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风水占卜风水学(历代经典文丛)
8431800000003

第3章 风水与现代科学(2)

在风水学的研究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规律,对所勘察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都给予特别的重视,有时还要闻尝土和水的气味,从中进行判断是否有利于人的体力、智力、思维的发展。水味甘甜是适宜的,而苦涩则是有害的。尤其是“龙脉”的思想,也就是现代地理学关于山脉、水流与岩层走向的研究,“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水文地质学说中的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观念相融合。

对于河床演变的规律,风水学也早已发现并将其应用于家居环境基地的选择之中。主张界水“来要之玄,去要屈曲,横要弯抱,逆要遮拦,流要平缓,潴要澄清,抱不欲畏,朝不欲冲,远不欲小,近不欲割,大不欲荡,对不欲斜。”这就是要求人们必须把基地选择在“澄清停蓄”、流速不急的水湾内侧,即河床的凸岸部分。这不但可以取得清洁的饮用水,也还可以确保基地避免水土流失,达到依靠自然保护基地的目的。

因此,应该努力探索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身体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类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使人类生活地更健康、更美好。

与生态建筑景观的关系

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生态建筑学一方面把人类聚居场所视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而要求建筑物应当符合大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共生的规律;另一方面把自然生态视为一个具体建筑结构和对人类产生影响力的有机系统,因而要求人类在建筑规划选址时,应考虑其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和对人类的各种影响,从而合理利用、调整改造和顺应其建筑生态环境。

难怪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风水学,其环境观、自然观和建筑观,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有着历史的共鸣!

自有人类伊始,就产生了建筑学。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本能地寻求一种遮风避雨、防范天敌虫害的场所,仅仅依赖自然山洞土穴蔽护,远远不能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于是便出现了平地上的穴居和树上的巢居,这便是人类为避免自然灾害和天敌伤害而建筑的原始人工建筑。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逐渐对家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满足实用性、安全性的要求之外,还增加了舒适性、私密性和健康性的需求,并希望家居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以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对此,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在洛邑建都时,请人勘察便将人与建筑对环境的要求上升至十分重要的位置。

郑观应所著《望气寻龙诀》中认为:“气数旺盛之地,入其乡,则见其禽兽繁衍,草木畅茂,风气和暖,山谷腾辉,水深土厚,景色清奇”的观点,即也是现代生态学的主要理念。

社会的发展,建筑也随之向多样性发展,各种建筑对于生态环境的关系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实践证明,这些建筑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的造型、规模、风格、方位与色彩等,对于不同职业身份、不同生命信息的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力、作用力,并产生不同的正反效应。这就促使人们努力探索风水学与当代生态建筑学之间的相融关系。即研究建筑的方位、造型、材料、色彩等对于不同人的身心健康与事业发展的正负效应,也研究建筑的种种要素组合格局对于大自然生态的正反影响,掌握对建筑要素及其布局的调整、优化使之与人体生命信息和整个自然生态更为协调,更为同步,以便更有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探索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和谐共生的客观规律。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子对这种自然美的概括,是智者、仁者来自于审美对象的自然山水,看到其与“智者”、“仁者”相似的品格和趣向,从而产生美感。“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山水美学思想深刻地提示了人类的审美功能,在风水学中尤为引起特别的重视。

大自然的山川、水流、花草树木和各种组合,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各种自然环境景观。人类生存在这自然的大环境之中,为了营造舒适、美观的生存环境,还会创造出一些人文景观和人工的园林景观等建筑景观。这些自然形成和人工营造的环境景观,都会对人类产生种种生理和心理效应。人是对外界事物反应能力很强的有机体,周围环境景观所形成的造型、色彩乃至引力、气场等等都会对身心健康和事业的发展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当人们处在一种景观优美、色彩和谐和舒适宜人的环境之中,就会感到心情舒畅。风水学非常重视庭院的景观塑造,认为庭院和环境中的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维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都精心地加以营造,苏州园林就是人工造景的典范。对于环境的保护和美化,清代诗人云:“莫扫落花,暂作庭前锦绣。休惊啼鸟,留为园地笙簧。”即是风水学特别重视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展现。

我们的研究工作,应该十分注重风水学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的互相借鉴和交融,不仅要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造型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选择和营造有利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与宇宙生命信息的关系

生存在地球上的人类,每时每刻都受到地球和宇宙大自然中各种因素和信息、能量的正反影响。张载在《西铭》中说:“天称父,地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其主要意义是肯定人类是天地的产物即自然的产物。人体是由多种化学元素构成的最高级的有机生命体,人体的矿物元素,全部是自然中含有的。近年科学家测定了人体中的90多种元素,其中60多种元素在人体的平均含量同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相似,这些元素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平均含量的丰富曲线基本吻合。因此,人体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体本身也会不断地产生各种信息与能量,这些信息、能量必须与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协调同步,才能达到和谐的共振效应,人类也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在风水学的长期观测、探索的实践中,认识到这其中的主体——人类,每个人体都有着不同的生命信息能量和状态,其与所处不同点位和不同的自然能量信息相对接、相交换,就会产生不同的正负效应。

医学,实际上也是调节人体信息与自然和谐对应的一种方法。中药是直接采自大自然的不同信息能量载体,西药也是间接来源于自然。有些矿物质,矿泉水可直接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对症服药,就是将恰当自然信息能量与人体的能量、信息相调节、相交换以期对人体产生一种和谐的、健康的效应。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六腑,天地有阴阳五行。五脏者,心、肝、脾、肺、肾。五行者,远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建立了五行(金、木、水、火、土)学说,从而得到了关于世界的概念。认为世上万物都各与这五个元素中的一个息息相关。

如果人的五脏与天地五行的关系失调,就会罹患疾病,出现健康问题。因此,凡事采用恰当的自然信息调整(治疗)人体的生命信息,使之达到和谐、健康。中医这种辩证疗法,讲究调理。这不仅因人而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种病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措施。

人体血液和地壳中元素含量的相关性如果说,医学是从调节人体、生命信息入手,以适应自然信息。那么,风水学则是从调节家居等生活环境的自然信息入手,以利于人体生命信息的运行。房屋建筑的方位、格局、材料、造型和色彩等产生的各种能量信息,会对人体的健康、心理、思维与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寻求对人体有利的房屋建筑合适的方位、格局、材料、造型和色彩等,而且必须对那些不利于人体的房屋建筑加以调整,改造其环境信息,以便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近年来,由于受系统科学的影响,一门研究宇宙总体规律的新科学——宇宙全息统一学应运而生了。其核心是宇宙大统一律,即宇宙间的一些事物都有其共性的存在。

宇宙全息统一学提出了一种新的宇宙整体观。它使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观察自身和世界。同样,它使我们对风水学所遵从的“大地有机”说的认识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

宇宙全息统一学之一的宇宙经络律认为,宇宙、大地跟人体一样,也是有经络结构的。大地、宇宙的经络律受启于人体经络律,即部分(人体)中包含有整体(大地、宇宙)的信息。

其实,通过人体的经络穴位来推知大地的经络穴位的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即已出现。风水学中无论是气论还是大地有机说,都把大地看作是与人体相当的具有生命的系统。古人所言“天地——大天地,人身——小天地”的思想即是这种认识的反映。

宇宙全息统一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有着某种统一的联系,部分中也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风水说根据人体经络穴位来推理大地经络穴位的方法,就是一种宇宙全息方法的表现。而实际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大地确实有经络穴位,是个“有机体”,这揭示了人、大地、宇宙的全息统一。

风水学把大地本身看作是一个母体,同时又把大地各部分山体所在也看作是若干次一级的母体,这是完全符合宇宙全息统一学的,也是“大地为母”思想在科学文化中的全息反映。

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充分证明风水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极为明显的科学性,从而把风水学的研究推向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