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8407800000031

第31章 大班(3)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活动评析本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测量活动入手,通过易位或替换过程,引导幼儿发现物体部分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以发展幼儿的空间能力。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着测量层层展开活动,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又分散了连续的整体(如被测的物体)分解成可以置换的小单位难点。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李莉)

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杨洪梅

活动来源五月的一个早上,刘佳叶小朋友一大早就跑来对我说:“杨老师,昨天我帮妈妈整理房间,妈妈奖励了我5元钱,我到超市买了一支1元钱的铅笔,还剩下4元钱。我把剩余的钱都捐献给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听完之后,我一边慎重地将佳叶手中的钱放进“爱心箱”,一边回味着佳叶一股脑对我说的那些话。突然,脑海里豁然开朗,前几天的疑惑顿时解开:在大班的数学活动中,10以内的加减运算是幼儿难以掌握的内容,教学模式枯燥陈旧,幼儿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如何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回顾《纲要》精神:“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让孩子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超市购物这一生活现象中,人们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就是数学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吗?于是,我便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2.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操作练习,进一步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3.初步尝试计划购物,萌发合理消费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准备钱币(自制)(1元、2元、5元、10元)若干;收集水果、蔬菜、玩具、饮料、学习物品、零食若干(保证物品的卫生)并贴上标签(价格为10元以下);收银机4台。

2.六类物品分类标志,超市货架12个;购物篮每人一个,自制奖品10个。

3.购物计账单、水彩笔、幼儿答题卡,幼儿每人一套。

活动重点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得出正确结果。

活动难点正确进行购物记录。

活动过程

1.以超市经理招聘员工的形式,复习物品分类及10以内的加减法,并布置超市。

(1)教师以总经理的身份出现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正确将超市里的物品进行分类,并按标志将物品放在货架上。

幼儿按要求快速布置好超市,动作又快又好的幼儿可聘为优秀员工。

(2)招聘收银员的形式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出示加减法答题卡,幼儿抢答。根据幼儿答题情况招聘4~5名收银员。

2.邀请智慧顾客,学习记录购物记账单。条件:会记录购物记账单,能遵守超市规则,文明购物。总经理讲故事“马大哈买西瓜”(自编),引导幼儿学习记录购物记账单。

3.游戏:超市购物乐。综合练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玩法:将幼儿分为收银员和智慧顾客两部分,每位顾客发10元钱购物。每次可购1~2件物品,顾客选好物品后,收银员和顾客一起计算一共用了多少钱,收银员将正确钱数找补给顾客。每次购物后,顾客要记录购物记账单,才能第二次到超市购物。

4.交流讨论:我的购物记账单,评选优秀员工和智慧顾客。

(1)组织幼儿交流展示自己的记账单,根据幼儿记账情况,了解幼儿的加减运算情况。

(2)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用10元钱买的物品样数多,有的小朋友买的物品样数少?看看小朋友购买的物品种类是否单一,说说为什么要买这些物品,从而引导幼儿了解计划购物的意义,萌发合理消费意识。

(3)根据记账单的交流展示引导评出优秀员工和智慧顾客。

一共有多少钱所购物品用去几元钱列出算式还剩几元钱列出算式

5.组织幼儿分享自己所购物品,充分体验玩中学,学中玩的乐趣。

6.师生共同整理活动场地。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以超市作为幼儿学习的环境,以10以内的加减运算练习为主线,孩子们充分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模拟活动。在整个游戏中,幼儿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基本上每位幼儿都融入活动中,并且在真实的生活游戏情境中解决问题,在算账、找零钱,记录账单等各种新的挑战和不断成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乐趣。同时,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巧妙地将幼儿设在不同发展水平层次上,每个层次都有新的挑战,随机指导。在分析幼儿记账单时,引导幼儿合理消费、计划购物,自然地将社会与科学两个领域相互渗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将玩学合一,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体验成功前后的情感。

活动评析模拟超市购物可以重现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它作为学习的载体,是一种聪明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它既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能将数学教育与社会性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夏力)

贵阳市第十一幼儿园李瑜舒

活动来源在开展主题活动”各种各样的棋“时,孩子们曾到与我园紧邻的贵阳棋院参观过,孩子们非常感兴趣,而且我班很多孩子正在学习围棋,孩子们在日常交谈中,话题也常常是围棋。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也喜欢到益智区下棋,对棋类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源于幼儿兴趣和生活经验,又蕴含着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于是,我设计了数学活动《趣味围棋赛》,以幼儿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把游戏和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练、学中玩、玩中学。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加法,能根据每次摆黑白棋子的数量列出9的加法算式。

2.感受合作下棋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能根据操作的结果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活动准备

1.棋盘八副,围棋子若干。

2.”8“以内的数字卡片和算式卡若干,”9“的加法算式等。

活动过程

1.复习8以内的加减。

师:今天幼儿园要举行趣味围棋赛,你们想参加吗?参赛队员在赛场不能乱跑,要坐在位子上。老师这里有许多的门票,请小朋友们对号入座。

幼儿根据门票上的算式算出答案并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

2.学习9的加法并列出算式。

(1)热身赛。

师:比赛马上开始,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相对的两人一组,两人一副棋盘,一人执黑棋子,一人执白棋子。首先,我们来进行热身赛:两人一组,每组小朋友用”剪刀、石头、布“的方式决定谁先出棋。我出示一个数,要求小朋友出的黑棋和白棋合起来是我给你们的数。

(2)趣味黑白棋大赛:学习9的加法,能根据每次摆黑白棋的数量列出9的加法算式。

师:正式比赛现在开始。规则是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摆棋,每摆一次各自列出一道算式。第一轮比赛开始,一个幼儿先出一部分棋子,另一幼儿根据前一幼儿出的棋子的数量,出另一部分棋子,然后两幼儿根据双方所出棋子的数量列出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3)验证趣味黑白棋大赛的结果。

师:请把你们列的算式告诉大家。幼儿验证记录卡。

(4)同样的方法开始其他几轮的比赛,学习其他的几组9的加法。

(5)最后,请每组幼儿说说他们所列的算式及其结果。

小结和是9的8道加法算式。

3.”9子通“游戏。

师:在画架上有许多”9子通“的图谱,里面藏着许多9的加法的秘密,请小朋友找找看,找到了就把它的算式列出来。看谁找得多,看谁找得快,看谁算得对。

4.结束。

检查幼儿所列的算式并请小朋友说说他是根据棋盘上的哪个部分的棋子列出的算式。

活动延伸将棋盘、棋子放到活动区供幼儿自由操作。

本活动获贵阳市第十二届南明之春新课程课例研究评发获一等奖。

活动反思由于活动的设计源于幼儿的兴趣,而且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都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幼儿在已有8以内数的加减法和9的组成这些知识基础之后,学习了9的加法,目标的制定符合幼儿的近期发展需要。

在活动中我始终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活动的设计都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为达成目标服务,活动气氛活跃,幼儿的参与面广,这样能使幼儿在轻松的操作活动中达到目标要求,做到在玩中学数学的目的,同时也重视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比如,我班幼儿学习数的组成时,已经发现数组成的交换规律。但是由于我认为幼儿学习了8以内数的加减法和9的组成,已经掌握了这一规律,所以在本次活动就没有进行归纳总结。因此,在今后的数学活动中,我要注意引导幼儿发现数学的规律,让孩子能做到举一反三。

活动评析活动中教师能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重视个别辅导,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主动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体现了幼儿数学教育中”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本次活动前幼儿已经学习了8以内数的加法和组成,已经理解了加法的含义,学会了列加法算式计算,因此在学习9的加法时若活动目标仍然停留在”能根据每次摆黑白棋子的数量列出9的加法算式“的水平上,我认为目标要求太低了。根据大班幼儿的学习能力和活动过程的情景看,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发现加法交换的关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中教师对于数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对于可以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因素的挖掘还不够。

(点评:贵阳幼儿师范学校李淑芬)

四川省直属机关西马棚幼儿园何锡珠

活动来源户外活动时,小朋友围着项金睿争论着。原来是项金睿把跳绳绕在树上和身上,玩登山的游戏。有的说”登山不能用这种绳子“,有的说”要用粗的才行“……玩大型玩具时,杨乾看着移动梯迟迟不敢跨,阮晨浦鼓励说:“没关系,那个绳子可以保护我们!”孩子们的交谈提醒了我,不同的绳子有不同的用处,不管是什么绳子它对我们的生活都是有用的,可用什么方法让孩子们体验这个道理呢?于是,我设计了活动“粗绳和细绳”。

活动目标

1.能将绳子按粗细分类,学习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2.积极参与讨论,了解粗绳和细绳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3.通过讨论,知道粗绳和细绳对人们生活都有帮助。

活动准备幼儿收集的各种绳子(细绳若干、粗绳若干);黑板;记录纸、笔;串珠;积木;画纸;胶水;报纸多件。

活动过程

1.分类活动:谁粗?谁细?(分类活动是为了让孩子在区别绳子的粗细的同时,积累对粗绳细绳的不同认识)幼儿自取带来的绳子并进行分类。

2.试验:粗绳PK 细绳(谁粗谁细的问题是希望孩子能自由地思考,发表自己的想法后,敢于验证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学习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敢想敢做)提问:你觉得粗绳和细绳谁的用处大?为什么?分组试验:①绳子作画;串珠;③提重物;④收纳报纸。

3.分享活动:粗绳细绳优点大集合(在第二环节中,孩子们大胆地设想了,并自主选择各种方式验证自己想法,那么在此之后他们的思考又是怎样的呢?分享是给孩子提供敢说的最好方式)请幼儿说说“试验时,你觉得粗绳、细绳怎么样?”幼儿分组讨论粗绳(细绳)的优点,并请代表上前说,老师用符号记录。

4.总结。提问:粗绳和细绳两个都有许多优点,你们觉得它们俩怎么样呀?鼓励幼儿回家后寻找有使用粗绳和细绳的地方。

活动反思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关于“粗绳细绳”的各种比较、猜测、否定,在我看来都是他们在积极动脑、不断思考的一个表现。

那么,怎样让孩子逐渐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的习惯呢?我想教师的教育行动非常重要,正如这个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给孩子提供了敢想、敢猜测、敢试验、敢表达的机会,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就能体现出他们“爱智慧”的一面吗?

活动评析正如执教老师所反思的一样,这个活动给了幼儿很多“敢想、敢猜测、敢试验、敢表达”的机会与空间,这种机会与环境是从小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而一环扣一环的教师提问又体现了教师在幼儿科学探索中的必要引领。在这个引领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

(点评: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