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做事的人
8445600000029

第29章 没有做不到的事,只有不会装糊涂的人 (2)

吴三连之所以能说出这一番道理,还有一段典故。吴三连年轻时赴日本商科大学读书。毕业后在报馆当记者,因感到租房子的不便,便决心要买一栋房屋。第一次刚存了3000日元,不料太太生病,这笔钱只好移去用作医药费,钱花光了,太太的病也好了;第二次又存了3000日元,可天有不测风云,因小孩子突然生病,只好用这笔钱来给小孩子治病消灾;第三次再存了3000日元,可又万万没有想到一位友人急需要借3000日元交保,否则要坐牢,只好又把这笔钱借给朋友急用。从此,他就不再刻意去追逐财富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那么,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你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阻碍部属参与表现的机会,想提建议的人也从此不愿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属想提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要假装糊涂地很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多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吴三连所说的“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可以说是揭示了“难得糊涂”哲学的真谛。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假糊涂、真聪明的不乏其人。

东汉明帝刘庄的侄子刘睦就是故做糊涂人。他从小好学上进,读了许多书,喜欢结交有学问、有道德的儒士,与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公子哥儿志趣不同。有一年年底,他派一名官员去洛阳朝贺,临行前,北海敬王刘睦问前去朝贺的官员说:“皇帝如果问起我的情况,你怎样回答?”这位官员回答说:“您忠孝慈仁,礼贤下士,深得百姓爱戴。臣虽然不才,怎敢不把这些如实禀告?”

刘睦听后,连连摇头说:“你如果这样禀告,就把我给害了!”这位官员不解地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刘睦说:“你所说的是我以前的情况。我现在的心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你见了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行动懒散,每天除了在王宫与嫔妃饮酒作乐,就是外出狩猎游玩,对正业毫不在意。”

刘睦为什么要说这一番假装糊涂的话呢?因为在当时宗室中凡是有些志向或者广交朋友的,都容易受到朝廷的猜忌,弄不好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在这种情况下,真正聪明的刘睦不得不故做糊涂人,教人说出那番话,实际上是一条假痴不癫、明哲保身之计。

人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也是一个善于装糊涂、真聪明的人。刘伶之所以要做假糊涂人,是因为他要有所遮饰。自东汉党锢之祸以来,党同伐异,动辄杀人,已是家常便饭,刘伶不傻,当然看得明明白白。正当司马氏倡导儒学时,刘伶却倾慕玄风,大讲无为之化,又同阮籍、嵇康一见如故,“携手入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思想上既不能保持一致,组织上又有敌对,当然就十分可疑,不堪重用了。刘伶心里明白,便不能不事事小心,处处提防。《晋书·刘伶传》说他“澹默少言,不妄交游”,正是那谨慎小心的表现。他不惜意于文翰,多半也是怕被人抓住了把柄。如果再表现出一副终日纵酒、胸无大志的模样,便更不致引起对手的忌恨。

刘伶为了避免遭杀身之祸,假做糊涂人大都富于戏剧性:他在家中喝酒,全身脱得精光。有人看到,觉得不成体统。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房舍,以房舍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

刘伶驾鹿车出门——那时牛车、羊车、鹿车都有,并非独有马车——带着一壶酒,又叫仆人拿把铲子在后面跟着,并对他说:“我要是醉死了,你就掘个坑把我埋了拉倒。”宋代辛稼轩词“醉后何妨死便埋”便是用的此典。刘伶喝醉了酒,他也会同人争吵。及至那人急了,捋袖揎拳真要揍他,他却和颜悦色、指着自己的胸脯向人道:“这几根鸡骨头,哪挡得了您老的拳头。”逗得那人一笑而罢。刘伶的妻子堪称贤德,可是她也未能真正弄懂刘伶喝酒醉糊涂的本意。

刘伶的妻子也像一般人家的妻子一样,把照顾丈夫的身体看得比照顾丈夫的心理重要得多。因此,她把酒都藏了起来,不给刘伶喝。刘伶犯了酒瘾,只好去恳求太太给他喝一点。于是急得刘伶的妻子大大发作了一番,把酒壶酒杯统统砸了,十分伤心地哭着道:“按说,你早该把酒戒了!”刘伶和颜悦色地安慰太太道:“你说得对啊,我是早该把酒戒了。不过,你也知道,我缺少自制的能力,只有在鬼神前立下誓言,才能真正戒得。你且去准备酒肉吧。”一席话把刘太太哄得心花怒放,飞也似的办下酒肉,供在神像面前,请刘伶立誓。刘伶支开太太,跪下祷祝,祷词是:“天生一个刘伶,老酒当做性命。一饮便是一斛,再喝五斗酒醒。妇道人家的话,千万不可去听。”祷祝过后,便喝酒叉肉,吃喝起来。待到刘太太进屋,刘伶早已醉倒在地了。许多人因着刘伶这些逸事,说他忘情肆志,悠悠荡荡,无所用心,好像真是一个对人间万事全不系怀、遗世独立的逸士高人。其实,刘伶完全是为了得个善终,才假做糊涂人而天天喝得酩酊大醉的。

明代洪应明所着《菜根谭》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太糊涂的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同样,要想在商界中成大事,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更需要小事糊涂、大事明白的精神。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距今很久很久之前,有两个弟兄,各置办了一些货物,计划好后想出远门去做生意。他们不辞辛苦远道来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不穿衣服,世人称做“裸人国”。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的弟弟盘算着如何才能把生意做成,赚大钱,而对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却感到与自己国度不一样,应该怎么办呢?于是,同哥哥商量说:“这儿与我国的风俗完全不同,要想在这儿做好买卖,实在不易啊!不过俗话说:入乡随俗。只要我们小心谨慎,讲话谦虚,照着他们的风俗习惯办事,想必问题不大。”哥哥听了之后,自作聪明地说:“无论到什么地方,礼仪不可不讲,德行不可不求。难道我们也光着身子与他们往来吗?这可太伤风败俗了。”弟弟接着据理力争说:“古代不少贤人,虽然形体上有了变化,但行为却十分正直。所谓‘陨身不陨行’。这也是戒律所允许的。”哥哥就是不听弟弟的劝说,固执己见。

裸人国的风俗,每月正月初十五的晚上,大家用麻油擦头,用白土在身上画上各种图案,戴上各种装饰品,敲击着石头,男男女女手拉着手,唱歌跳舞。弟弟也学着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欢歌曼舞。裸人国的人,不论是国王还是普通百姓都十分喜欢弟弟,相互关系非常融洽。国王把他带去的货物全部买下来了,并付给他10倍的价钱。

而哥哥来到裸人国之后,看到弟弟按当地风俗习惯行事,生气地说:“不做人,要照着畜生的样子行事,这难道是君子应该做的吗?我绝不能像你那样做。”不仅如此,而且满口仁义道德,指责裸人国的人这也不对,那也不是。引起国王及人民的愤怒,大家抓住了他,狠揍了一顿,全部财物都被抢走了。全亏了弟弟说情才把他救了。这说明了欲在商海中成大事者还是小事糊涂、大事聪明为妙。

贪小利者愚不可及

太贪婪于眼前利益,往往会失去得更多。做人千万不能精明于眼前,要把眼光放远。

一个做事无“分寸”的人最容易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他们心里常想眼下有多少利益,而这使他们损失的是长远的好处。往往有很多事表面上看来是能获利的,但是整体看来却是损失,真正精明的人不会被此迷惑。

常言说得好:因小失大。假使你以单纯的想法自以为获利,等到后来,往往会发现其实是受到损失了。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有的人很喜欢坚持自己的意见而违拗同事或后辈,行动经常很任性,利欲熏心,毫不考虑将来。这样的人可能也很有才能、有知识,但是因为只追逐眼前的利益,为眼前的情报所左右,最后会落得别人对他整个印象都打了折扣。尤其是只知道追逐眼前对自己有利的情报、全神贯注于其上的人,在上司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短视近利的人。这种人给上司的印象,就是不够格提拔为主管的人。

只看到眼前的小利,是做事过于精明的人的常见表现。这种人,往往很不容易保持人际关系的平衡。

这种人认为事情对自己有利,就会去巴结有势力的上司,想借此占些便宜。而一旦认为对他没有利益,就会弃之而去,而且反过来在背后恶言批评。新进人员看了这种人,只会觉得“听这种人的话,只不过是被他利用罢了,到没有利用价值时,就会被他一脚踢开的”。所以,使后进人员有这种印象的人,实在没有资格做主管。

做事精明,有大小之分,其区别就在于一个目光短浅,视野窄小,常常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而另一个则是眼界高远,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