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事例中,触之所以能够使赵太后改变初衷,同意将长安君送往齐国做人质,就在于他巧妙地运用了父母疼爱儿女的人之常情为契机,批评赵太后不为长安君的长远着想,会因疼爱一时误了一世。由于触深刻地体会到赵太后爱子心切,于是从聊家常开始,请示太后将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宫中当卫士,到评论太后爱燕后与长安君的差别,再到最后建议爱长安君应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始终未探讨送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与退秦军的利害关系,恰到好处地既顺了太后的心意,又使太后接受了批评意见,不愧为忠言不逆耳的典范。
《说苑·正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知道这个计划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于是对左右的人说:“谁要是对我攻打楚国发表反对意见,我就让他去死。”因此,很多大臣都不敢来指出这个计划的错误。的确,攻打楚国会给吴国带来很大危害,吴王的宫廷近侍少孺子为了劝谏吴王,想了一个办法。
一天,吴王早朝时发现少孺子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是怎么回事。少孺子说:“我带了弹弓,在后花园闲逛,想打点飞鸟。突然我发现了一件让我不能忘怀的事情:一只蝉在树上鸣叫,喝着露水。蝉不知道有一只螳螂正在它的下方悄悄地向上爬,正想把它作为自己的早餐呢!那螳螂伏曲着身子,张着足爪,沿着浓密的枝条,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蝉。可螳螂哪里知道,这时有一只黄雀正藏在不远的一根树枝上,要展翅飞来啄那只螳螂!黄雀伸着脖子以为很快就可以将螳螂吃到嘴里,哪里会想到这时我正用弹弓瞄准它,它也快完蛋了!这三个小东西,都是只顾前,不顾后,它们的处境真是太危险了!而我呢,则因为看到这么精彩的场面,时间久了,让露水把衣服都沾湿了!”吴王听了少孺子的话,心中猛然警醒,同时也明白了少孺子的一番良苦用心,于是放弃了攻楚的计划。
少孺子本来就是要批评吴王错误的计划,但鉴于吴王的威严和其下的命令,不能直接进行批评,于是连用三种动物,比喻其做事只图眼前利益,不知祸害就在后面,从而使吴王醒悟,接受了他的批评。正是因为少孺子懂得批评的艺术,将批评意见寓于故事中,才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又进了忠言。可见,恰到好处地运用批评之言,是能否达到批评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宁肯少说或者不说,但绝不能胡说乱说
日常交际是否有分寸,还表现在说话上。有“分寸”的人不会口不择言,胡乱说话。但说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长久地实践,才能练出良好的说话功夫。
“你会说话吗?”如果这样问你,你一定会觉得可笑。因为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人说话总是没有分寸,口不择言,像机关枪扫人,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
我们先来看几个笑话:
笑话一:
一剃头师傅家被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顾怒而逐之,另外换了一个剃头师傅。
笑话二:
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笑话三: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着急,便自言自语道:“唉,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岂不就是不该来的来了?”于是起身告辞走了。主人着急,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说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所以,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一定要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能克服那些纰漏和不足。说话难,最难的还要数说真话、说实话。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原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一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也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也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唯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当然,技巧是可以学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却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不会觉得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大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办?崔永元出了个主意:那就实话实说,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也许,这是解决说话难的最终办法,曲意逢迎只能避开一时的麻烦,得到的是良心上的永久不安。但是切忌口不择言,讲究一下分寸。实在不能说,宁可保持沉默。
倾听远比诉说重要得多
一般来说,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比较善听、少说一些的人,因为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总会有些意外的收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取得成功,但成功的因素很多,而做一个好的听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工程师墨顿叙述了他的一段经历,可以说明多听别人说话的益处。
墨顿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一家百货公司买了一套西装,结果这套西装令他很不满意,上衣褪色,并且弄脏了他的衬衫领子。他把西装送回店里,找到了当初卖给他衣服的那位店员,他试着把情形说出来,但被店员打断了。那位店员说:“这种西装我们卖了几千件,你是第一个抱怨的人。”这就是那位店员说的话,并且他的语调更让人难以接受,他仿佛在说:你在骗人,哼,我必须给你一点颜色瞧瞧。
在这场激烈的争吵中,第二位店员插嘴进来,说:“所有深色的西装,因为颜色的关系,开始的时候都会褪点颜色,这是没有办法的,这种价钱的西装都是如此。”
“这个时候我已经怒火中烧了。”墨顿先生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说。他认为,第一个店员对他的诚实感到怀疑,第二个则暗示他买的是低级货。墨顿说:“当时我火大了,我正想叫他们滚到地狱去的时候,突然间,服装部的经理走过来了。这位经理很有一手,他把我的态度整个改变了过来。”
这位经理是这样做的:第一,他从头到尾地听我把事情叙述一遍,没有说一句话;第二,当我说完的时候,那两个店员又提出他们的说法,他却以我的观点跟他们争辩起来,他不只指出我的衬衫领子显然是被那套西装弄脏了,而且还坚持说该店所卖出的东西,必须令顾客感到100%的满意;第三,他承认自己不知道毛病出在什么地方,他对我很干脆地说:你要我怎么处理这套西装呢?我完全按照你的意思做。
墨顿说:“就在几分钟前,我还准备叫他们收回这套该死的西装,但这时我却回答:‘我只要你的忠告,我要知道这种情形是否是暂时的,以及是否有什么补救的办法。’
“经理提议我再穿一个星期看看。如果那时候我还不满意,再带来,再换一套比较满意的。同时说,很抱歉,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
“我满意地走出那家商店。那套西装穿了一个星期后,没有什么问题发生,于是我对那家百货店的信心,又全部恢复过来了。事情就这样圆满地解决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位贫穷的荷兰移民小孩,在放学之后为一个开面包店的寡妇擦洗门窗,一周50美分。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他经常提着一个篮子到街上去,拾取来往的运煤车掉在地上的煤屑。这个小孩就是爱德华·巴克,他一生中虽然只受过不到6年的教育,但他却能使自己成为美国新闻业中最成功的杂志编辑之一。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巴克13岁休学,在西联公司当学徒,周薪6元25分,但他从没有一刻放弃受教育的念头。由于上不起学,他开始自学。他省吃俭用,直到他节省了足够的钱,买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记大全》。接着他做了一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他在读了那些名人的传记后,就写信给他们,请他们进一步给他提供孩提时代的资料。他愿意做一名好的听众来汲取知识,他鼓励名人谈论他们自己。那时候,他写信给当时正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詹姆斯·格尔弗将军,问他以前是否当过运河上的拖船员。格尔弗回信了。他又写信给格兰特将军,请教他某一个战役,于是格兰特画了一张地图给他,邀请这位14岁的小男孩吃晚饭,并且跟他谈了一个晚上。他还写信给爱默生,鼓励爱默生谈谈他自己。
不久之后这位西联公司的学徒,就跟许多美国最着名的人物通信了:爱默生、菲利普·布洛克、奥利佛·霍姆斯、林肯夫人、路易莎·亚尔克特、谢尔曼将军、杰弗逊·戴维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