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幼师附属幼儿园孙云霞
活动来源泥土是一种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玩具,是地球上取之不尽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对玩泥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现在都市里的孩子接触泥土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亲近泥土、感知泥土特点的机会,我们开展了《好玩的泥土》这一活动。《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于是在幼儿探索了沙子、菜地里的泥土、花园里的泥土后,我们选择了比较有特点的黄泥引导幼儿认识。黄泥有黏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处,在小朋友手中可以玩出许多玩法,是很适合小朋友探索的自然物质。通过本活动孩子们能感知黄泥的特性,探索和泥巴的方法,与同伴一同分享玩泥的快乐。
活动目标1.对泥土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喜欢玩泥巴小游戏,体验其中的乐趣。2.感知黄泥的特性,探索和泥巴的方法。
3.学玩泥巴小游戏,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快乐。
活动重点感知黄泥的特性。
活动难点探索和泥巴的方法。
活动准备黄泥;盆;水;捏好的泥弹;盘子和碗;录像。
活动过程一、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客人老师,我们为客人老师唱首歌好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泥娃娃)今天孙老师带来了一个泥娃娃,谁知道它是用什么做的?
其实泥土家族的成员很多,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并不是每种泥土都适合做泥娃娃的。
今天我就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黄泥,我们先和黄泥交个好朋友,看谁能发现黄泥的小秘密。
二、感知特性请小朋友来玩一玩盘子里的黄泥,看一看黄泥什么样。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黄泥,看看你都发现黄泥的哪些小秘密。你还可以在黄泥上滴一点水,看看有什么变化?
小结:刚才小朋友发现了黄泥是一块一块的黄褐色泥土,它有一种特别的气味,能吸水。用手摸起来有点湿,攥一攥黄泥,小手黏黏的,还能攥出一个小泥团,这说明黄泥有黏性。
认识了黄泥,我就有个问题想问大家:泥土有很多种,为什么黄泥是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
①本活动有录像。
小结:因为它的黏性大、易塑形,干了以后不容易散碎,所以适合做泥娃娃。那黄泥除了做泥娃娃还可以做什么?
三、和黄泥你们想不想用盘子里的黄泥也来做个你喜欢的东西?想想看该怎么做?我们动手试一试。
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选出一个组长加水,大家一起商量着把黄泥和成一个大泥团,如果还需要黄泥就从自己的小盒里取。和好后每人分一块泥就可以玩了。
小结:小朋友真棒,你们都把泥和好了。不过我也发现在和泥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谁来说说你们都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水加多了泥变得怎样了?怎么办?怎样一开始就避免这个问题,怎样加水更合适?泥土里有小土块怎么办?
四、玩黄泥太好了,小朋友学会了和泥,还做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那除了玩泥塑之外,你还想怎么玩黄泥?观看录像,介绍摔响碗。
小结:瞧,黄泥有这么多有意思的玩法,咱们接着玩好吧!
活动反思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我体现了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索,在做中玩,在玩中学。尊重幼儿的想法和看法,引导幼儿在错误中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环节清晰、紧凑,提问有启发性。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由于本活动在幼儿和泥的环节较难把握,作为教师如何有效捕捉教育契机,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就成了本活动值得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此外,在黄泥的选择上是选自然状态下的黄泥,还是选筛好的黄泥?通过思考,我认为,给孩子探索的黄泥可以是自然状态下的,在认识基本特性后可以取一块细腻的黄泥进行一下比较,帮助孩子更深刻地体会黄泥的黏性和细腻。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教师主要通过四个环节逐步引导孩子感受、认识和把握黄泥巴特性。第一部分是“识黄泥”,教师通过直观形象的例子让幼儿知道,黄泥巴是泥土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种适合做泥娃娃的泥土,使幼儿初步认识黄泥,为下面的活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感黄泥”,让孩子通过多种感官通道,在摸摸、闻闻、说说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黄泥特性;第三部分是“和黄泥”,在充分调动孩子动手愿望的基础上,为孩子提供材料和机会,让他们在亲自动手尝试、掌握和泥技能的过程中,加深对黄泥特性的理解;第四部分是“玩黄泥”,让孩子既动手又动脑,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动手创造的快乐,将活动引向深入。
整个活动设计由感性到理性,环环相扣、逐步深入,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一个科学的认识过程。同时,在活动中,教师突出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提供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究的材料、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他们玩在其中、乐在其中,探究兴趣得到了激发、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社会情感得到了发展,很好地实现了活动预期目标。
(改编、点评:青岛幼儿师范学校董汉民)
石家庄市华北幼儿园李凤岭霍静
活动来源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是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本次科学活动源于我班科技角中开展的小实验《漂浮的鸡蛋》,孩子们对此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有时间就会去观察、操作、讨论。有一次,他们为鸡蛋的生熟发生了争执,争执结果是把鸡蛋打开验证,但有的幼儿提出鸡蛋打开后就不能再做实验了。怎样帮助幼儿区分生熟鸡蛋呢?我抓住幼儿这一争执的问题,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1.通过实验,了解几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2.培养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提高幼儿比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活动准备1.经验准备:幼儿向父母询问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2.物质准备:
(1)生熟鸡蛋(生鸡蛋标上数字1、熟鸡蛋标上数字2)若干个;(2)托盘、餐巾、小碗(每人2个分别贴上生、熟标签)、手电筒;(3)记录用的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记录表、铅笔每人一套;(4)欢快的音乐。
活动过程一、教师扮演兔妈妈,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兔妈妈,今天我想请你们到我家做客,你们愿意吗?”幼儿听音乐入场找座位坐好。
2.出示鸡蛋引出课题。
师:“欢迎到我家做客,我为大家准备了煮鸡蛋吃,可我不小心把煮熟的鸡蛋和生鸡蛋混在一起了。小朋友们能不能帮我想想好办法,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区分开,但是还不能把鸡蛋弄破?”
二、启发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尝试区分生熟蛋1.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想出来的办法。
2.幼儿动手尝试区分,并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师:“大家想了许多好办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吧。为了更好地把生熟鸡蛋区分清楚,我为大家准备了两个碗,请你用自己想的办法先试一试,然后把你认为的生鸡蛋放到写有‘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把你认为的熟鸡蛋放到写有‘熟’字的碗中,在记录表上画√。”
3.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区分的。
请幼儿把自己验证的结果、方法和记录表讲一讲。三、引导幼儿通过看图来了解、验证区分生熟蛋的方法配班教师扮演小松鼠敲门:“我是小松鼠,听说小朋友正在帮兔妈妈想办法区分生熟鸡蛋,我也从电脑上搜索了几种非常简单的区分生熟蛋的方法,希望对你们有帮助。”教师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内容,了解3种区分生熟蛋的方法。
(1)把生鸡蛋和熟鸡蛋分别用手转动起来,生鸡蛋转动得慢,熟鸡蛋转动得快。
(2)用手晃动生熟鸡蛋,感觉里面有东西的是生鸡蛋,熟鸡蛋则感觉不到。
(3)用手电筒照生鸡蛋时比较透亮,熟鸡蛋不透亮。教师和幼儿边看方法图,边用一组鸡蛋进行尝试和验证。四、幼儿利用已知方法,帮兔妈妈再次验证,并填写记录卡1.幼儿用每一种方法去区分生熟鸡蛋并填写验证结果,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要求幼儿用第一种方法实验后,把记录表写好:转得快的鸡蛋是熟的,画√,转得慢的是生的,画×;用第二种方法实验后,在没有感觉的熟鸡蛋下面画√,在有感觉的生鸡蛋下面画×;用第三种方法实验后,在不能透亮的熟鸡蛋的下面画√,透亮的鸡蛋下面画×。2.组织幼儿说一说自己的验证结果。
3.请幼儿将熟鸡蛋剥开,进行验证。
师:“孩子们,你们真是太聪明了,生鸡蛋和熟鸡蛋终于分清楚了。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动手把熟鸡蛋剥开吃了吧!”
五、简单讲解区分生熟鸡蛋的原理1.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用这几种方法能区分生熟鸡蛋?教师总结:因为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转动时里面的蛋清、蛋黄也在自转,影响了鸡蛋的旋转速度,熟鸡蛋里面是固体,不会影响鸡蛋的旋转度;熟鸡蛋里面是实心的,所以晃动时不会有什么感觉,生鸡蛋则会感觉到里面有东西;用手电筒照时,生的鸡蛋清很透明,而熟鸡蛋则不透明。
2.将生鸡蛋打开比较生熟鸡蛋的不同。
活动延伸请幼儿想一想:“打开的生鸡蛋可以怎样吃?”并回家试一试。
活动反思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以兔妈妈的形象出现,并提出问题:“怎样帮兔妈妈把混在一起的生熟鸡蛋区分开?”把幼儿置于问题的情景之中,引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幼儿充分讨论、尝试的基础上,教师以小松鼠的角色出示3种区分生熟鸡蛋的方法图,引导幼儿一一尝试验证并加以记录,得出正确的结论。该活动充分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模式。即:质疑---分析---假设---尝试检验---结论。整个过程中幼儿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有关的经验。活动评析本次教育活动来源于幼儿的争论,教师及时抓住了幼儿关注的问题,是一次生成与预设相结合的活动。教师把教育活动安排在一个模拟的“做客”情境中,让幼儿帮助兔妈妈解决有关生熟鸡蛋的问题,使活动的趣味性和活动的目的性明显增强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让幼儿在实验和操作、讨论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并进行记录,然后又借小松鼠之口把区分生熟鸡蛋的办法用图片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幼儿对区分生熟鸡蛋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最后又让幼儿对这些分辨方法进行了验证,使幼儿获得了非常清晰和深刻的印象,整体过程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并且较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教育理念。尤其是让幼儿对探索结果进行记录的活动方式,不仅对幼儿的生活能力以及科学探究习惯的培养有很好的帮助,而且丰富了幼儿的表达方式和手段。
(点评: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张玉暖)
后工幼儿园关欣
活动来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它确实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源。孩子们经常会提出许多关于电的问题:“电是什么样子?电池又有什么作用?它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好奇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充满着好奇,会不断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周围世界,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以满足孩子们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基本了解电池的外形、种类、功能。
2.在尝试操作活动中,鼓励幼儿探索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及科学研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形状、大小不一的电池;自制的模拟电池两个、弹簧一个、金属片一个。
2.幼儿每人2张记录表,人手一个手电筒。
3.创设“山洞”环境,里面藏有各种各样没有安装电池的电动玩具。
活动过程一、引入---山洞探迷带领幼儿进入场地:瞧,那是什么?(山洞)山洞里面有些什么秘密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手电筒的秘密
1.“山洞”里面可真黑!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有什么办法,才能看清楚里面的东西?(引出探迷工具---手电筒)
2.瞧!在那边桌上我已经为小朋友准备好了好多手电筒,我们一起来试试。(让幼儿去发现问题,为什么手电筒不亮?引出电池的作用)
3.提问:为什么小朋友的手电筒不亮呢?(里面没有电池、电池装反了)
三、探索电池的秘密
1.小朋友们见过电池吗?它是什么样子的?老师今天也带了许多电池,请小朋友拿出来,摸一摸、看一看,告诉大家电池是长什么样的,你发现了电池上有什么秘密。让幼儿自由观察、自由发言讲述电池的秘密。
2.教师在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出示自制的圆柱体模拟电池,让小朋友进一步观察圆柱体电池的特点。每个电池娃娃都有一个小小的头,还有一个平平的小屁股。除了常用的圆柱体电池外,还有好多种形状各异、用处不同的电池呢。
3.让我们来试一试给手电筒装上电池,让它们亮起来。一会要把你的安装方法记录在记录表上并说说你是怎么安装的。
4.讨论并发现问题。你的手电筒亮了吗?为什么亮?为什么不亮?你是怎么安装的?让幼儿拿着自己的记录表进行讲述。(头和头连在一起;头和尾连在一起;或其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