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8407800000013

第13章 小班(10)

活动评析这次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目标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使幼儿知道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哭是没有用的,要寻求帮助;二是使幼儿学会一些社会交往技能,如有同情心、互助互爱、尊重他人等。

活动以故事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积极的体验和主动的学习。通过故事表演,幼儿情绪愉悦,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同伴友爱的快乐,并能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地寻找帮助他人的方法,使幼儿树立了自信心,知道“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的时候,哭是没有用的,要大胆说出来,才能获得帮助”。整个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教师的一个微笑、拥抱、一句夸奖的话时时激励着幼儿,教师和幼儿的平视交流、和幼儿一起表演唱拉近了老师和幼儿的距离,调动了每一个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幼儿体验成功,培养了他们的良好个性,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点评:四川隆昌幼儿师范学校曾祥琼)

附:故事一天清早,小鸭和小松鼠一起来到小河边做运动。它们走啊走,看到小羊在哭。它们问:“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啊?”小羊不说话,还是呜呜呜地哭。小鸭说:“小羊,哭是没有用的。”小松鼠说:“你要告诉我们,我们才能帮助你。”小羊说:“我的皮球掉进水里了,我不会游泳,怎么办呢?”小鸭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小鸭跳进水里,帮小羊拿到了皮球。小羊高兴地说:“谢谢!我们一起去玩皮球吧!”

它们走啊走,走到了大树下,看见小兔在哭。它们问:“小兔小兔你为什么哭啊?”小兔不说话,还是呜呜呜地哭。小鸭说:“小兔,哭是没有用的。”小松鼠、小羊说:“你要告诉我们,我们才能帮助你。”小兔说:“我的飞机挂在树上了,我不会爬树,拿不到。”小松鼠说:“别着急,我来帮助你。”小松鼠嗖嗖嗖地爬到树上拿到了飞机。小兔高兴地说:“谢谢!我们一起去玩飞机吧!”它们一起开开心心地玩游戏了。

成都市金苹果新蒙特梭利幼稚园张美华

活动来源家是小班孩子最熟悉的地方,家和家人是孩子们说不完的话题。在活动室里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模仿爸爸妈妈,玩“扮娃娃家”,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做饭,最喜欢唱着摇篮曲拍着娃娃睡觉。同时,小班幼儿喜欢动手去探索各种事物,于是,我们设计了活动“爱心三明治“,让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制作食物,体验快乐的家庭生活,分享其中的乐趣,也让幼儿更好地关心家人、自己、周围的人和物。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方式(撕、抠、拧)打开容器。

2.学会制作三明治等简单食物的方法,感受制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饭盒;塑料袋;剪刀;大餐盘;小餐盘;勺子。

2.番茄酱;芝麻;火腿肠;花生粉。(装入不同构造的饭盒和塑料袋中)

活动过程

1.以提问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师:桌上有什么?可以做什么?

2.请幼儿说说如何做三明治。

3.出示制作图并进行讲解说明。

4.请幼儿打开面包,说说打开的方法。提问:“小朋友,做三明治需要什么呢?”(出示放在不同容器里的面包)“你们想想用什么方法把它们打开?”(引导幼儿学说“拧、撕”等动词)提问:“那小朋友想想,你用这种方法还打开过什么东西?”老师新授方法。师:小朋友都很棒,我也想试试,原来,这里有一个小缺口,打开更容易。

5.出示制作三明治的材料,请幼儿开始制作三明治。

师:“看看,这里有什么?分别装在了什么地方?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想想,怎么把它们打开?另外再看看,桌上的工具宝宝能不能帮助你们。”幼儿开始制作三明治。(在制作过程中,丰富“抹、撒、夹”等动作和词汇)

6.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鼓励幼儿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制作“爱心三明治”。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我利用小班幼儿喜欢动手、喜欢食物的特点为线索来贯穿活动,不断刺激幼儿。

精心准备的材料(容器),帮助幼儿寻找、练习不同开启的动作,在制作过程中,我通过鼓励等方式,引导孩子间相互学习、模仿,孩子们日常选择工具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得到了展示,他们大胆地对各种设置的容器进行尝试,也情不自禁地跟随老师使用一些准确的动词。

对食物的制作中的卫生,我也适时地进行了引导,例如,做食物之前要洗手,洗手之后要保持清洁,打开的食物要放到指定的位置上进行制作等等,促进幼儿卫生习惯的养成。整个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一步一步动脑筋想办法,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对小班幼儿而言,是一个开心而有趣的过程。活动的内容、材料都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活动中孩子们探索如何打开容器、制作自己喜欢吃的三明治,运用已有经验不断尝试、探索,发现材料与方法中的关系,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有益的。

在设想、动手操作、验证的过程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情景和口吻,不断激发幼儿的思考,而与动作相关的动词“撕、扯、掰、拧”等也伴随着形象的动作为幼儿所接受、运用。

(点评:成都市金苹果蒙特梭利幼稚园周予行)

天津市河西区第一幼儿园焦杨

活动来源通过观察幼儿日常饮水的情况,教师发现幼儿经常会抢着接水,没有排队的意识,同时接完水后也不懂得要离开水罐,以至于造成碰撞洒水或发生争执。虽然教师也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幼儿要排队,但收效不大,幼儿经常是在老师的监督、提示、帮助下进行有秩序的接水。针对我班出现的此问题及小班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如何将饮水这一环节变得让幼儿更感兴趣,使幼儿能够主动饮水,就成了本次活动的设计初衷。本次活动是以“小汽车”为主题的生活活动的一次延伸,希望通过游戏情境的支架,帮助幼儿提高饮水的兴趣并能够有秩序地饮水。

活动目标

1.通过“为汽车加油”的情境体验,具有主动饮水的积极性。

2.借助“路标、交规”能够有秩序地排队等待,知道接完水后要离开,养成按秩序喝水的良好习惯。

活动重点借助“路标、交规”能够一个跟随一个有秩序地排队、等待。

活动难点理解情境及路标暗示,能够接完水后马上离开,以便后面幼儿继续接水。

活动准备在活动室模拟马路、加油站环境创设。

活动过程一、导入(唤醒经验)

1.音乐表演:《小汽车》。

2.复习路标、交通规则---警察(教师)提示。二、游戏体验(整理经验)---情境游戏:开汽车阶段一(图1,一队)---感知一个跟随一个排队行进,熟悉路线、路标。

阶段二(图1,两队)---练习有秩序地排队,到路口互相谦让(丁字路口,两个方向的车并成一队)。

(提示图标:小心撞车)阶段三(图2)---借助汽车加油的情境及箭头路标懂得加完油要离开。借助车位标志,能够有秩序地排队等待。

(领取满满的油箱贴于汽车上)

三、实践体验(提升经验)

1.小汽车口渴了要去加油站加油,小朋友口渴了怎么办?(水罐喝水)

2.开车进入盥洗室,引导幼儿按照路标有秩序地排队接水。

(提示路标:地上有水,路滑慢行)

3.记录加油量:加一满杯油后,取一张加油卡挂到自己的车上(互动墙饰)。

活动反思在进行了有关汽车和交通规则等相关知识信息讨论、链接后,结合幼儿日常饮水环节出现的问题,教师设计了此次活动。教师从情境入手,为幼儿设置了“小汽车”的角色,通过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如何谦让排队、如何根据交通标志行驶、如何加油等等,使幼儿通过游戏对加油的过程及遵守的规则,有了直接的体验。当将汽车加油的情境及交通规则迁移到饮水环节时,幼儿非常容易理解,并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在策略上通过“路标”等具有暗示性的环境设计,解决排队饮水和接水后立即离开的实际问题。从以往督促幼儿饮水,到现在“小汽车们”自觉主动地排队加油,将游戏生活化,促进了幼儿养成有秩序喝水的良好行为习惯。活动评析本活动中,教师挖掘出“小汽车的经历”与“幼儿日常生活”的类似,运用情景体验,让幼儿们扮演汽车,通过交通规则中对于汽车的管理和约束,来促进幼儿遵守班级常规制度。通过游戏的形式使幼儿形成饮水常规,幼儿更易接受,也更愿意执行。从实际的活动效果中教师达到了事先的教育目标,幼儿在开心的氛围中学会了很多应该遵守的规则,轻松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们感觉其乐无穷。教师还利用主题墙的形式,让幼儿在直观的观察中进行比较,了解自己的一些错误行为和习惯,从意识上建立正确的参照。同时也利用一些标志,时刻提醒幼儿,在生活中遵守规则。通过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这种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小琴)

重庆市沙坪坝区实验幼儿园王璐

活动来源我们班个别幼儿有这样一些习惯,如将擦过鼻涕的纸又放回纸篮里,吃水果时把果皮和果核扔在桌子、地上,和家人在外一起玩时将纸屑、空饮料瓶随手乱丢。为了帮助孩子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特设计了此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会将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2.认识垃圾筒,知道它的用途。

3.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

2.故事《香蕉皮的家》;头饰小猫、小兔、香蕉皮。

3.生活中乱丢垃圾的幻灯片6张。

活动过程一、听故事提问:

1.故事里有谁?幼儿回答贴出相应的头饰。

2.小兔为什么差点滑倒?哪里来的香蕉皮?

3.小猫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4.香蕉皮的家在哪里?

二、了解垃圾筒

1.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有垃圾筒?

2.垃圾筒有什么用?

3.为什么要把垃圾放到垃圾筒里?

三、看幻灯片判断垃圾是否回家播放幻灯片幼儿观察垃圾是否回家。

6张幻灯片的内容:小朋友进餐时桌上掉了一些饭粒和菜;小朋友将擦鼻涕的纸扔到地上;草地上有人扔了几个空塑料袋;有人将垃圾扔在人行道上;乘客将垃圾从车窗里扔出落到马路上;花园里有一些废报纸和空饮料瓶。

提问:你看到了哪张照片?照片中的垃圾回家了吗?应该怎么做?四、实践活动:拾垃圾小朋友,我们来当清洁小卫士,帮幼儿园里的垃圾找家。

活动反思活动之前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为开展活动做了知识经验准备。活动以故事引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深深吸引幼儿,充分调动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幼儿能用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语言完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并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

活动评析此次社会活动领域价值明确,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及《纲要》精神。活动主要采用了对话的方式,通过师幼对话、同伴间的对话,从而激发幼儿的社会认知、情感,获取社会文明的基本行为规范,知道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人,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活动开始前,教师从知识与物质方面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包括幼儿与家长一起观察生活中人们将垃圾扔在哪儿,什么地方有垃圾筒等,及幻灯片的准备。不仅达到了家园结合,而且能够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理解怎样养成一个不乱扔垃圾的良好习惯,充分达成目标。

另外,活动延伸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此次活动中,教师还可将延伸活动定位于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如在家长开放日中开展亲子主题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优势。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