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是中国人独立设置幼稚园的开端,为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师范教育也走上中国教育的大舞台。幼儿师范教育诞生初期,师资、课程、教材均仰给于国外,但前辈幼师人从未停止过中国化、科学化幼师教育的探索,他们的不懈努力成为我们今天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以后,幼儿师范教育获得了新生,一批独立设置的幼儿师范学校逐步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特别是《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的颁布,使新生的幼师教育在课程和教材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经历了“文革”大风暴之后,幼儿师范教育再次焕发青春。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审定并出版了全国幼儿师范学校通用教材和培训教材,为恢复和发展幼儿师范教育,规范幼教师资培养、培训规格和标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教师资学历层次上移成为大趋势,幼儿师范教育也基本完成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大部分三年制幼儿师范学校或改为五年制,或并入高师设置学前教育系,原有的教材体系已不能适应办学要求,适应专科层次幼儿师范教育新发展的教材体系成为“空白点”。正是由于新教材的空缺,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只能沿用旧教材,或选择高师本科教材,甚至采用小学教育专业或高中教材,而这显然不符合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和培养目标。教材问题成为制约幼儿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个“瓶颈”。
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工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对于教材功能的认识已发生深刻变革,教材不是“规范”和“控制”教学的工具,“为教学服务”是对其根本功能的重新定位。教材既承载知识和技能,更渗透思维方法的给予、认知结构的优化、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师范教育实现大专化的进程中,适时编写出版一套代表学前教育发展方向、体现幼教新理念、新思维和反映课程改革新成果的幼师系列教材,无疑将会为新时代的幼儿师范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2003年,正值中国幼儿教育百年庆典,一批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师范教育工作者,共聚上海,商讨教材建设问题,并达成编写五年制幼师新教材的意向。2004年,这一意向受到复旦大学出版社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重视,并得到国家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国近三十所高师学前教育系、幼儿师范学校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再一次聚会上海,在研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正式确定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2005年夏,第一批教材正式出版发行。我们希望这一套教材的出版,能成为新世纪为探索幼儿师范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并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次有益尝试。课程改革,教材先行,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和重视幼儿师范教育,有更多的新教材问世,使我们的教材体系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为幼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中国幼教事业走向辉煌增色添彩。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
2006年6月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与价值追求,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正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价值的载体,学前教育课程作为学前教育的心脏,承担着学前教育价值实现的重任。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幼儿园课程正在进行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是由“全国学前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统筹规划出版的,是学前教育专业教法类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幼教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秉承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赤峰学院初等教育系、青岛幼儿师范学校、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贵阳幼儿师范学校、隆昌幼儿师范学校、宁夏幼儿师范学校的几十位教师与全国近百名幼儿教师通力合作,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本书选用的活动方案中有相当数量方案曾在全国或省(市)获奖。本书的出版,是学前教育课程的宝贵探索,是时代脉搏的紧握,是多年心血与智慧的凝结。
长期以来,幼儿园课程关注的是服务于未来生活,追求儿童为了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知识,学前儿童的成长家园---“生活世界”被严重剥离了,“科学世界”成了重要的成长家园。于是,学前儿童成长的“跑道”(课程)成为冷冰冰的客体,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实际,学前儿童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心体验被严重分离,忽视学前儿童的人格培养和心灵的唤醒,使学前儿童失去了童稚的本真和天性的活力。寻找失落的精神家园,克服“科学世界”带来的学前儿童成长的危机,就必须重返儿童的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将关爱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作为课程的价值追求,指向自然性、社会性、自主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自然、社会、自我成为回归生活的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与内容的基本来源。一是课程目标指向人的自然性的发展;课程内容指向自然。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大自然是思想、语言、美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到大自然的每次浏览就是一堂思维课,一堂发展潜力的课“。大自然是”蓝天下的学校“,儿童在“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头”---大自然的旅行中快乐地成长。二是课程目标指向人的社会性的发展,课程内容指向社会。回归生活的幼儿园活动强调培养学前儿童对家庭、幼儿园、家乡、祖国有亲切感、归属感;001PREFACE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有自信心;对人友好,懂得同情、分享、合作、互助;对周围社会生活持关心、参与的态度,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学会交流,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生命的自然状态走向生命的精神状态,获得人性的丰满和个性的完善,获得人生的经验。三是课程目标指向人的自主性的发展,课程内容指向尊重并提升人的个性差异,尊重人的个人知识。自主性与创造性是人类生命中固有的两种原发的动力,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就是让个体保持其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指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找到你的真实愿望和特征是什么,并生活在一种方式中使它们能表现出来“。一个人若能获得其自我同一性,那么他就能使自己的言行成为他”内在真实而自我的表现“,而且也能由自我理解推及对他人的理解,进而可以在社会中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发展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应培养学前儿童的自我同一性,进而学习自尊和尊重他人,成人也应尊重幼儿的文化,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教师对学前儿童的自我知识,应持尊重并接纳每一个学前儿童的探索、发现和理解,挖掘其探究活动的独特价值,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和积极反馈。
本书关注学前儿童的情感态度、意志、过程方法、知识经验,使学前儿童能用内心去体验和感悟自然、社会、自我的价值与意义。重建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把来自儿童生活世界的有价值的经验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纳入课程,强调以学前儿童为中心,在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游戏式教学中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学习。
本书将学前儿童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让每一个儿童在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主动建构,获得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世界的积极体验和基本的科学认识,在生活中体验到探究与发现的快乐,感悟对意义世界不断追求的价值,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学前儿童获得自由与幸福。
本书充分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反映了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理念的喷薄,是全国部分高校教师与全国众多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当前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杨晓萍
(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8年初夏于北碚畔溪名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