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悟经典人生
8406300000030

第30章 修身养德篇(2)

李允祯为官可谓不违背自己的良心,更不违背为官的原则,从而使许多被诬告者得免死罪。

感悟做人智慧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因为,为官从政,造福于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做人原则。哪怕是因此而触犯权贵,也不能蒙蔽良心,违背人之常情。

为民负责、为民做主是为官的正道,更是修炼品德、心性的正途,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被人们所称道,才能得到万人的敬爱。

4.善操身心收放自如

【原文】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释义】白居易的诗中说:“凡事与其畏首畏尾,还不如放开手脚,大胆去做,至于成功与否,全凭天意。”晁补之的诗中说:“做事还是要小心谨慎,才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白居易“放松身心”的主张容易让人流于狂放自大,而晁补之“约束身心”的主张,容易让人流于枯槁死寂。由此可见,只有能够操纵自己身心的人,才有掌握事物规律的能力,也才能收放自如地应对任何事情。

《庄子·列御寇》中说:

一天,缺在路上遇见许由,于是便问后者道:“你准备到哪里去,做什么?”许由答道:

“我不知道去哪里,但是我要逃避尧,因为他不听别人的劝诫,执意要推行仁的主张,这会使他受到天下人的耻笑的。如果他推行仁的主张,那么后一代人肯定会人与人相食啊!

事实上,百姓很容易聚合,只要给他们爱护就会使他们亲近;只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会向你靠拢;只要给他们奖励他们就会为你辛勤地劳作;只要给他们所厌恶的东西他们就会离你去。这就说明,爱护和利益出自仁义。

天下的人,放弃仁义的人毕竟是少数,而利用仁义的人却非常多。这样,如果推行仁义,很可能会让人更没有诚信,甚至还会让一些‘禽兽’一般贪婪的人拿它当做谋取利益的工具。

尧要推行仁的主张,表明了他只知道贤人能给天下人带来好处,却不知道他也会残害天下啊。但是,知道这个道理的人,只有身处贤者之外的人。”

许由的这几段话,说明了尧放松了对人的警惕性,没有掌握好事态变化的规律就要实施仁的主张,这样身心都陷入一个漩涡中,只会让国家遭受祸患。

感悟做人智慧

白居易“放开身心,任凭天意”的观点跟儒家“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大相径庭,白居易讲“放心任天造”,类似于儒家所讲的“死生由命,富贵在天”和俗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强调人的无奈,晁补之所讲“收心归寂定”,属于佛教的修定功夫。宋明时的理学,尤其是心学思想,也强调这一点,讲的是人的意志力的作用,作者在这里把二者结合了,抛弃了前者客观唯心的成分和后者主观唯心的成分,从操作层面上强调人要做自己的主人,要把握规律,增加信心,收放自如。

5.不计得失不图回报

【原文】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释义】在需要作自我牺牲的时候,就不要再计较利害得失,一旦计较利害得失就会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这样即使你作出了牺牲,还是会使自己的气节蒙羞;既然决定施恩惠给他人,就不要图回报,一旦你期待对方感恩回报,那么,即使你帮助了别人,人家也会以为你是为了得到回报才施以恩惠的,这样你的乐善好施的善良之心也就变质了。

孙中山同志为了改造中国,一生拼搏,舍己为国,死而后已,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

孙中山最初选择的是医生职业,他想用精湛的医术来解救饱受病痛折磨的人,但是,通过对国内形势的观察他才意识到,处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单单有身体上的痛楚,更饱受国家动荡不安的折磨,这样,无论是多么高明的医师都只能解救人身体上的病痛,而不能解救处于危难时刻的整个国家和人民的灾难,所以,孙中山想到要拯救中国,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

于是,孙中山给退职的洋务派官僚、也是自己的同乡郑藻如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他提出“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的改良主张,并且建议郑藻如先生在香山县做试点,然后慢慢地推广到全国各地。

1894年夏,孙中山受新兴维新思想的影响,他仔细斟酌后,写了一封《上李鸿章书》,全文有8000多字,写好后他自己带着信跑到天津,利用了很多关系,花费了很多金钱,只为见一面这位清政府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但最终李鸿章也没有接见孙中山,虽然看了《上李鸿章书》,但是并没有采纳信中的主张。孙中山这次碰壁,让他清楚地了解到,这样来和清政府沟通是没有办法改革中国的政治的。

回去后,孙中山决定再次远渡重洋,他要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后建立兴中会。提出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完全推翻封建统治,这一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马关条约》签订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孙中山有意借此机会,发动一次起义,于是和陆皓东等策划决定在重阳节,众人来省城扫墓的机会,炸毁两广总督衙门,夺取广州。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走漏了风声,这次起义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此后孙中山流亡海外。

孙中山的名字从此也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国内的各种官书报章中,清政府把孙中山当成“国家要犯”,他们大量张贴缉拿告示,并且还派出很多密探到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追踪”,总理衙门还通报驻亚、欧、美各国使馆,一旦发现孙中山的行踪立即缉拿。孙中山不久逃到伦敦,可就在他到达伦敦的当天,他从寄宿的葛兰旅社一出来,就被几个暗探缠住,秘密地将他绑架到中国公使馆,准备遣送回国。最后孙中山请求公使馆的清洁工帮忙送出求救信,他的英国朋友得知后,费尽周折,才将他营救出来。

孙中山在英国稳定后,便派人返回中国,联合了哥老会、三合会等秘密会党,组建了兴汉会,他被推选为会长。

1900年10月,孙中山发动了惠州起义。人数发展到2万人,声势非常浩大。但最终还是因为弹尽粮绝而宣告失败。但是孙中山不放弃,不久后他又提议将兴中会、光复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共同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亲自制定同盟会章程,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6字为同盟会纲领。当时有一小部分人不赞同“平均地权”,但孙中山坚持不取消。

同盟会成立后,把主要活动放在武装斗争上,孙中山亲自策划多次武装斗争,这期间,他奔波于南洋和欧美之间,努力为革命筹集费用。

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策划两广起义。在短时间里,连续组织了潮州、黄冈、惠州、钦廉等多次起义,最终都失败了。在这一年年末,孙中山潜回国内参加镇南关起义。虽然他亲临前线鼓舞士气,使起义军很快占领了镇南关,但最后还是因为清军大量援军,起义军寡不敌众,经过一番浴血奋战后,撤离镇南关。

后来又经过多次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后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是,短短的3个月后,孙中山迫不得已,将大总统的职位拱手让给袁世凯。第二年,宋教仁遇刺,孙中山终于看清了袁世凯独裁、卖国的丑陋面目。于是,他从日本返回上海,主张以武力推倒袁世凯,就这样开始了反袁的“二次革命”,但是因为人心涣散,斗争很快失败。孙中山再一次被迫逃亡日本。他的处境相当困难,但是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坚决表示只要自己活一天,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袁世凯死后,孙中山再次举起维护《临时约法》的革命大旗,他决定用一派军阀打击另一派军阀的势力,在广州组织了护法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但是,那些军阀只不过是想借孙中山来保护自己的势力,根本没有“护法”的心思,而且也不拥护共和。孙中山终于看清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南与北为一丘之貉”。于是,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大元帅职务。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五四运动”爆发,孙中山受到极大的鼓舞,决定再一次挺身而出,他将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三民主义为纲领,广泛宣传革命理论。孙中山在人民大众的热烈欢呼声中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护法运动。

第二年,他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这紧要关头,各派军阀联合起来,炮轰总统府,并且拿出重金作为谋害孙中山的赏金。孙中山迫不得已,和宋庆龄一同化妆逃出总统府……

在这几乎绝望的时刻,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于是,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新三民主义思想。

一年以后,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彻底推翻了直系统治,他邀请孙中山去北京商讨如何解决时局问题。孙中山在北上途中,觉得肝部疼痛加剧,但是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仍然与记者见面,倡导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

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孙中山先生逝世于北京,医生诊断为肝癌。他在临终前,仍然没有忘记国家和人民,他提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他为国民革命艰苦奋斗四十年,他的历史功勋将会万古常青。但孙中山先生留给中国历史和人民的最宝贵财富,与其说是他的伟大功绩,不如说是他的伟大人格。他“鞠躬尽瘁,不治家产”、“不重权位”“不图回报”的舍己为国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修身的伟大典范,对中国人民有巨大的感召力,也是因为这样,他赢得了超阶级、超党派的敬仰。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当之无愧。

感悟做人智慧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志向远大,品德高尚,在自己的生命和国家利益之间,他们都不皱眉头地舍生成仁,青史永垂。

热心帮助别人,为了别人活得更好,自己却默默无闻地牺牲着。孙中山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他不但有伟大的理想,而且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所以现在人们敬仰他、怀念他,因为他代表了一种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

6.消除仇怨随处春风

【原文】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

【释义】多么寒冷的冬天,多么炎热的夏天都能够躲避,但是人间冷暖、炎凉世态却难以消除;即使消除了人间的炎凉冷暖,还有存积在人们心中的恩仇怨恨无法排除。如果有谁能排除掉积压在心中的恩仇怨恨,那么,祥和之气就会围绕身边左右,这样,自己的周围也就充满了春风般的温暖。

列子问关尹道:“智人在物中潜行而没有障碍,进入火中却不受灼热,在万物之上行走而不恐惧颤抖,请问为什么能到这个地步?”

关尹说:“这是由于他保持了极端的和气,同时又是机智、灵巧、果断、勇敢之徒。凡是有形象、能发声、有颜色的,都是物,物与物为什么差别很大?首要的差别是什么?是形状、颜色罢了。假若有一种物,没有形状颜色,也不发声变化,能达到这点并且通晓它,别的物怎能滞留它呢?这个物将处于不过分的地位,置身于没有劲头的循环中,在万物的起点和终点漫游,行动完全处于本性,保养自己的和气,德性合乎天然,和造就万物的天然形态相通,像这样去做,他天性完全,精神宁静,外物怎能伤害他呢?”

从列子与关尹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智人也同意菜根谭的观点,人们应该提高自身修养,在与人相处时,应该保持高尚的德性,用自身的修养化解他人的仇怨,这样,整个社会才会变得和谐起来。

感悟做人智慧

俗语有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人和人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人们只有通达人情事理,才能够与人相处和谐。

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应该有耐心和宽容的气量。这样才能够消除与他人的仇怨,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其实修养的本身是为了以自身之德感化彼人之怨。这样一来就不会计较于个人的恩怨,不会陷入淹溺人际的苦恼,带来的定会是和气,是春风,是锦绣前程。

7.清贫不惫精神畅裕

【原文】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释义】久住山林之中的人,虽然生活贫苦,但是却有非常充实的精神生活;以耕作为生的人,虽然知识掌握的不多,但是却能够保持纯朴的天性。如果返回大都市,变成一个充满世俗侩气的人,还不如死在山林之中,这样还能保持一副清白的名声和尸骨。

魏王遇见庄子,只见庄子身穿粗布衣,衣服上还打着补丁,他坦然自若地用麻绳系好鞋子,从魏王身边走过。魏王说:“先生为什么如此惫懒呢?”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我是贫穷,但不是惫懒。惫懒是身怀道德但不能推行;而贫穷是衣服和鞋子破了而已。这是因为生不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