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我们的梦想在飞翔
8440500000016

第16章 向着梦想出发

吾心月〔1〕

2004年5月,我还是一名大二学生。在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的面试场上,我的即兴演讲考题是: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有机会参加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你会向总理提出什么问题?记得那时,我怀着饱满的激情,大胆畅想身处其间的幸福与责任。

2011年3月,作为全国两会的上会记者,数年前设想的场景,已经成为现实。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上,我与诸多中外记者竞相举手,争取宝贵的提问机会。那一瞬间,七年前那个稚气的脸庞浮现在脑海,心中涌起一份温暖的感动。

如今,回想近十年来,从杭州到上海再到北京,我一路北上,三城逐梦。最初的梦想随着个人的成长、阅历的增加,也在不断充实丰富。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无论是作为学生、作为记者,还是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实现梦想的努力都让我拥有强大的力量、广阔的空间,让我的个人梦、家庭梦和中国梦一起成长。风雨中起航

杭州,是我追梦的起点。当年,高考失利令我与心仪的复旦大学失之交臂。在高复一年还是降格以求之间,我挣扎和纠结了许久,最终选择了在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学习。经历了一段黯然神伤的日子后,我渐渐意识到,一次失败并不代表什么,一时失意决不能成为终身遗憾,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广阔天地才能大有可为。于是,我重整行装,积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投身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随着收获的肯定越来越多、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自我的不满足感和内心的不安分也在递增,内心的梦想变得分外清晰起来。这个时候,我幸运地被录取为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学员,遇到了德高望重的人生导师———曹星大律师。在曹老师的鼓励和影响下,我更加坚定了通过考研圆复旦梦的决心。

跨省跨校跨学科考研难度很大,尤其是报考名校,更要承受极大的压力。我庆幸找到了两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一位是我在学校演讲比赛上相识的朋友,一位也是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的同学。我们组成了考研版的“锵锵三人行”,每天一起学习、互相督促,共享资源、共同进步。认真复习之余,我们笃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理念,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每天坚持晨跑、游泳。当时,借着母校便利的条件和完善的设施,我几乎每天坚持完成4000米长跑外加1000米距离的游泳,在高强度的锻炼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行百里者半九十。”长跑中最难熬的节点就是设定路程已完成过半,但最后冲刺尚有一段距离的阶段。考研也是如此,复习过半时身心疲劳,又面临求职季和公务员考试的诱惑。我们耐住寂寞,顶住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继续为梦想而战。那时候,老师和同学经常用“战友”一词来形容我们三人,那种团结向前、奋力拼搏的精神不但给我们以力量,也影响和感染着周围的人。考研笔试结束后,每当有人要去考研面试,我们都会唱起“送战友,踏征程,任重道远多艰辛”的壮行歌,由衷地祝愿他(她)凯旋。

天道酬勤,考研之路非常顺利,我最终以高分被复旦大学法学院录取,成为同级中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另外两位好友也分别被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录取。这在当年成为浙江工业大学的大新闻,《钱江晚报》的记者还对我们进行了采访报道。考研不仅让我圆梦复旦,也让我收获了一生挚友。如今,他们也学业有成,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一位在全球知名银行的总部任职,很快将从欧洲返回中国的支行担任要职;另一位回到浙江,在省政府核心部门工作,参与制定很多富民强省的重大决策。

在离杭赴沪求学前夕,曹老师邀请人才学院同组学员,在西子湖畔的岳湖楼为我送行、赠言,当时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不喜为人情世故所缚、对于别人的宴请极少赴宴的曹老师,主动和我们共饮了几杯,祝大家有更美好的前程。相聚时难别亦难,离别依依话短长。我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这凝聚着对良师、对友人惜别的深情,饱含着对杭州、对西湖不舍的眷恋。曹老师对我说,从一门充满生活情趣和流动空间极广的学问转到一门人物事物极为复杂而必须在最凝固框架内理顺关系的学问,两者互补,其妙无穷。虽然当时还不能完全领会这句话的含义,但我决心试着去体会其中的奥妙。

复旦的天空

《百年孤独》的开头说:“这是一片全新天地,谈到某些事物的时候还需要指指点点。”复旦于我,正是这样一个还未命名的世界,确切地说,是没有用我的方式命名的世界。带着对复旦学子在狮城舌战载誉而归的印象,我走进了百年复旦,开始了另一番追梦之旅。

复旦的学习紧张充实,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在学业上,我一直很重视自己的专业积累,不仅取得了学校研究生一等奖学金,还顺利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在校期间,经全校研究生代表大会选举,我以高票当选为学校研究生会主席,成为全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最大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同时,我还参加了一些学术竞赛活动,有机会与相关领域的优秀学生进行交流和比拼,如率队获得了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海市金奖,个人被评为最佳C EO奖,这些都开阔了我的视野,拓展了我的思路。我还担任了上海市温州青年联合会学生创业联谊会副会长等校外职务,策划组织了一些创业类的活动,为更多学子的创业、就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忙碌学习,享受生活,乐在其中。回首在校时光,几多辛劳,几多收获,几多感动。我有幸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成员,赴日本参加由全国青联和团中央组织的“中日韩青年友好交流项目”。出访期间,我们受到了日本政府高级官员的接见,参观考察了应庆义塾高等学校、东京江户博物馆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还搭乘从东京到山形的新干线,到米泽市参加民宿活动,深入体会日本农村的风土人情。这次日本之行安排紧凑,要求甚严,主办方还将服装分为一、二、三级,每次活动都会标注穿几级衣服,经常一天之内参加好几个不同级别的活动。每天晚上还要准备次日小组发言的内容,与日本、韩国青年就领导力、三国关系、各领域合作等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此外,我还前往美国进行短期的访学交流,感悟世界一流名校的校园文化。这些经历和锻炼,使我收获良多,我得以用更广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一些问题,进而更好地设定下一步的目标。

三年的学习时光很短暂。三年前,我和同学们从天南地北齐聚复旦法学院,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满怀对未来的希望。三年中,复旦法学院秉承博大俊雅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魄,教会我用学识和正义感实践着作为法律人的追求;三年中,老师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豁达的人生态度,赋予我更加平和的心态、执着前行的勇气;三年中,同学们生龙活虎的竞争和同甘共苦的协作,给予我坚持本真、追求信念的强大动力。毕业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面临着多种选择,包括读博、出国、就业等。关于未来,如同我在法学院毕业典礼发言时所说的那样:“无论做出何种选择,我们将保持这样一份真性情:渴望成功也宽容失败,追求卓越也接受平凡,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事业上,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无论是面对爱情还是面对功名。”

经过慎重考虑,为了小家庭的幸福生活,我放弃已经取得的在沪稳定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选择“进京”求职。受金融危机影响,当年的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一些单位压缩了招聘人员名额,一些原本心仪的单位甚至在当年没有招聘计划,一些单位已经过了校园招聘的日期。回想起来,求职过程中我坚定把握的几个原则,为我的成功求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当时,我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求职首要原则就是工作地点在北京;第二原则是有一定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能够锻炼、提升我各方面能力;第三原则是有利于长期职业规划。

最终,我幸运地通过人民日报社的录用考试,成为其所属报刊《京华时报》的一名记者。这一次,在实现自己的团圆梦之后,北京成为我事业梦想的新起点。

当梦想遇上北京

作为一份“北京人的都市报”,《京华时报》以“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为办报宗旨,发行量稳占北京早报市场7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为人民日报社、为《京华时报》工作,我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人民记者的光荣职业,也让我倍感压力和责任。

由于不是新闻科班出身,采访、写稿对我而言是全然陌生的领域,更具挑战的是新闻思维以及新闻敏感性的欠缺。但很快,我找到了法律和新闻的共通点: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更有穿透力地思考、感受和理解社会,用职业技能与伦理去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我衷心感谢报社领导、同事对我的宽容和培养,令我的记者生涯如此丰满、如此鲜活、如此令人难忘。

我清楚地记得入职后的第一个跨年夜,当世贸天街的零点钟声敲响,人们为新年的到来无尽欢呼时,我顶着寒风,在人群中穿梭采访。等到我写完新年庆祝的稿件,已是凌晨两点,却突然接到某灭门案的线索。来不及将思绪从新年的欢呼中拉回来,我第一时间赶往案发现场,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坚守到天明。这一夜,我观察和体会了喜悦与悲伤两个极致,也明白了作为一名记者,就要在万众欢腾的时候,学会聆听,在一片沉寂的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类似的艰苦采访屡见不鲜,我会因普通百姓的不幸遭遇而辛酸落泪,也会为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欢欣鼓舞。我深刻体会到,每一次的采访,都是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用心去聆听人民的呼声,用笔写出最真实的新闻。

逐梦之路注定艰辛,偶尔我也会问自己,需要这么拼命吗?回答自然是肯定的。都市报记者的拼搏与勇气,不仅是个人的职业追求,也是市场化报纸必须培育的职业精神。还有一次采访也令我记忆犹新。2010年年初,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照片被曝造假,引起摄影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当我紧密跟踪采访时,却屡屡遭到有关方面的无理阻拦,为争取正常采访的权利,我甚至还与他们发生了冲突。第二天,远在浙江老家的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说在电视上看到我跟人争执的画面,责怪我说:“一个女孩子,怎么在外面这么不注意形象,有什么事情不能好好跟人说理呢?”听父亲说完,我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明白,要做一名优秀的都市报记者,必须去拼新闻、抢新闻,因为快速、真实、负责任的新闻是市场化报纸的生存之本,如果放弃了今天的采访,也就放弃了个人的梦想,更是放弃了报社的明天。

记者职业为我打开了认识社会的一扇大门,报社也为我个人成长提供了诸多机会。工作期间,我深入7 · 23甬温线动车事故等重大突发事件的采访一线,多次参与全国两会、北京市两会等重大政治活动的报道,采写了一批有益于国计民生的新闻稿件。由于优异的工作表现,我在进入报社的十个月内,就实现了从社区部调到热线部,再调到报社核心部门时事部的跨越,并且长期承担重要新闻口线的报道任务。进入报社的第一年,我就从数百名采编人员的业绩考核中脱颖而出,被评为报社“十佳记者”,此后蝉联“十佳记者”的称号,并被人民日报社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人民记者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诱惑和陷阱。《人民日报》的前辈范长江先生说过,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身边,可能摆着优越的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也可能摆着冷眼、诽谤、污蔑,这些力量诱使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因此,我也时刻提醒自己,新闻人的社会责任,就是要用高贵的灵魂去处理凡俗的事务,用平凡的业绩去成就伟大的事业。

在报社工作三年多后,我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进入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有机会在更大平台上为托举更多人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一些人会觉得公务员就是一份清闲、安逸的工作,是一种“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生活。事实并非如此,中央国家机关的工作节奏很快、要求很高,而且与记者工作相比,收入也有所减少。我目睹了很多领导带头值班、加班,为工作尽心尽责,真心付出不求回报。我清楚地认识到,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不是做大官,而是做大事,需要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每当看到自己的工作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就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内心充满了幸福与温暖。

同时,我也收获了家庭的幸福梦想,有一位支持我、爱护我的先生,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宝宝。夫妻两人在京为事业努力奋斗,为美好生活打拼,相互之间总是能够理解支持、互勉共进,营造了一个温暖和谐、积极向上的80后“小家庭”。我们的小家庭还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我的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每个人的梦想都是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梦想的一部分,都将汇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在圆梦的道路上,我们以个人点滴的进步成就社会的整体发展,以个人实现梦想的努力凝聚成推动中国梦的巨大合力。在这个奋斗历程中,我将向着梦想出发,始终与梦想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