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红楼梦中人
8423000000002

第2章 叹薄命小姐爱已成殇 (1)

薛宝钗--一颗玲珑心,一片冷幽情

薛宝钗是薛姨妈的女儿,她肌骨莹润,皓齿朱唇,举止娴柔,端庄豁达,淡雅之中不失秀美,与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相处,是典型的大家闺秀,是长辈们最喜爱的女子。

宝钗有一颗玲珑的心,一片冷幽的情。她的心,学识广博、处事周到,屡屡赢得众人称赞;她的情,恪守封建礼教的规矩,矜持得若有若无、若隐若现。

然而,纵是无情,也动人;任是无情,也芬芳。薛宝钗就是百花丛中那朵最富丽堂皇、艳压群芳的白牡丹。

宝钗的美,不在于真,却在于实。或许,务实才是那个社会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不然,她为何特别注意揣摩与迎合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心意?不然,她为何还要博取赵姨娘、贾环等人的好感?

宝钗的美,不在于善,却在于应变。应变意味着机巧,意味着处理突发困境时的智慧。滴翠亭扑蝶时,她看似有意,实则无心,将听到小红与坠儿谈话的人说成黛玉,三言两语便洗脱了二人对自己的嫌疑。

人人都说王熙凤最是一个厉害人,有一颗水晶玲珑玻璃心,而我却说,她没有宝钗这种不偏不倚、不生不疏的处世态度,也不及宝钗这种不亲不友、不远不近的待人接物。金钏儿跳井,她说:“失了脚掉下去的……死了也不为可惜,多赏几两银子就是了。”为此,轻巧地解脱了王夫人的深重内疚与悔意。

宝钗有大智大才,大德大慧,原本可以如黛玉那般超凡出尘、本真自然。然而,正是她的德才,使她更显出俗气,也正是她的圆滑周到,使她更显出工于世故。她的德才,归根到底是为了适应当时的封建社会,做那个社会里标准的淑女;她的周到,无非为取得贾家合家老小的欢心,是为日后顺利地嫁入这个封建的贵族家庭而做的努力。

宝钗的遵循礼教,固然没有什么不好,还可以令她生活得更好,然而,她在自己的心魂世界,就总如在一片无垠的沼泽地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前行。她本是一位青春的妙龄少女,天真浪漫,偏要违背着自己的意愿,做众人眼中贤德温良的淑女,就如同一朵高雅富贵的白牡丹,虽然那么美丽、那么妩媚,却绽放得那么不由自主,绽放得那么空虚与没有方向。

明明知道宝玉和黛玉相爱,偏偏还为自己走向这个大家族的势力中心而奋勇努力;明明知道自己才华横溢,一腔热情,却依然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宣扬仕途经济。

在薛宝钗身上,我们读到了爱,却也读到了怨。可是她的悲剧,又不仅仅是献身于社会做一个标准的三从四德女子。她的内心,对真爱的渴求,而又苦苦压抑的痛,才是她真正的病根与悲凄。那用白牡丹花蕊、白荷花蕊、白芙蓉花蕊、白梅花蕊各十二两与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上蜂蜜、白糖等调和而成的冷香丸,所治之症不就是她的情热与情毒吗?

她的情,原本在胸膛炽烈地燃烧着,原本在生活中强烈地显现着,也原本在那个时代强烈地迸发着,然而,她生生地压抑下蓬勃青春的美好,不显山,不露水,却又极力掩藏着,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尊冷冰冰的时代产物。

就算嫁与宝玉、就算成为贾家势力的中心人物,宝钗的意义又何在?宝钗的快乐又何在?宝钗的情爱又何在?这可是她一直以来真正想要的收获?

一个聪慧、热情、知性的女子,偏偏抹杀着自己的聪慧、热情与知性,就为了那一块宝玉,就为了获得家族权贵们的一片赞扬之声。而她所有的付出,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婚姻,一个红颜薄命的结局!

宝钗,你的自我牺牲,实在不值得,你对自己的不珍爱,实在令我不喜欢!

林黛玉--前世绛珠草,今生觅情果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美丽的林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得以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遂脱却草胎木质,修成女体,饥食蜜青果,渴饮灌愁海水。

蜜青果,谐音“觅情果”。下世为人,既是报恩,又是觅一番情果!

灌愁,谐音“惯愁”。因觅情果而终日凝眸,终日哀愁。

生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黛玉聪慧可人,知书达礼,心思纤细,灵巧多变。对待紫鹃她情如姐妹,对待香菱她倾心而教,真心视宝钗为亲姐姐、湘云为亲妹妹。不仅如此,黛玉还从不厉言怒斥下人,更从不耍小姐威风。

黛玉才思敏捷,清丽脱俗,是一位以秋水为神玉为骨的清纯诗人。虽然寄人篱下的命运使她脆弱敏感、娇柔孤傲,但她内心深处的纯真,总是一如清冽的泉水,任世间风声水起、喧嚣繁华,只独守属于自己的寂寞和忧郁,安静地流淌。

黛玉明白,贾府不是苏州,苏州的烟霞、苏州的西水、苏州的清风明月,都离自己很远很远。当日和父母一起在月下嗅着桂花香、倚在亭前的栏杆看潮头、任眼前柳絮飘飞、看双燕在细雨中飞过的情景已不再!

今日今时,黛玉只有宝玉一个知己!

宝玉号绛洞花主,前生为赤瑕宫神瑛侍者。绛,暗示着绛珠草;瑕,指玉上疵病,暗示着黛玉此生多病多愁身,也暗示着黛玉的病愁、伤悒,都是因为宝玉!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黛玉对宝玉无时无刻不关心,她的嗔、她的怨、她的恼、她的忧,哪一点不是因为宝玉呢?哪一点又无关乎宝玉?那个混世魔王,本就是个脂粉堆里混闹的人,况且,宝钗有金锁与他相配,湘云有金麒麟相配,黛玉除了一生的泪水,又有什么呢?纵然是草木前盟,但一株绛珠草又算什么呢?又值什么呢?

黛玉的心,一直处在焦虑中,原为觅一番情果,却习惯了独饮愁伤;原为还尽一生泪水,却仍存卑微的期望。其实,纵然是一场情意,也可以寄托,也可以遥望,也可以在相拥时蜜语;其实,纵然是一生情泪,也可以欢欣,也可以惬意,也可以幸福地流淌,可偏偏黛玉的命运被安排成薄命。薄命,即意味着与美好的姻缘错过。

错过,木石前盟结下的姻果;错过,两心相倾的甜蜜欢乐;错过,私相定情的幸福喜悦;错过,彼此念念不忘的惦记和担忧。就算老太太宠着黛玉,疼着黛玉,就算紫鹃丫头惦记着黛玉,体贴着黛玉,就算宝玉一心一意地爱着黛玉,哄着黛玉,可那个顽固守旧的社会又能使她如愿吗?

不学王熙凤的刻意讨巧,不学薛宝钗的玲珑圆滑,不自恃被贾母娇宠便妄自轻狂,不溜须王夫人与贾政,黛玉安然地做本真的自我,这一切,皆因她看透了人心,看透了家族中的明争暗斗,所以,黛玉超凡脱俗,宛如一块无瑕的美玉,通身散发着冰清玉洁的神韵与剔透幽静的光芒;更像一株亭亭玉立在秋江上的芙蓉,倩影倒映,妍姿清秀,独自芳华,独自忧愁。

黛玉在宝玉寿宴上抽取的花名签即是芙蓉,又有词道“莫怨东风当自嗟”,此词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的《明妃曲·再和王介甫》之二:“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漂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枝上一朵清秀的芙蓉花,哪里禁得住狂风的摧折、暴雨的肆虐,她的纤柔,她的骄矜,她浅粉的花蕊与纯白的花瓣一再飘摇,几番挣扎,终于萎萎地谢落枝头,而她,是不应埋怨东风的,只应自叹自嗟,因她不肯自惜多病多愁身,因她红颜胜人多薄命。在此处,脂砚斋评林黛玉“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当时,孔子的弟子冉有与子贡欲问孔子是否帮助卫国国君与他的父亲争夺王位,但子贡却反问孔子:“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伯夷与叔齐两兄弟互相礼让王位,他们是怎样的人啊”!孔子说:“他们是贤人啊!”子贡又问:“他们相互之间会有怨恨吗?”孔子说:“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于是,冉有与子贡便明白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国国君与他的父亲争夺王位的。

通过“莫怨东风当自嗟”与“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可见,黛玉并未死于宝玉与宝钗成婚一事,而是死于贾家败落后宝玉因祸入狱,黛玉万分担心,而又无计可施,终日以泪洗面,日渐憔悴,还没等到宝玉出狱,黛玉的一缕香魂已仙逝!

情未觅到,泪却已尽!芙蓉花一般清纯的女子,万苦而不怨,千惜宝玉而不自惜,在水碧风清中任片片花蕊纷纷飘落,任蒙蒙细雨摧残倾国倾城的娇颜,终于,胭脂雪瘦,沉沉地睡入水里……

贾元春--叹沧海若水,又贤孝如兰

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女儿,她贵为皇妃,每走一步路、每说一句话、每办一件事,都严格地遵循着皇家规范,半丝不得违背。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曾看到她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比初春景,虎兔(有版本“兔”作“兕”)相逢大梦归。以及判词中的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

弓,即宫,皇宫。

橼,即元,元春。

香橼是芸香科常绿小乔木,变异后,就成为了佛手。相传,妙善公主不顾父王的反对,执意来到白雀寺修行,妙庄王得了一场怪病。而妙善公主一连三天都梦见神仙对她说:“你父王的病,只有取你的臂肉煎汤服用方会好!”于是,妙善公主回到王宫,忍痛将手臂切断,送给妙庄王的厨子,做了汤。妙庄王喝了此汤,病果然好了。妙善公主的孝心感动了上苍,她的断臂处,一夜之间抽出了许多手掌,因此,被世人称为千手观音。而妙庄王喝剩的臂肉汤,被厨子抛到城外,竟生出许多像手掌一样的植物,叫做“佛手”。

以香橼喻元春,即是以佛手喻元春,实含大孝之意!元春本就因贤孝才德而入选宫中。而判词所画,即是命终之因,可见其“大孝”之境,便是其丧命之源!

元春入宫后,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凤藻即形容华美的文采,可见元春的才学相当卓越。古时,皇宫中有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书之分。尚书执掌文书奏章,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实权。可见,元春是在参管行政后,更深一步赢得了皇帝夫君的爱敬之心!

沧海若水,贤秀如兰,才德兼具的元春命运一直不由自主。当初入宫,是奉亲命,入宫之后,虽荣华富贵,却骨肉分离,终无意趣。古时选秀女,年龄在十三岁以上、十九岁以下,元春判词中提及二十年,不可能是元春二十岁入宫;依照元春与宝玉的年龄差距、元春省亲时的年龄与贾家被抄的时间,又排除了元春在宫中生活二十年的结论,因此,只能是元春在二十岁那年被选入凤藻宫尚书,才符合她习惯了宫中的尔虞我诈,完全成熟为贾家保护伞一说。

石榴谓多子多孙之意。“榴花开处照宫闱”似乎暗示着此时的元春已怀有身孕,或已在宫中培植了大量心腹与信用之人。然而,元春的死亡与其“大孝”有何关联与瓜葛呢?续书中说元春“圣眷隆重,身体发福,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偶沾寒气,痰气拥塞,口不能言,目不能顾,而后薨逝”。其实并不是这样,根据元春的判词及诗画,可以推测如下:在皇宫中的权势争斗或者皇位的继承斗争中,元春因为怀有龙胎与深受皇帝信任,或者因为掌握着重要的机密,而被相争的两派暗害,或者元春之死,与忠顺王府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