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不患不法,而患无必行之法也。
——《盐铁论·申韩》
秦朝末年,当过亭长的刘邦起兵沛县(今江苏沛县),参加了农民起义大军。当陈胜、吴广等主要起义军的领袖相继牺牲以后,他和项羽领导的军队成了反秦的主力。
公元前206年,刘邦乘项羽在巨鹿大胜秦军的时机,领兵攻进蛲关(今陕西商县西北),进抵灞上(今西安市东)。这时秦二世已死,他的侄儿子婴率满朝文武俯首投降,把刘邦迎进了咸阳。
咸阳(今咸阳市东北)是秦王朝的都城。这里人稠物丰,繁华富庶。尤其是秦始皇修的阿房宫,规模宏大,堂皇富丽,美人、钟鼓、珍宝、古玩应有尽有。刘邦军队的将士长期生活在穷苦闭塞的农村,一到咸阳这个花花世界觉得样样新奇。他们以胜利者自居,在街面上和阿房宫里乱抢乱拿奇珍异宝和衣物用品,有的人还酗酒闹事,打人杀人,闹得市人惊恐,东躲西藏。
面对这种混乱现象,刘邦的部将樊哙提出应该用纪律来约束部下。谋臣张良支持樊哙的建议,他说:“要得天下先要得民心,绝不能再让将士们这样胡闹下去了。要快点公布个法令,让大家依法行事,把社会治安搞好。”
刘邦听从了张良和樊哙的建议,就派人把秦朝的府库官仓全部封存起来,制定了三条法令,把部队撤回灞上军营进行整顿。与此同时,刘邦还把咸阳和关中各县父老百姓的代表召集起来,对他们说:“过去秦朝的严刑苛法使你们动辄得咎,吃够了苦头;现在为了使大家能安心做事,我只订了三条法律。这就是:第一,杀人罪判处死刑;第二,伤人者按情节轻重治罪;第三,偷盗者也按情节轻重治罪。其他秦朝苛法一概废除,你们不必再提心吊胆过日子了。”接着,刘邦命人广泛宣传,使三条法令家喻户晓。
这三条法令,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约法三章”。关中父老百姓知道了刘邦的“约法三章”,又看到刘邦的军队撤到灞上后纪律严明,从心里觉得高兴。于是,大家争着拿出酒肉、粮食和衣物到灞上慰劳他们。这时,刘邦告诉他的将士:要好言好语地劝说父老百姓把慰劳品都拿回去。今后军中所需的一切物品都由府库供应,绝不准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
从此刘邦和他的军队严格地按“约法三章”办事,保持了咸阳和关中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在父老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几年以后,他就打败了项羽,当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张释之拒行帝旨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罚才能使犯罪得到偿还。
——(英国)达雷尔
在汉代,出了一个拒行帝旨、秉公执法的司法官,他叫张释之,是河南南阳人。
有一次,皇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兄弟二人,乘车进宫,按当时的规定,凡进宫者,无论文臣武将、王公贵族,在司马门前都要下车下马,违反规定,必须治罪。可是,刘启和刘揖依仗自己是皇室子弟,根本不把国家法令放在眼里,来到司马门前,不但不下车,而且策马扬鞭,长驱直入。碰巧,张释之也进宫,远远看见一辆车子闯门而入,便问守备的军士:“刚才是什么人,如此目无法纪,直闯司马门?”卫士惊慌地回答说:“是皇太子和梁王,我们也没法管呀!”张释之一听,非常气愤,二话没说就追了上去,冲到太子的车前面,张开双臂拦住了正在行走的车。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见有人竟胆大包天,敢拦自己的车,便破口大骂,傲慢地训斥张释之。张释之毫不示弱,义正词严地质问他们:“国家法令规定,出入司马门者,必须下车,你们为什么不下车呢?难道法令对你们无用吗?”一席话,问得太子和梁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下车步行。事后,张释之还写了一封奏章,请求汉文帝惩罚太子和梁王的违法行为。为此,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怪罪汉文帝,文帝脱帽谢罪说:“这件事是我教子不严所致。”并严肃教训了太子刘启和梁王刘揖。从此,文帝很看重张释之,把他提升为廷尉。没想到,张释之任廷尉后,做了一件令文帝也意想不到的事。
有一天,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汉文帝兴致勃勃地去渭阳城游玩,他率领着文武百官、妃嫔宫女,浩浩荡荡、车水马龙地离开了未央宫,出了京城,缓缓向北而行。由于人多车多,队伍拉得很长,汉文帝在前呼后拥之中,威风凛凛地高坐在御车上,随意眺望,悠然自得。按照汉朝的法令,皇帝出行,老百姓是要回避的,要是撞上了皇帝的车队,必受重罚。这时,正当文帝的御车上了渭桥,突然有个人从桥下跑出来,正巧冲撞了文帝御车的骖马。这一下惊了御车的马,顿时狂奔起来,不但冲乱了井然有序的出游队伍,还差点把汉文帝从车上摔下来,吓得他大叫一声,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旁边的护卫人多,死死地拉住了御马,避免了一场事故。那个吓惊御马的人知道自己惹了大祸,想从路边的田间小道溜之大吉,可是凶悍的侍卫一拥而上,把他按倒在地,绑了起来。文帝虚惊一场,龙颜大怒,命令廷尉张释之对此人严加惩处。
张释之一审问,才知道原来这是个初来长安的乡下人,他刚走到渭桥上,就听到了吆喝开道的声音。听说是皇上的马队过来了,所有的人都得回避,惊慌得不知如何是好,忙乱中跑到桥下躲了起来。过了一会儿,大队人马上桥来了,他在桥下屏息呆了好一阵,以为皇上的马队过得差不多了,就从桥下跑了出来,他哪里想到,这个庞大的出游队伍,才走了一半,正赶上文帝的御车上桥,乡下人惊呆了,正好跑到了队伍中间,与皇上的马车撞了个当头,没办法的情况下,只好逃向田野。张释之想,乡下人完全是出于无意,只判他交了一些罚金便放了他。
汉文帝原以为张释之会把那人斩首示众,事后听说已将人放走,只交了些罚金,心里很不痛快。他责问道:“那人惊了我的马,险些害我摔下车去,你竟然只把那恶棍判了罚金,这合适吗?”张释之回答说:“那人不是恶棍,不过是一个初次上京的乡下人,他遇到皇上您的车驾已是心惊肉跳了,完全是出于无意,怎么能重罚他呢?如果我因为您是皇上,就重罚这个无意的乡下人,各级司法官员都会来效法,那么全国要冤屈多少人啊。”汉文帝听张释之这一番有理有据的陈词,便转怒为喜,点头称赞说:“廷尉,你做得对!”
国家的法律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能因为地位高下而有所改变。只有秉公执法,才能赢得天下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