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用精炼的笔墨将美丑对比推向了极致,给人一种无限的震慑力,卷走我们的思想与情感,让人沉醉其中。
想到当今我们的社会,人们更崇尚个人自身价值和人性的充分张扬,这或许从另一方面反映人们的价值倾向,如对美的追求,诚然,从现实社会的背景下,努力让自己的外貌变得更加完美,是无可厚非的。但有的人在追求外在美的过程中,往往忽视内心道德的升华,仅为美而不惜求美,有的一撒千金隆胸、隆鼻,有的花万元整容,更有甚者用几十万元为了臀部,其目的是讨某领导的欢心。我们不希望看到相貌标致、美丽的人越来越多,而纯洁、善良、充满爱心的人越来越少。
读《大卫·科波菲尔》有感
太过文艺的桥段往往让人不敢轻信,就像太过茂盛的花束庞大的盛开,轻而易举的令人想到物极必反,然而质朴平实的经历更令人唏嘘。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自传体小说,在他所有作品中,这一部被称为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气,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反映了他的处世哲学、人生理想、道德价值观。
《大卫·科波菲尔》一书在人物的塑造上,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主人公大卫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作者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分不开的。作者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作者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作者希冀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作者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惟妙惟肖了。
作者是成功的,这在于他对人类的不幸和痛苦予以的深切同情,以及反抗邪恶、暴虐的人道主义热忱,他创造了一个承载他本人鲜明印记和充满活力的小说世界,用善良、慷慨和充满爱心的道德观念,用泪水和欢笑来战胜贪婪、自私和邪恶。作者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的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
如果心存感恩,就可以感受到温暖,人在成长道路上总会有残缺,生命总免不了会有疼痛,当我们踌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何去何从。
读《狼图腾》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姜戎先生所着的《狼图腾》一书。对此书,我是在一种奋亢的情结中读完的。这确实是一本世界上唯一一部描述、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也是我们这个时代享用不尽的关于狼图腾的精神盛宴,阅读此书我感觉眼界大开、激情飞扬。
《狼图腾》由十几个有机连贯的狼的“故事”构成,情节紧张激烈又新奇神秘,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撰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天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精神;狼族中的友情亲情;狼跟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坚强的成长过程等,无不使人感叹狼的智慧、狼的性格、狼的精神,更让人联想到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悬而未决的一个个疑问: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当年十几万蒙古骑兵能够横扫欧亚大陆是否因狼图腾文化为精神支柱?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
我非常佩服作者的敏锐观察力,这种观察力来源于“与狼共舞”的亲身实践,将详细了解到的狼的生活习性、狼的需求跃于纸上,并对狼的认识上升到一种图腾的高度,让人改变了对狼的认识,给狼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书中那段“狼不可牵”宁可被活活拖死等故事,令人震撼。千百年来,人们认为狼是凶狠残暴、忘恩负义的,我们曾读的“中山先生与狼”的故事教材也是反面的。实际上,狼的性格、狼的智慧可给我们有益的启迪与反思,我们数千年儒家思想的教化,让许多人骨子里都渗透着一定的奴性,面对外国的入侵、吞噬、欺侮,只会割地、赔款、流血流泪、忍气吞声,性格中缺少那种“狼”性,没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骨气。我们是否应该摈弃那些奴性,面对各种风浪、挑战时,不至出现民族的悲哀。当今,流行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狼被羊戏弄的情景,不仅与实际不符,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且给人思想上是一种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