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与对方顺利办事,必须深入了解交际对象,了解对方的性格、身份、地位、兴趣,然后投其所好,避其所忌,攻其虚,得其实,这样办起事来才能进退自如,成功有望。做不到这一点,就容易把本该办成的事办砸。
不能忽视对方的身份地位
无论在哪个国家、什么时代,人们的地位等级观念都是很强的。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你说话的语气、方式以及办事的方法也应有异。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对什么人都是一视同仁,则可能会被对方视为无大无小,无尊无贱。尤其当对方是身份、地位比你高的人时,会认为你没有教养,不懂规矩,因而他不喜欢听你的话,不愿帮你的忙,或者有意为难你,这样就可能阻碍了自己办事的路子,使所办之事遇到障碍。
聪明人都是懂得看对方的身份、地位来办事的,这也是自己办事能力与个人修养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人会来事”,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才智上。这样的人不只当领导的器重他,做同事的也不讨厌他,这样,他们办起事来就比较容易。
看准对方的性格,投其所好
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有的人喜欢听奉承话,给他戴上几顶“高帽”,他就会使出浑身力气帮你办事;有的人则不然,你一给他戴“高帽”,反而引起了他敏感性的警惕,以为你是不怀好意;有的人刚愎自用,你用激将法,才能使他把事办好;有的人脾气暴躁,讨厌喋喋不休的长篇说理,跟他说话办事就不宜拐弯抹角。
所以,与人办事,一定要弄清这个人的性格,依据他的性格,投其所好或投其所恶才会对办事有好处。
对方的性格,是我们与其办事的最佳突破口。投其所好,便可与其产生共鸣,拉近距离;投其所恶,便可激怒他,使其所行按我们的意愿进行。无论跟什么样的人办事,我们都应首先摸透他的性格,依据其性格“对症下药”,就很容易“药到病除”,办事成功。
外交史上有一则逸事:一位日本议员去见埃及总统纳赛尔,由于两人的性格、经历、生活情趣、政治抱负相距甚远,纳赛尔对这位日本议员不大感兴趣。日本议员为了不辱使命,搞好与埃及当局的关系,会见前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最后决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动纳赛尔,达到会谈的目的。
下面是双方的谈话。
议员:阁下,尼罗河与纳赛尔,在我们日本是妇孺皆知的。我与其称阁下为总统,不如称您为上校吧,因为我也曾是军人,也和您一样,跟英国人打过仗。
纳赛尔:嗯……
议员:英国人骂您是“尼罗河的希特勒”,他们也骂我是“马来西亚之虎”,我读过阁下的《革命哲学》,曾把它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作比较,发现希特勒是实力至上的,而阁下则充满幽默感。
纳赛尔:(十分兴奋)呵呵,我所写的那本书,是革命之后,三个月匆匆写成的。你说得对,我除了实力之外,还注重人情味。
议员:对呀!我们军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马来西亚作战时,一把短刀从不离身,目的不在杀人,而是保卫自己。阿拉伯人现在为独立而战,也正是为了防卫,如同我那时的短刀一样。
纳赛尔:(大喜)阁下说得真好,以后欢迎你每年来一次。
此时,日本议员顺势转入正题,开始谈两国的关系与贸易,并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人的套近乎策略产生了奇效。
在这段会谈的一开始,日本人就把总统称作上校,降了对方不少级别;挨过英国人的骂,按说也不是什么光彩事,但对于军人出身,崇尚武力,并获得自由独立战争胜利的纳赛尔听来,却颇有荣耀感,没有希特勒的实力与手腕,没有幽默感与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从上校到总统呢?接下来,日本人又以读过他的《革命哲学》,称赞他的实力与人情味,并进一步称赞了阿拉伯战争的正义性。这不但准确地刺激了纳赛尔的“兴奋点”,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话收到了预想的奇效。
观其行,知其心
通过对方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真实、更微妙的内心想法。
例如,对方抱着胳膊,表示在思考问题;抱着头,表明一筹莫展;低头走路、步履沉重,说明他心灰气馁;昂首挺胸,高声交谈,是自信的流露;女性一言不发,揉搓手帕,说明她心中有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真正自信而有实力的人,反而会探身谦虚地听取别人讲话;抖动双腿常常是内心不安、苦思对策的举动,若是轻微颤动,就可能是心情悠闲的表现。
懂得心理学的人常常通过人体的各种表现,揣摩对方的心理,达到自己办事的目的。
推销员在星期天做家庭访问,必定会注意受访夫妇跷腿的顺序。如果是妻子先换脚,然后丈夫跟着换,可认为是妻子比较有权利,只要针对妻子进行进攻,90%可以成功;若情形相反,当然是丈夫比较有权利,这就需要针对丈夫进攻了。
办事之前,通过察言观色把握住对方的心理,理解他的微妙变化,有助于我们把握事态的进展。
求人办事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与人竞争、办事、谈话,不仅是一个人办事的规律,更是一个人才智、能力的体现,对办事成功有很大的益处。
与耍两面派的人办事应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
办事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这样的人物,他当面奉承你,转过身去却嗤之以鼻;他为了取得你的喝彩,事先就送上一两下掌声;为了取得你的“庇护”,他成天低声下气地围着你打转;他对你心怀不满,但当面总是笑脸,背后却到处拨弄是非……这类人物,有着两张脸皮,有着双重人格。与这样的人打交道,你可能会感到艰难,对付这种人若处理失当,很可能会使交往“触礁”。
对于这样的人,在与之办事的过程中,尽量不要去伤害他的自尊心,不去损害他们如此费心地保护着的那个“面具上的自己”,尽量不去得罪他,也不可简单地拒绝其肉麻的奉承。简单拒绝只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加速你“触礁”的进程。
与这样的人办事,你要谨防被他的别有用心所利用。这就需要在与之交往过程中,谨慎地划出一条原则、界限,剔除那些非原则的、损害他人的成分,抹去那些具有强烈私欲的色彩,在正当的利益上尽量满足他,使他的自尊心、荣誉感也逐步地有所体现,并促使其良知自现。这样就可以利用他的能量来为自己办事。
与性格冷淡的人办事要有热情和耐心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往往是我行我素,对人冷若冰霜。尽管你客客气气地跟他寒暄、打招呼,他却总是爱理不理,不会作出你所期待的反应。和这类人打交道,的确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但出于工作、办事的需要,我们往往又不得不与他们来往,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要不要也采取一种相应的冷淡态度呢?
从形式上看,似乎他怎样对你,你当然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但是,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在这种人中,他们的这种冷淡并不是由于他们对你有意见而故意这样做。实际上这是他们本身的性格,尽管你主观上认为他们的做法使你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这绝非是他们本意。因此,你完全不要去计较它,更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受而判断对方的心态,以至于作出一种冷淡的反应。这样,常常会把事情弄糟。
其实,尽管性格冷淡的人一般说来兴趣和爱好比较少,也不太爱和别人沟通。但是,他们还是有自己追求和关心的事。不过别人不大了解而已。所以,在与这类人打交道时,不仅不能冷淡,反而应该多花些工夫,仔细观察,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真正关心的事来。一旦你触到他所热心的话题,对方很可能马上会一扫往常那种死板冷淡的表情,而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
另外,与这种人打交道,更多的是要有耐心,要循序渐进,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维护其利益,逐渐使他们去接受一些新的事物,从而改变和调整他们的心态。这样,遇到事时,托到他们头上也不会轻易碰钉子。
与清高傲慢的人办事应选择适当的交往方式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往往自视清高,目中无人,表现出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与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打交道,实在是一件令人难受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不得不与这种人接触,又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对这种人就必须以牙还牙。他傲慢无礼,我便故意怠慢他。这种做法在适当的时候也许是必要的,但它通常更多地只是一种从感情出发的表现。似乎对方的傲慢清高对我们是一种侮辱,于是,我们也要用这种方式去回击他。而当我们用理性很好地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和处境时,则应该寻求某种更适当的交往方式。因为,如果他傲慢,你怠慢,便很可能使交往无法进行下去,这显然对于双方都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如何使自己办事成功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
对此,最合适的方式有以下三条。
尽可能地减少与其交往的时间
在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态度或某些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他能够表现自己傲慢无礼的机会。这样,对方往往也会由于缺少这样的机会而不得不认真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语言简洁明了
尽可能用最少的话清楚地表达你的要求与问题。这样,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很干脆的人,是一个很少有讨价还价余地的人,因而约束自己的架子。
你还可以邀请这种人从事一些无法摆谱的活动
例如,请他去跳跳舞,聊聊家常,上卡拉OK唱唱歌,等等。而当对方一旦在你面前表现出其生活的原色之后,在以后的交往中,他往往不再会对你傲慢无礼。这样你就可以从容地与他办事了。
与沉默寡言的人办事应先让他说话
和不爱开口的人交涉事情,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太过沉默,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从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有这样一位新闻记者,他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是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哦!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书。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确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直接地问:“对于A和B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
与私心较重的人办事应设法升华其特点
所有的人在社会交往中,都讨厌那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的人。因为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从不肯有所牺牲。但在日常交往中,遇到这样的人,该办事时还得办事。
自私自利的人尽管心目中只有自己,特别注重个人的得失和利益,但是,他们也往往会因利益而忘我地工作。我们对他们不必有太高的期望,也没有必要希望他们能够像朋友那样以义为重,以情为重。与这类人的交往关系可以仅仅是一种交换关系,干多少活,给多少利;干得好坏不同,利也不一样。人们之所以普遍地对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感到厌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仅仅按道德标准去衡量人,以其作为社会交往的准绳。这不能不有失片面,而当我们以一种利益标准去作为社会交往的尺度时,你也就不会在任何时候都对他们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了。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私自利的人也常常有他们的特点——精打细算。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他们这种特点加以升华,运用到某些比较合适的地方,也可以发挥其优势。例如,让这种自私自利的人干一些财务工作,在有严格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成为集体的“守财奴”。这样,岂不是一件好事吗?
与“好出风头”的人办事不能一味迁就
在社会交往中,“好出风头”的人也不少。这种人狂妄自大,自我炫耀,自我表现欲非常强烈,总是力求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正确。当遇到竞争对手时,总是想方设法地挤对人,不择手段地打击人,力求在各方面占上风。人们对这种人,虽然内心深处瞧不起,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伤交往中的和气,往往处处事事迁就他,让着他。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中国人总是追求一种和谐,谓之“和为贵”。这无疑是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和目标。为了顾全大局,求大同,存小异,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必要的退让,应该说是一种比较高尚且聪明的交往方式。“和”无疑是必要的,但如何去获得“和”,则有不同的方式。“让”是一条途径,“争”也不失为另一条必要的方式。殊不知,有些争胜逞强的人并不能理解别人的谦让,而以为真是自己了不起,由此而变本加厉地瞧不起别人,不尊重别人。对这样的人,则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使他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迁就只适合那些比较有理智的人,而对于不明智的人,不妨给他点儿厉害,挫挫其傲气。
还应该看到,争胜逞强的人当中,有属于性格使然者,也有属于社会化不够的不谙世故者。后者常常是年轻人,对于他们,更多的应该是正面地引导和点拨,开拓其眼界,增长其见识。这类人一旦成熟,一旦对社会有了初步认识,便会改变过去那种争胜逞强的态度。
与性情暴躁的人办事宜多采用正面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