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水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1800000022

第22章 风水建筑文化概论(2)

自然界尽其广大、人事尽其繁杂,但最终归纳不外两大系统:一属阳(男)性;一属阴(女)性。人性全由人起,人有男女两性之别,无论在心理上、生理上均极明显,不能否认。自然万物亦复如是,有阴、阳之分。《易经》的卦象,即由此观念作基础。代表阳(男)性的,属阴(女)性。这是卦象最基本的一个分别,即“”与“”。但仅只如此,太简单了,不能变化,若将此二者迭而为“?瘙椸”和“?瘙椺”代表纯阳性和纯阴性。“?瘙楃”“?瘙楀”“?瘙椼”代表偏阳性;“?瘙椻”“?瘙楁”“?瘙椾”代表偏阴性。如此成了八个卦象。若以此比拟家庭,则“?瘙椸”为父;“?瘙椺”为母,“?瘙椻”为长男,“?瘙椼”为中男,“?瘙楁”为少男。“?瘙椼”为长女;“?瘙椾”为中女,“?瘙楃”为少女。若以此比拟自然界,则“?瘙椸”为天,“?瘙椺”为地,“?瘙椻”为雷,“?瘙椾”为水,“?瘙楀”为山,“?瘙椼”为风,“?瘙楀”为火,“?瘙楃”为泽。若以此比拟动物,则“?瘙椸”为马,“?瘙椺”为牛,“?瘙椻”为龙,“?瘙椾为豕,“?瘙楀”为狗,“?瘙椼”为鸡,“?瘙楀”为雉,“?瘙楃”为羊。如此比附推演,天地间一切事物,有形无形都可以用八卦来象征。由此再进一步,把八卦重迭成六十四卦,则其错综变化可以象征的事物,更加无穷。如“?瘙椦”像木在火下,这便可以象征烹好,在物便可代表着鼎鬲。如“”像少男追随少女之后,便可代表恋爱与婚姻。《易经》把如此简单的六十四个符号,变化无尽地包容了天地间极复杂的事事物物。它是如何来判断凶吉昵?这其间有几条基本原理。

《周易》六十四卦都由两卦相迭生成。在时间上象征前后两个阶段,在空间上象征高下两个地位。“时”和“位”是《易经》里极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几乎如分别男女一样重要。这是说,在某一时候的某一地位,宜乎采取男性的姿态,以刚强、进取的精神,进行活动。而在另一时段的某一地位,则又宜乎采取女性的姿态,以阴柔或静处、退让的方式处理事物。易经的每一卦,都由三划形成,这无论在时间上或地位上都表现着上、中、下或者前、中、后三个境界。大体上在最先的阶段或最下的地位,其时则机缘未成熟,事势未成,当此之时,则应该采取谨慎和退守的姿态。只在正中的一个地位和阶段,最宜我们积极与进取。

若把重卦六爻合并起来看,则第二、第五两爻居中之一竖,占最主要的地位,为吉利可以进取。第三、第四爻则可上可下,其变动性很大。其行事则须有成功与并不成功的两种思想准备。最下一爻和最上一爻则永远指示人们宜谨慎、渐进、小心、警惕、保守。像这样,再配上全卦六爻所象征的具体事物及整个形势则每一时间、每一地位应采取的刚柔态度和可能出现的凶吉感召,便不难辨认了。

总之,人类自身内部即有男女、刚柔的天性。人类在外面所遭逢的环境,在时间上会有不同的机遇,发迹有先有后。在地点位置上有高有下以及四周围的人物与事变所形成不同的形势。占卦所得到的结果,某一爻即表示其时、其地的性质。其余五爻则指出其外围的人物与事态。所以,《周易》已考虑到自身的命运与周围事理兴败的环境。用自身的刚柔姿性与外部的天时地利环境命势相结合,选择决定其动静、进退的态度,以希望避凶、趋吉,这就是道。因此,《易经》是卜筮之书,宗旨在于教人避凶趋吉。实际的根据则绝不在鬼神的意志上,而只在于从人生复杂的环境和自己深微的内性上,找出一个恰当无迕的道路或条理来。最先此种占卜应该是宗教性的,而终于把它全部伦理化了。这种伦理性的启示和教训不只仅用于私人生活,还用于包括种种政治、社会、人类群体的重大事件。用一种伦理性的启示,渡人化劫、指导前程,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的特征。

《周易》虽始于卜问吉凶祸福,但对卦的释义,目的却主要是在于提高人的道德境界。《说卦传》说:

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之道,曰仁与义。

什么是“仁”与“义”呢?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将仁和义结合起来,这是儒家的创造。二者的关系像阴阳刚柔一样是相辅相成的。“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义之本也”(《礼记·礼运》),仁是指人的善良博爱,义是指人的正直信用。儒家认为,只有博爱、信用、向善、明辨是非,才能达到一种以“礼仪”秩序治国的崇高境界。

《易经》不仅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学、史学、伦理、民俗、文教、天文、历法、数学、乐律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传播到国外,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重视。

风水与阴阳学说

自远古以来,阴阳概念就体现了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中国人的这种世界观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医学、哲学、政治思想、法学思想、占卜、宗教、音乐及风水等等。

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用以认识自然和阐释自然现象。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中,看到日来月往、昼夜更替、寒暖晴雨、男女老幼等种种两极现象及其变化,便很自然地产生了阴和阳这两个观念。西周时代,阴阳观念发展成为阴阳学说,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周易》(指《周易》经文,下同)一书。《周易》全书是以阴()、阳()两种符号构成的。《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完全符合《周易》的实际。他们认为天地、日月、昼夜、晴雨、温凉、水火等运动变化,都是由构成世界万物的气在运动过程中合二为一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方面,并由于阴阳的结合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阴阳论成了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之一,所以《素问·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该理论的基本原理极其简单: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两“气”的产物(气:能量、力、本原、元气)。宋代著名的非儒家学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一书中曾以最精练的文字对此加以概括和总结: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基根,分阴阳,两仪立焉。

阴阳谐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气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由此可知,阴阳五气化生万事万物,万事万物按性质分属阴阳及水、火、木、金、土五行之一。这就是阴阳理论的核心。

从文字学的直观视觉看来,“阴阳”二字与黑暗和光明有关。“阴”这个字可图解为山(之影)和云;而“阳”为众光之源,如果它不是象征着一个人手中端着中央有孔的玉盘——此种玉盘乃是天的象征,而且很可能原是最古老的天文仪器——那么,它就是表示斜斜的日光线,或是日光下飞扬之旗帜。

“阴”令人联想起寒、云、雨、女性以及里面和黑暗(譬如贮冰以度暑之冰室)。“阳”令人联想起日光、炽热、春夏两季、男性,也许还会联想起祭典上踊舞者之雄姿。一般同意:“阴”意为山或谷有阴影的一面(山之北,谷之南);“阳”意为有日光的一面(山之南,谷之北)。

研究“阴阳”初次使用为哲学术语的学者,在《周易·系辞传》上篇第五章中找出一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即“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句话的意思似乎是说,宇宙内只有两种原动力或作用,有时此占优势,有时彼占优势,成波浪式的交替。《易·系辞》当著成于战国时代的末期,约当公元前三世纪初年。其它提到阴阳的古籍,还有《墨子》、《庄子》和《道德经》。在《墨子》一书里,将“阴阳”当做术语者有两处:“凡回于天地之间,包于四海之内,天壤之情,阴阳之和,莫不有也。”(辞过篇);“(圣王)节四时调阴阳而露也。”(天志中)。在《庄子》里,“阴阳”二字用得相当普遍,我们至少可以发现有20处将它们当做术语用。在《道德经》里它们也出现过一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由于老子卒年的问题,译注家对于该处之“阴”与“阳”,是否具有完全的术语意义,感到犹豫不决,但我们相信它们是有的。

阳代表那些与男性、父亲、正面、强壮、坚硬、明亮、建设有关的事物;阴则代表与大地、女性、母亲、反面、虚弱、柔软、黑暗、湿润、破坏有关的事物,这两种彼此对立的力量互相作用而生成五气,五气再转化合成阴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举一昼夜的时间为例进行划分,则就更加具体了。“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种阴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阳,阳中有阴的现象,说明天地万物的阴阳,并不是绝对割裂的,而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

在古人眼里,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朱子语类》卷九十八)阴阳互含,说明阴阳是互相的,阴阳作为事物对立面的关系不是绝对的,阴极阳生,阳尽阴至,在对立中达到平衡,且两者是可以转化的,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就是这个意思。阳代表着积极、进取、刚强等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阴则代表有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一般说来,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亢进的等,统属于阳的范畴;寒冷的、晦暗的、衰减的等,统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对立统一示意阴阳范畴

阳天光热干刚南上左圆男太阳奇主动阴地暗冷湿柔北下右方女月亮偶被动《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世间万物的变化虽然多得不可胜数,然而它的要领却只一个,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规律。

由于阴阳两种力量的对垒和相互渗透,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互相牵制消长。阴盛则阳衰,阳盛则阴衰,就是这种盛衰消长的对垒,构成客观的世界的动态平衡。如以一年四季的天时变化为例,从冬至夏,白昼一天天的长起来,气温也一天天地升高起来,说明这段时期正处在一个阳长阴消的过程之中。反之,从夏至至冬至,黑夜开始一天天的长起来,气温也变得一天天地降了下去。这又说明,这一时期正处在阴长阳消的阶段。古人所谓:“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就是这一阴阳交互消长,你来我往规律的具体体现。

阴阳变化规律不尽体现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消长,你来我往上,还在极大程度上体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任何一方如果失掉对另一方的依存,就没有什么阴阳可言。比如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热就无所谓冷,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右就无所谓左,等等。又如从体和用来说,物体是阴,作用是阳。阴是阳的物质基础,阳是阴的作用体现。这种关系,也可用质和能的关系来加以阐明,没有阴的质量,就无所谓阳的能量。“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互根,对立统一的道理。

说到阴阳的转化,这也是一种自然界物极必反的规律。任何事物,当它发展到尽头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比如白天发展到中午的顶峰,就开始走下坡路,最后终至被黑夜所吞噬;而黑夜发展至子夜的极限,也势必不可抗拒地要开始发生转化,直至最终被白天所代替。一天如此,一年也同样如此,冬去春来,夏去秋来,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极谓之变,物生谓之化,生生死死,变变化化,自然界的阴阳变幻转化就是这样不可抗拒。

风水家深谙阴阳论,将其用之于风水学,把山称为阳,水称为阴,山南称为阳,山北称为阴,水北称阳,水南称阴。于是地形要“负阴而抱阳”,背山而面水;把温度高、日照多、地势高等统称为阳,而温度低、日照少、地势低等统称为阴。从生活的经验中人们体会到“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而风水师选择必“相其阴阳”,寻找“阴阳合和,风雨所会”,阴阳平衡的风水宝地,只有这些地方才能“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国语·周语》),才具备人们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环境物质条件。可见,风水学中的阴阳相地,是一种直观体验的总结和一个整体思辨的结果,它包含了选择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植被、生态、景观等诸要素,并以传统哲学的“气”、“生气”、“阴阳”等概念来阐释其好坏吉凶,确定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生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