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克制化,古今所言。然生、克、化皆易见,独制字则难明。盖制者,缘生中有克,克中有用也。凡生中有克者,谓如木生火,火盛则木为灰烬;火生土,土盛则火被遏灭;土生金,金盛则草木不生;金生水,水盛则(金)珏沉溺:水生木,木盛则水为阻滞。盖虽生而反忌,此所谓生中有克。凡克中有生者,谓如木克土,土厚则喜木克,是为秀耸山林;土克水,水盛则喜土克,是为撙节堤防;水克火,火盛则喜水克,是为既济成功;火克金,金盛则喜火克,是为锻炼金材;金克木,木盛则喜金克,是为斧斤斫削。盖因克以为美,此所谓克中有用,故称之日制者,乃不拘于生克之中也”。(《七修类稿·天地类》)《吕氏春秋》用五德终始说解释秦以前各代,并以五行配五色: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禾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上,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应同》)很显然,这是把历史的演进归结于五行相克,黄帝符土德,尚黄色;而禹之兴则以木克之;汤符金,商汤代夏禹,是金克木;周以火兴,火克金;按照五行相克的原理,水当克火,故其文称“代火者必将水”。据说秦始皇正是受了这种理论的影响,施行了一套符合“水德”的制度教令。明李贽《史纲评要》论及此说:“初,齐邹衍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始皇采其说,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从所不胜,为水德,始改年,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旄皆尚黑。”古以五行分主四时,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则兼配四时。十月为冬季,属水,秦改元,以十月建亥为岁首,朝贺皆自十月朔,都有应“水德”之意;五色之中,黑色配水,故地秦人衣服、旌旄皆用黑色。此后朝代更替,莫不用五行循环之理来解释。
用五德终始解释历代王朝的命运,也运用阴阳五行解释某朝代的重大历史、朝代变动,这就是所谓的“五际”说。五际说源出《诗内传》,孟康云:“《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于此则有变故亡政也。”(《汉书》卷七十五《翼奉传》“诗有五际’注)卯、酉、午、戌、亥属地支,地为阴,和五行相配,卯为木、酉为金、午为火、戌为土、亥为水,到了这些年头(即按干支纪年,逢卯、酉、午、戌、亥且又与所配五行相符),就是阴阳终始际会之时,国家就要出现大的政治变动。
在民间,在世俗社会里,古人大都相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因此在选择阳宅和阴宅时,都希望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如果宅地已定而居者福寿不永,人丁不旺,灾祸不断,遂怀疑宅地不吉利,风水不好,就一定要请风水先生修禳,协调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人的性格、形体、生理,与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但生态环境和人的命运,和人们的福祸、吉凶、贫贱、富贵、穷达有很大关系。因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适宜人类,为人类服务。
秦汉时期,出现了以相宅看风水为业的堪舆家,《史记·日者传》记汉武帝请诸术士择日事时,堪舆家已侧身术士之列。西汉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堪舆术著作《堪舆金匮》,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五行家。
中国古代的风水术派别林立,正如明郎瑛所说:“世上之术士,得陶书者为陶,得郭书者崇郭,得杨、曾之书与各书者,纷纷藉藉,真伪纯驳。世乏圣贤,卒难以辨,是以淫巫瞽叟,遍满天下,蒙昧仓遑之际,托之以贻祸害,往往见之。盖以不唯其理而唯其术,唯其术而又不精也。
朱国桢对风水说发表了如下见解:
风水可遇可不求,尚矣!看来天壤间大地,自正结都会外,如郡邑。如村落,其大家世族皆一一占定,占得者累代相传。即中衰必复兴。间有不尽然者,又当别论,非地之故也。余尝谓帝王之封建虽废。天之封建未尝废,要在修德以承之。所谓祈天永命者是也。如何是祈?决非祷禳之类,其有求而得者,亦是天意,乃善祈之验。祈字含蓄,求字浅露,先圣所以陋执鞭者。余求之三十余年,陋已甚矣,急急味祈字已晚,噫!谁非天乎!不若息心之为得也。
应该承认,古代的风水理论有其合理的部分。它注重协调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协调,选择一种适宜人类生存与繁衍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选择阳宅和修造房屋的理论,合理的成分更大,它格外看重地形、地势、地理、地貌,看重山、水、路、地质、丘陵、林木等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洽,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建筑理论不仅注重建筑物设计、布局的审美特征,注重结构、材料,而且更注重建筑物与环境的联系,力求建筑物与所处环境的和谐或协调。所以,就此而言,古代的建筑理论是离不开风水的。
风水与中和观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风水的重要观念。“尚中正”是《周易》的观点之一。《周易》的一条重要原则为“时中”,即认为一卦六爻,二五爻居于上下卦之中位,一般情况下,中爻往往为吉,故以“中”或“中正”为事物的最佳状态。如其释需卦(?瘙棨)说:“位乎天位,以正中也。”释讼卦(?瘙棩)说:“利见大人,尚中正也。”释同人卦(?瘙棳)说:“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中庸之道。儒家以中和为万物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
《中庸》说:
喜怒哀乐来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程建军研究,“中和”被认为是处理政事的哲学指导思想和有效的方法,因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极大重视。但怎样才能“尚中一而达到“中和”的状态呢?那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宋代理学家程氏诠释中庸:“不镝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并认为,《中庸》誓乃孔门传授心法”,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中”是位置、空间方位,处事的度。仅有中还不行,还要有“时”,有时间和时机相配合才行。关于时,《彖》认为重卦六爻的吉凶因所处的条件而不伺,因时而变,所以把因时而行视为美德。如其释大有卦(?瘙棴)说:“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释损卦(?瘙椚〗)说:“损刚益柔有时,损益勇虚,与时偕行。”其释艮卦(?瘙椨)说:“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儒家也注重“时”;孟子便推崇“时”。他赞扬孔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意谓孔子因时而行,所以为圣人。孟子谓:“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朱熹更认为,“两端不专是中间”,执两用中是“将两端来量取一个恰好处。”这种中庸之道,承认客观正反两者的存在,主张采取“致中和”的办法,使之达到平衡与协调,和谐进而求得统一,以避免斗争的激化,防止矛盾的转化。《彖》认为,“中”同“时”是相关联的,从而把“时中”——因时而行中道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其释蒙卦(奏)说:“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其意指做事只要行动切合时机,而且把握不偏激的中庸原则,就能够畅行无阻,一切顺利。时中说乃儒家之学说,所以《彖》提出中位说,以此来解释卦象的吉凶。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美德。据陈立夫研究,因其中则不偏私,不偏私则无事不平、无人不和。人类知识的增进,有赖于对于事物两端观察得清楚,始能了解事物时时变动中的本来面目。走极端易于造成“物极必反”的错误。
近年,美国大西洋大学历史系窦宗仪教授,以《中国的阴阳中和观与现代科学思想》为题发表其研究结果:
往年觉得儒家道家的太极阴阳概念和辩证唯物论很接近,后来看到马克思在《纽约论坛报》和《神圣家族》书中提及黑格尔哲学和西欧社会主义思想受中国影响,以及写《中国科学技术史》而闻名于世的李约瑟有辩证唯物渊源中土经马克思等科学化后回归故土之说,私自诧异。近日发现电子计算机所依据的二元数系和邵雍所排列的阴阳卦系只有文字不同。二元数学创始者德人莱布尼兹曾经耶稣会士得邵雍图表。1947年量子学创始者玻尔用周敦颐的太极图作他的勋章图志,又为惊奇。1980年后日本成为科技生产重心凌驾欧美,反以儒家伦理为其致富根源,于阴阳观念并不以复古尊孔等闲视之。有人甚至以阴阳关系重新说明神道价值,斯提斯肯的书就是例子。在近代思潮中儒家哲理和辩证唯物最接近而且为国人所接受。
量子理论现已成立,不仅对流行的辩证唯物论有所补益。苏联奥本理扬诺夫斯基的《辩证法与现代物理》一书大有发扬,而且对阴阳太极概念似乎更有充实。核理论物理家弗芮兹奇在其《物质创造》一书中亦有此暗示。不过量子学说亦否定了唯物和唯心的认识观,似乎对儒家“子在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的执中认识以新的支持。唯心的困难早已为唯物者指出。唯物由量子学的进展亦难以成立。今天科学家可以算出一个165磅重的人是由7.0×1028上夸克。6.5×1028下夸克和2.5×1028电子所构成。可是把这些粒子放在一起,绝造不出人。人的心灵理智到底怎样?不知道。唯物论者说认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有同镜子。但镜子的像是反面,照相机的底片是倒置的,况且幻觉像差是常事。最近诺马查得完发现连续的个别影片由电影机放射而成的电影是人脑或者人心的综合作用而得,不是物质的影片成一个活动的影子。量子学指出,人的感官和所用的工具对客观事物由眼传到脑子有影响。人对原子的认识不是直接观察分析,而是先设想,再在巨大的实验室求证实的。因为人是宇宙的一部,没有法子找单独粒子作实验的。所以认识是心物交互的作用,既不唯心,亦不唯物。
量子学的进展,不仅对儒家心物交互的执中认识观给与以新估价,而且因为新发现和阴阳太极概念比较接近,使阴阳相反而相成的原理能修证辨证唯物“质突变”的破绽而保持辩证唯物的基本作用。今日人类的智识以科学智识为最可靠,而科学智识是有历史性的。牛顿物理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修正。爱因斯坦相对论又为量子论所补充。量子论并没有推翻相对论和牛顿定律,但对经典物理不能解说、不能涉及的粒子现象和对宇宙实质有更深入的认识。量子论指出因果律的限度和科学定律的不必然性和差不多性,纠正了分析派枝离破碎坐井观天的不完整性。字宙实质到底怎样?人们除了对地球的某些现象所知较为正确外,其它都在推测之中。科学家都说有万有引力,可是万有引力究竟是什么?又说不上。物理学家想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学说中寻找一个统一理论来解说一切自然现象,找来找去,发现宇宙的历史和命运仍然写在一个原子内,构成原子的物质,既相反又相成。质子有反质子,电子有反电子,中子有反中子,夸克有反夸克,甚至于物质有反物质,这是为什幺?今天不知道。物理学家知道粒子与粒子因正负电荷相反而不同,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粒子由强力合为原子,成为万事万物;由弱力分散成为万事万物。万有引力使万事万物有其形态位置而存在。因之万事万物生生不已,变化无穷。但万变又不离其本极,即夸克和轻子而已。波尔早年就体会到相反而相成的磁性关系为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原理,呼号人们承认微观粒子所发现的光的波粒双重性或象性。不再去把波化做粒,或者以波化代粒,只择一个现象解答问题。这个相反相成原理以阴阳概念最能显示其交互对待关系。波尔原理中译为互补或并协原理有些拘谨、狭义。就字义说,并协不充分反映相反的原意,因为同性质的事物才能并协,波粒在逻辑上是相反的,正负电荷在实质上亦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