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长印迹
8437800000013

第13章 散文篇(4)

不知多少个月光下,产生了多少曲天籁之音,产生了多少情怀,产生了多少知音;当皎洁的月亮升起时,仁人见你忧国,游子见你思乡,有志者见你明志,文人骚客见你感慨……有月儿时就会有不同心情的人、不同旋律的曲子、不同风格的诗词、不同情节的故事。月儿,你真是拨动人们心扉的那根弦!

忽地,一阵风儿吹来,我打了个寒颤,醒了。原来我在藤椅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睁开惺惺睡眼,月儿正悬挂在半空,是那样的明亮、皎洁……

风逝的岁月

从未对自己经过的岁月审视,一直认为自己经过的日子平淡而乏味。

很多时候,一直喜欢独处,不会轻易和别人靠近,距离是安全感的界限。时常在夜深人静时,听到心脏“扑通、扑通”的跳动声,恐惧被内心的孤独感摧垮,感觉已经疲倦,灵魂里相通的是希望的张力,紧紧的绷在那里,无法释放的情怀。

时光在轻轻的流转,生命里飘落的感情,已随往事慢慢沉浸在风里。我经过的岁月快乐中伴有阵痛、紧张中带有松弛、自信中夹杂彷徨。有时心里感觉存在一个空白,宛如受伤后留下的疤痕,这空白的地方,像蜷缩的孤岛上长满着令人疼痛的荆棘,在告别旧日的时光里让人惘然。

习惯在寂静中纵容自己的回忆,如微凉纯粹的风,渐渐的沉寂在往事里。岁月匆匆流逝,漂泊越来越浓、越来越重,岁月的每一粒尘埃就这样静悄悄地猝不及防地飘落在心灵的上空,然后飘落在心灵的深处,时间过得越来越久,尘埃越来越厚!

时常,喜欢在陌生的人群里,不断的捕捉着那份蜷缩在自己灵魂里的清醒。但,最终与我擦肩而过。寂静的时候,能感觉自己舔舐伤口疼痛的麻木,曾奢望一些温暖,却在欲望的肆意下,背叛着灵魂里的相惜。没有任何言语的思绪,才明白我的舞台,原来就是一个人空洞的演出,孤独而又凄美。令人交口称赞的所谓演出,不过是令人心折的疼痛,终究被生活的潮水淹没在时光里。

渐渐的明白,人与人的相遇是为了一场别离,也许,你们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你们,彼此只是生活中蹁跹的过客。有人将闲云装进行囊,有人将故事背负肩上,他们都在寻找那个属于心灵的原乡,可匆忙之间又忘了来路,不知归程。

我们飘落在这个纷繁、拥挤、千变万化的人世间,生命在迁徙中、在奔波与忙碌中充满坎坷与挫折,情绪在离别中、在失意与落寞中跌宕起伏。可是,我们却可以不让岁月的尘埃落在我们的心灵上。需用智慧去荡涤生命,洗净生命的铅华;用情感去拂洗思想,拂去思想的迂腐与矜持;用安详的心灵营造生活,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人的一生在接受生活中种种的苦困里走过,承受着忍受着生活中的种种历练,感受生活给我的一切,在感知中享受生命的美和痛,需要感谢生活及人们曾经给过我的安慰与鼓励。

寂寞在等待,心若止水,孤独漂浮在尘埃,忆往昔,苍白也是无奈,而往事也成云烟,生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停顿,但要不断的前行。

杂谈·光阴祭

记得有句电影对白:在结束的时候,你会想到当初如何开始。

我总爱借着整理回忆重新感受生活,纵使后知后觉,也能得到反省,提升自我。

每学年每学期都有贫困助学金的补助,总能在一串名字中看到某些令人诧异的身影,更无语的是前脚刚拿完补助,后脚就用其去高档消费,还趾高气扬的在同学间炫耀。

不知道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我太过于滞后,总觉得贫困是一种很真实的状态,碍于自尊心将其埋藏于心底,因而被爱慕虚荣者所侵蚀。电视、报刊上又不停地滚动播放着令人心酸的新闻,蓦然间,世界成为了一个矛盾体。

我自问并非有多么高尚,不瞒说,对于助学金我也有所贪恋,只是心中有些东西太沉重,压抑得我太难受。平时我们口口声声所批判的社会黑暗,所厌恶的小人嘴脸,如今,无一不生动形象地从我们身上得到反映,我渐渐地失去自信,失去对未来的自信。

我不愿,明明对世俗充满着厌恶又转面堆起笑脸,在崩溃的临界点安然苟活,也许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并非逃避,前人对于他的平静淡泊、潇洒静穆已谈论太多,而他的惊鸿大业转为其对人内心的探索,用心来观照自己的田园和世界的荒谬。

请记住时光,记住生活,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我们背负着生存巨大包袱行走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会不会用回忆来祭念已经逝去的我们……

我用整理的回忆来面对生活,来让它带给我去面对这个社会一点温柔的勇气。

读(观)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着作,这确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此书吸引我的,似乎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的教育》它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100个与少年有关的故事,如《扫烟囱的孩子》、《穷人》、《感恩》、《嫉妒》、《告别》等。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每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少年们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少年们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这群充满活力、积极上进、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生活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差别,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书中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少年们受到熏陶,同样让我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它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但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感冒,药片就会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等,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

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的真情故事啊。可见,爱,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离开了爱的人,就等于没有灵魂的人。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

是爱,使我们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是爱,给予了我们内心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爱是伟大的,爱是宽恕的,爱又是包容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在今后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论语》读后感

近日,拿起“圣人之言,行身之则”的《论语》,自然会想起儒家学说的始祖——孔夫子;翻开《论语》,似乎孔夫子那慈祥的面容、花白的鬓发、长长的胡须、沉思的神态浮现在我眼前;他好学的精神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的以德为政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论,对华夏文化和传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甚至对当今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于我生活阅历和知识浅薄,对《论语》的一些内涵似懂非懂,但仍对《论语》爱不释手。在夜晚,在月光下,在书桌前,聚精会神地翻阅着书中的精彩语录,犹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大口吞咽着其中的营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儒家的“根”,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部分,而着重论述强调了伦理和教育,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雅俗共赏。读起《论语》,通篇的名言警句让人回味无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使人懂得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珍贵;“小不忍则乱大谋”,让人学会了欲图大业,必先忍耐;“生命至重,贵于千金”,令人明白了生命无价……一本《论语》包含了通俗却又深邃的哲理,是留给后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宋代学者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清末,上至皇帝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深达治国安邦,浅涉为人处世,《论语》无处不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字里行间中表达的好学不倦,亲爱友人,修身养性的意义,这些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至理名言,余音绕梁,代代相传。

自然,由于历史的局限,《论语》中也不可避免地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环顾当今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社会,人的价值观及道德观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突出的一点是缺乏为理想而奋斗的信仰,变得越来越浮躁、崇尚“钱”与“权”,“行身之则”少人顾及,“及时行乐”则津津乐道,生活得过且过,无目的、无追求。在到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红尘中,还有几多人尚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情怀呢?还有几多人在诵读《论语》呢?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读完美国着名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感觉受益匪浅。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有四个——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

嗅嗅、匆匆和哼哼、唧唧同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每天需要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源泉,也使他们的心态发生不同的变化,继而各自作出不同的反应。

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立即采取行动,适应变化,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突然而来的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中,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唧唧刚开始不能适应变化,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的思维却始终定格在原来的状态,不愿变化,拒绝变化,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任何东西,它可能是一个希望,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平安等等。

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与多变、机遇与危机、压力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遇到或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出现的变化有升学不如意、工作没找到、下岗失业、失恋了等,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需要我们立即作好自己心态的调整和道路的抉择。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有的人茫然无措、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深陷困惑之中难以自拔;有的人只是责怪他人,执意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想到的是去找回原来的“奶酪”;有的人心生报复之心,认为你动了我的“奶酪”,我就要去动你的“奶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有的人能够正确面对,坦然接受,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寻找和发现属于自己的“奶酪”。我想,这应当是我们应采取的方式。

其实,我们本身就生活在生活的迷宫中,谁也不能准确地预知明天将发生的事,除非你是“神仙”,但我们都知世上是没有“神仙”的。所以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如果沉溺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中,那么你会深陷困惑中不能自拔,也会被生活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

“奶酪”是人生存的资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奶酪”将无法生存。在“奶酪”突然消失时,需要我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容、正确面对,适应新的变化,以积极向上的勇气和激情,再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奶酪”。否则,生活就会失去意义,人生也会失去奋斗的目标。

《文化苦旅》读后感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