自然规律无情报复的时候,这样的人只会遭千古骂名。

“为天地立爱心”,立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爱,爱人、爱物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