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回归生活: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及评析
8407800000047

第47章 大班(19)

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微笑小天使”标志戴在胸前,互相学学挂牌上的微笑,感受微笑的情绪,体验当上“微笑小天使”的乐趣。

四、歌声与微笑---带给你

1.引导语:我们小朋友都当上了“微笑小天使”,大家的心情怎么样啊?让我们用歌声把我们的微笑带给所有的人们吧!

2.幼儿集体手拉手在音乐下边唱歌边舞蹈,让歌声把自己的微笑带给周围的人们,同时,小朋友主动去邀请在场的老师一起唱歌和跳舞,感受微笑带来的快乐。

活动反思这次社会活动主要以情景感染入手,通过观看录像和图片资料,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劳动者的服务态度,并以模仿学习各行业劳动者的微笑服务和礼貌用语开展情景式的互动表演,以抢答的方式扩大对微笑服务的认识,适合孩子的社会性学习,同时,活动突出了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参与互动的兴趣,调动了大班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整个活动从认知经验-模仿学习-行为表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去学会微笑地为大家服务,做个微笑小天使。但是,活动中创设的服务场景还不够,没有具体的服务项目,使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表现比较拘谨,如果有成人的加入也许效果会更好。

活动评析本次活动主题来源于教师观察到孩子在一日生活中模仿各服务行业的文明礼貌用语,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更多地了解各行业的文明语言与行为,教师设计了此次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创设了活动场景,并利用录像、图片等直观材料,让幼儿有了更直观的感知。整个活动教师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通过认知感受、模仿表现、互动评比、自主制作、边歌边舞几个环节很好地达成了目标。在情景交往练习中,教师展开了“微笑小天使”的评选活动,使幼儿的情绪高涨,达到了活动的高潮。在教师充分的准备、对本班孩子的了解以及娴熟的教学组织技能下,孩子参与性很高、积极性很浓,在看看、玩玩、做做中深刻地体会到微笑服务带给他人的快乐。

(点评:重庆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邵小佩)

天津市红桥区第一幼儿园邢莉红

活动来源社会领域是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促进幼儿在社会方面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大班幼儿已有两年的幼儿园生活经验,通过回忆自己刚来园的情景,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体会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在老师的引导下和小班幼儿交朋友,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各种活动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也使大班幼儿逐渐学会帮助他人关心他人。

活动目标

1.识别和初步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做出积极反应。

2.主动友好地与小班幼儿交往,主动帮助弟弟妹妹解决问题,体验到助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自制的各种小动物或玩具;布置的墙饰“我的弟弟妹妹”分为三个栏目:弟弟妹妹为什么哭、我来帮帮你、我们和弟弟妹妹在一起;已经录制好的小班幼儿哭闹和有困难的场景录像光盘;记录表;表情脸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准备好一个小故事;唱好听的歌曲等;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重点

1.是否能关注小班幼儿的情感和需要,是否能运用自己的经验适当回应,他们的语言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小班幼儿稳定情绪,他们的动作是否能帮助弟弟妹妹解决困难。

2.幼儿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评价活动的效果和存在问题。

3.幼儿能否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记录自己的好方法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过程

1.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录像,了解小弟弟妹妹的现状,萌发帮助他们的情感。

讨论:你从录像中看到了什么现象?弟弟妹妹怎么啦?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为什么哭?看到他们这样你想怎么办?

2.分组讨论了解幼儿帮助弟弟妹妹的想法。

(1)讨论:你怎样帮助弟弟妹妹?如做游戏、讲故事、送礼物等,促进各组幼儿与全班同伴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2)教师和幼儿一起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画成主题画,装饰在墙饰“我来帮帮你”的栏目中。

3.带幼儿到小班与弟弟妹妹结对子,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帮助他们。

4.回班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总结好的方法以利于活动的开展。

提问:你带的弟弟妹妹是什么表现?遇到了什么困难?你用了什么方法?哪些方法效果最好?你还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5.再次到小班与他们共同开展活动。

幼儿在今后的几天中,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助弟弟妹妹解决困难,哄他们不哭等等。

(1)请家长帮助用表格记录帮助弟弟妹妹时的好方法。

(2)提供“表情脸”,幼儿自己记录弟弟妹妹的表情。

6.同伴间相互交流好的方法,在鼓励幼儿大胆表达的同时,达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传递。

活动延伸大带小活动“我们共同做游戏”。

活动反思此次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内容的选择贴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活动中通过课件的播放,使大班幼儿直观地看到小班幼儿遇到的困难,更能激发他们助人的愿望。整个活动注重让孩子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并加以记录,这样便于孩子之间信息的传递,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用互动墙饰记录幼儿的活动过程,从另一个角度帮助幼儿提炼和记录方法,帮助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

活动评析研究表明,混龄儿童在一起活动,可以促进一些新的社会行为的发展,使他们在跨年龄的活动情景中整合自己的行为。邢老师用录像的形式再现活动的情境,让大班幼儿直观地看到小班幼儿遇到的困难,让幼儿从情境录像中去发现问题,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系列活动,增强了幼儿为他人及同伴服务的意识,积累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加强了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使幼儿逐渐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邢老师为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对年长儿童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形成责任心,发展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并从中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在活动中,教师从多元的角度,让幼儿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自己作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他们体会到“做哥哥姐姐”和“帮助弟弟妹妹”是一件光荣和令人高兴的事,增强了幼儿的自豪感。对年幼者来说,能从社会经验比自己丰富的年长儿童那里,学会与人相处交往的技能和活动经验。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小琴)

天津市红桥区第一幼儿园陈丽华

活动来源在近期的舞蹈活动中,我们学习了藏族舞蹈“草原小牧民”,孩子们兴趣极高,模仿着藏族的舞蹈动作,跳得有板有眼,总是说着相关的话题。但是,由于他们知识的局限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孩子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蒙古的服装是什么样的?藏族的服装是什么样的?他们有些什么风俗习惯等,为此我们生成了社会活动“少数民族大家庭”,力求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引领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习惯以及服饰等,从而培养幼儿对少数民族的热爱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2.能从服装上尝试辨认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四个民族,了解他们的主要生活习惯及居住地。

3.萌发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具有有关地理知识与音乐舞蹈方面的技巧。

2.材料准备:相关课件资料;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图;四个民族娃娃(彩色图片);居住地标记(蒙古包、大雪山等彩色图片大小各一套);彩色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地图、儿歌等方式引导幼儿了解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知道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1)出示中国地图,复习儿歌“中国地图”,巩固以前所学的地理知识。

(2)让幼儿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3)出示朝鲜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四个民族的娃娃,一起找出他们居住在“大公鸡”的什么地方,并将民族娃娃与他们居住地的标记贴在地图上。

2.利用课件和多媒体,通过提问、讨论方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了解四个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服饰、音乐等知识。

(1)放映投影片,并出示挂图,认识四个民族的服饰特征并了解其生活习惯。提问:四个民族的服饰相同吗?哪里不一样?少数民族在生活中习惯相同吗?他们都吃什么?用什么?

①放映蒙古族的投影片,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了解蒙古族人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

出示蒙古族的挂图,深入引导幼儿观察,并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其服饰、生活、乐器等部分特征。然后由教师小结,加深幼儿印象。

教师小结:蒙古族人身穿长袍,斜开衣襟,头上扎着头巾或戴着皮帽子,腰间束丝带,脚穿皮靴。他们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放牧为生,住在可以随拆随搭的蒙古包里,他们爱吃牛肉、羊肉、喝奶茶。蒙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弹马头琴。

③用同样的方法,介绍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

(2)利用投影片,组织添色游戏“为民族娃娃穿花衣”,让幼儿再次辨认不同的民族服饰及居住地,巩固所学知识。

(3)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尝试创编民族舞蹈。

3.教师在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基础上,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在音乐的带动下,自己创编出少数民族的不同动作,从中体验少数民族大家庭的快乐。(以游戏方式,在幼儿对少数民族有了了解后,自编民族舞,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放映民族大团结的投影片,幼儿随音乐自由舞蹈,结束。培养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延伸

1.在美工活动中,教师提供废旧物品,以及成品,引导幼儿制作民族娃娃。2.把少数民族的图片、照片等材料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讲述。

活动反思在活动中,教师通过地图、儿歌等方式,通过幼儿自己的观察了解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以提问、讨论、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认真观察、了解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主要生活习惯,并自编民族舞,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评析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应是每个幼儿园的自觉行为。“少数民族大家庭”这一活动,教师利用幼儿的以往经验,从复习儿歌认识中国地图开始,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让幼儿知道除了汉族外,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引入本课的具体内容,认识四个民族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这样通过大地图(中国)→许多民族→四位客人。一步步深入到课题,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让幼儿观察幻灯片,认识各民族的服饰特征与生活习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与表达能力。然后,通过自制幻灯片的添色游戏,调动幼儿兴趣,快速辨认并参与游戏,这样幼儿既动手参与了游戏,对所认识的四个民族又有了近一步的认识。最后,让幼儿欣赏四个民族的音乐,谈听后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创编民族舞蹈,让幼儿沉浸在音乐及各民族的舞蹈旋律中,在这种美的意境中,来理解“大家庭”的含义。通过浅显的讲解与欢快的动作,让幼儿感受“团结”、“欢乐”的氛围,在活动中了解了各族人民的主要特征,萌发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点评: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罗小琴)

河北省玉田县第二幼儿园商宝改

活动来源饺子是我们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逢年过节或迎亲送友总是要包顿饺子吃。孩子们对饺子也是非常熟悉,对饺子的做法、种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意在为幼儿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使幼儿更全面地了解饺子的有关知识和做法,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饺子的种类和制作过程。

2.在操作中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实验并记录。

3.通过对饺子文化的了解,萌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之情。活动准备弄好的馅、饺子皮儿;面板、筷子、抹子、勺子、叉子;饺子制作过程的录像。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我来说你来猜,引发幼儿活动兴趣教师依次说出饺子的几个特征,请幼儿根据教师的形容抢答出是什么东西。师:它是一种食物;它的外面是一层薄薄的皮儿,里面有馅;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都吃它;它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煎着吃……

二、了解饺子的民俗文化

1.提问:饺子是我们中国北方的特色食品,不仅人人爱吃,它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请小朋友想想什么时候家家都吃饺子啊?

2.请幼儿讲述,老师小结。

大年三十晚上,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将饺子下入沸腾的锅内,不仅有家人团聚的意思,也有新旧交替的含义。

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在进伏的第一天大家都吃饺子,意思是平安过夏天,还有立秋的时候也吃饺子。

3.教师提问:除了节气外,还有什么时候吃饺子呢?

4.请幼儿回答,教师小结:结婚当天新娘带糖饺子、结婚当天晚上新郎新娘吃饺子,家人要出远门的时候也包饺子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