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应人居住吗?”
德兰修女回答道:“不,只是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
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病患伤残吗?”
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一百万的?”
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救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
德兰修女笑了笑,盯着他问道:“一百万?你从哪里开始数起的?”
官员显然拿这个修女没办法,只好老实回答:“一。”
德兰修女立刻扳起手指跟官员说:“我也是从一开始数起的,一然后是二,然后是三,然后是更多,现在我们已经救了一百多个人了。”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了德兰修女。在颁奖仪式上,德兰修女说:“当我们与世界相遇时,我们遇到的都是一个人,那个人,或这个人,总之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类。只有爱具体的人,才能真爱人类。”
精神健康之道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关爱社会,关爱别人,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很微薄,只要不懈地去努力,所凝聚成的爱的力量,就很大很大,就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障碍,没有什么完成不了的目标。
老华侨愿意资助的孩子
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跋涉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乡梓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名单,他从中选定人选,作为他资助的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予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就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赠与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是,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处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信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旨意,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夕晖来去匆匆。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一天,老人收到了一张新年贺卡,很普通。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一个可资助的孩子。”
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一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且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精神健康之道
俗话说:“涓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顺理成章的事。施恩
者不忘报,但受赐者却不应该忘记。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可以是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
几年前,有这样一封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被贴在了南京某大学公告栏上。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都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0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备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儿善良的心?
精神健康之道
父母给了我们身体,父母抚养我们长大,父母给了我们爱,我们要能够理解父母,感念父母之恩。学会感恩吧!在对父母和社会感恩的心情中,我们才能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一堆被搬来搬去的砖
一个乞丐来到小杨家门口,向他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小杨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是母亲却指着门前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
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上。
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然后对母亲深深地一鞠躬,就上路了。
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小杨家门前乞讨。他母亲又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小杨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你又叫乞丐把砖从屋后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放在屋前?”
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是一样。”
小杨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母亲摸摸他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他家那堆砖就被屋前屋后地搬来搬去。
几年后,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杨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左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老板用一只独手握住小杨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独臂的董事长要把小杨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小杨的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房子了。”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精神健康之道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良好教养的顶点即表现在热心助人上。”以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帮助别人,注重维护对方的尊严,而且不求任何回报,这样的人,才堪称善良和品德高尚。
不普通的一元钱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16岁的小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在这偏远的山旮旯里可是件新鲜事,村里为此专门请乡电影队来放了场电影以示祝贺。左邻右舍,张王李赵的婶子、大娘知道他家穷,也都你家10元,他家8元地往他家送钱,帮小梁筹学费。望着桌上那一堆零碎的人民币,他被这淳朴的乡情、善良的父老乡亲深深感动着。
但令小梁终生难忘的却是入学前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上午,他在家里收拾行李,准备起程。忽然,听见门外有个苍老的声音喊:“梁子娘在家吗?”他的母亲听见了,赶忙去开门。门外站着村里那个瞎眼的老婆婆。老人家一生没儿女,相依为命的老伴死后她大病一场,两眼就失明了,平常只好握着一根竹竿,摸索着向左邻右舍要地瓜皮度日。
母亲急忙把瞎眼婆婆让进屋里坐下,然后喊小梁倒茶。瞎眼婆婆对他母亲讲了一大堆赞扬小梁有出息的话,把他喊到自己的身边,用她那枯柴似的手颤颤抖抖地从灰蓝色的土布兜里掏出了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钱,对他说:“梁子呀,我这个瞎老婆子也没钱,这两元钱是我用地瓜皮从小贩子手里换来的,2毛钱1斤,我共卖了10斤,你别嫌少,添着买本书吧。”
怎么,两元钱?瞎婆婆手里分明拿着一元钱呀!望着瞎婆婆那满脸刀痕似的皱纹,干瘪的眼睛,小梁和母亲瞬间都明白了。多么奸诈的小商人,他们竟伤天害理地欺骗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婆子!要知道,这10斤地瓜皮,瞎婆婆要风里来、雨里去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天,奔走多少户呀——“怎么,你嫌少?”瞎婆婆的话打断了小梁的沉思,母亲含泪示意他快接下。他颤抖着手从瞎婆婆手里接过那山一样沉重的“两元钱”,眼泪早已经夺眶而出。
许多年了,如今瞎婆婆早已经去世了,但她留给小梁的那一元钱,他却一直珍藏着。因为在他的眼里,它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元钱了,而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它让他在人际关系日益商品化的今天,懂得如何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精神健康之道
尽管现代社会的确存在着奸诈、欺骗、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等某些不良的现象,但真诚的爱心也是永远存在、随处可见的。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一个意大利裁缝最后的梦想
意大利裁缝迪克雷斯9岁失去了母亲,从那一年开始,他便跟着爸爸学做裁缝,饱尝了贫苦无助的各种滋味。成年后,他来到美国,漂泊四方,靠打零工糊口度日。
一天,他困乏不已,坐在公共汽车上睡过了站,一下子被拉到了郊区。
那是一处陌生的地方,他不知所措地在街上乱走,突然得知一家裁缝店的裁缝生病,临时需要个人手顶替,他毛遂自荐,竟然一鸣惊人,其手艺之高令顾客叫绝。
于是,老板专门为他立了一个广告:“周六有迪克雷斯在店担纲。”从此,他每周带回20~40件西服回家缝制,做工精致,无可挑剔。后来,他管理经营了多年西服工厂,最后,开了一家自己的精工定做西服的商店,而且生意很好。
几十年风风雨雨、贫寒苦境的磨难,当这积累达到极限的时候,他转运了,他有钱了,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被人看不起了,他扬眉吐气了。但是,就在这时,就在他冲破极限后,谁能知道他的心境呢?谁能知道他的下一个梦想呢?50多岁的他是那样平静地对别人说出了此生最后一个梦想,这梦想不是成为千万富翁,而是要在监狱里为犯人开设缝纫技术课程,以自己多年积累的技艺,教他们成为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
精神健康之道
爱是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贵贱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我们更应该以更多的热情和力量去关怀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焕发他们自强向上的信心。只有把爱延伸到地球的每个角角落落,世界才会真正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