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里,优秀的推销员都是那些口若悬河、反应灵敏、精明干练的强者,其实并不尽然。有时,那些看起来“傻笨愚呆”、“口舌笨拙”、“一问三不知”的推销员,却屡屡在谈判桌上获胜。原来,他们采用了“装愚示傻”谋略,即故意摆出一种“什么都不明白”的愚者姿态,让强硬的对手“英雄无用武之地”。谈判界津津乐道的一件日美商界谈判实例,就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方法。
一次,日本航空公司选派了三名代表同美国一家公司谈判。在谈判前,日方了解到美国这家公司的谈判代表不仅思维敏捷,语言善辩,而且还准备了充足的资料。显而易见,要硬对硬、强对强,取胜的把握不大,于是,他们决定使用的技巧——以“装愚示傻”的方法来向美国人谈判。
早八点,美日双方正式开始谈判。果然不出日本人所料,美方开局就控制了局面。他们利用屏幕向日本详细地介绍了本公司的产品,并信心十足地表示,他们开价合情合理,品质优良超群。这一演示,介绍过程整整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在此期间,三位日本代表一直静静地坐在谈判桌旁,一言不发。美方主谈以为日本人为他们的介绍所吸引,很是高兴,便打开房灯,充满自信地问日方代表说:“你们认为我们所谈的如何?”
谁知,一位日方代表礼貌地笑了笑,回答说:“我们不明白。”
这话不亚于晴空霹雳,美方主谈脸上顿时失去了笑容:“你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不明白什么?”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面带微笑回答:“所有的一切我们都不明白。”
美方主谈觉得肝部隐隐作痛,但他还是强作镇定地问:“你们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明白?”
第三位日方代表慢条斯理地答道:“你从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开始的。”
美国人都傻眼了。主谈无奈而焦虑地问:“那你们希望我们怎么办?”
三位日方代表异口同声地回答:“希望你们再介绍一遍。”
美国人彻底泄气了,因为他们实在没有最初的热诚和信心,去重复一次两个半小时的推销性介绍。再说,即使他们硬着头皮这样做,谁又能保证日方不故伎重演呢?
结果,精明强干、准确充分的美国人败在了“什么都不懂”的日本人手下:要价被压倒了最低码。这真是“大智若愚”。
装愚示傻法是对“聋”字诀的灵活运用,是对付强硬谈判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交涉时,你即使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资料、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大智若愚”是高级的“厚黑”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厚黑学中“聋”字诀的原理装傻,不仅可以为你争得利益,还可以免祸。因此,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常常是惯用这种手段的高手,他们往往给后人留下大智若愚的印象。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孩子,人们都把他看成傻瓜,常喜欢捉弄他。他们经常把一枚五分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的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个五分的,于是大家都嘲笑他。有一天一位好心人可怜地问他:“难道你不知道一角要比五分值钱吗?”
“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捡了那一个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
你能说美国总统傻吗?当然不能,威廉的行为是一种真正的“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一种近乎李宗吾所谓的“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高超“厚黑”境界。
世上聪明者数不胜数,而自作聪明者更是不计其数,那么,到底什么人算是真聪明呢?
有一种说法,就是“真正聪明者,往往聪明得让人不以为其聪明”。这话不无道理。古往今来,聪明反被聪明误者可谓多矣!倒是有些看似“笨”的人,却成为事实上最聪明的人。洪武年间,朱元璋手下的郭德成就是这样一位聪明得让人不以为聪明的人。
当时的郭德成,任骁骑指挥,一天,他应召到宫中,临出来时,明太祖拿出两锭黄金塞到他的袖中,并对他说:“回去以后不要告诉别人。”面对皇上的恩宠,郭德成恭敬地连连谢恩,并将黄金装在靴筒里。
但是,当郭德成走到宫门时,却又是另一副神态,只见他东倒西歪,俨然是一副醉态,快出门时,他又一屁股坐在门槛上,脱下了靴子,——靴子里的黄金自然也就露了出来。
守门人一见郭德成的靴子里藏有黄金,立即向朱元璋报告。朱元璋见守门人如此大惊小怪,不以为然地摆摆手:“那是我赏赐给他的。”
有人因此责备郭德成道:“皇上对你偏爱,赏你黄金,并让你不要跟别人讲,可你倒好,反而故意拓出来闹得满城风雨。”对此,郭德成自有高见:“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们想想,宫廷之内如此严密,藏着金子出去,岂有别人不知之道理?别人既知,岂不说是我从宫中偷的?到那时,我怕浑身长满了嘴也说不清了。再说我妹妹在宫中服侍皇上,我出入无阻,怎么知道皇上是否以此来试一试我呢?”
现在看来,郭德成临出宫门时故意露出黄金,确实是聪明之举。恰如郭德成所言,到时的确有口难辩,而且从朱元璋的为人看,这类试探的事也不是不可能发生。郭德成的这种做法,与一般意义上的大智若愚又有所不同,他不只是装傻,而且预料到可能出现的麻烦,防患于未然。
对朋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聋”的厚黑技巧在交友方面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朋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是在于发现。比如某人事业上很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相处和睦。相反,你睁开两眼看对方,要求对方什么都好,那么,最终是你失去友谊和失去朋友。闭一只眼看朋友,还是一种宽容的处世之道。比如你的朋友过去曾失足过,或者至今有某些缺点,你与他相处,不妨回避对方的伤疤,忘记他的过去,尊重他的今天。寄希望于他的明天,那么,你交朋友的视野就更为宽广,绝不会因斤斤计较着某个朋友的过去而与对方不能相处,又比如,某人从前曾冒犯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如他已认识了,你也不妨闭上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随岁月而流逝,这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同时让对方认识你有不凡的胸襟与风度。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充满了失望。也只能求大同存小异,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为你过分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每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从挫折中经受失败的考验,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认识弱点走向克服弱点,那么,我们完全不必要把对方的过去洞察得完全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或其他经历上所没有的东西,你也不必大加追究。
睁一只眼,就要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就是少看到对方的弱点。只有这样,才是精明者应持的态度,你才能享受到交友的乐趣。
使自己“聋”些生活就不会太累
精通厚黑学的人懂得:生活中许多“累”的感觉都是由于“厚”的功夫欠缺而造成的“心理包袱”。只要灵活采取“聋”的策略,勇于放下内心的包袱,你就不会觉得累了。
身躯的重负导致疲劳,称作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现代人际交往的繁复,肩上的重负逐渐减弱,心理的重负逐渐增强,且烦恼对心理的压迫比之重负对躯体的压迫越来越更显深刻。心理烦恼加上生理疲劳,构成了现代人普遍的心态——“活得累不累”成为时下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日月给我们每一个人同样的日子,你为什么感到特别累呢?也许主要是因为处世无方或者不懂得用“聋”法化解。
第一,你可能在追求完美。
如果你做了还感到不好,改了还感到不快,考了99分还嫌不是100分,那么,你是在追求完美——这里定会“累”。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能“厚”些,“聋”些,就很容易得到改善。
请瞧瞧你手中的“红富士”,它们并不处处圆润,再近一点看看牡丹,它也不一定是花中之王。花无完美、果无完美,何况人生!
我们每个人的向往都是有限,你选择了这些,就等于抛弃了另一些。你既要年轻漂亮又想成熟老练,既要热情单纯又要稳重、深沉;你既要狂热辉煌又想恬静舒适,既想权力处在顶峰又不想承担一点风险,这种心理,怎能不累?难道能忘了这个古老的传说:处于混沌状态的天王,当他脸庞模糊的时候,他活得蛮好,而他的脸部被凿出清晰的七窍时,他却失去了生命。有缺憾正是生命的一大特点。
你想富有知识吗?
叔本华说:“知识越多越悲苦。”
你希望是天才吗?
亚里士多德说:“所有的天才都是忧郁的。”
你想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吗?
戴高乐说:“坐在执掌大权位置上的领导人,同那种平静安宁心满意足的快乐是无缘分的。”
完美何在?
你不妨放下“面子”,若是你能耍点聪明笑笑他人,又愿意漏点愚蠢让他人笑笑,世界会变得很明媚,你也一定会很轻松。
第二,你可能在抱怨单位人事复杂。
抱怨与被抱怨,正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那样,也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如果你抱怨单位复杂,单位也一定在抱怨你复杂。如此循环,你就掉进冰窟窿里了。如果学得更“厚”些,就能摆脱这些烦恼。
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是最活跃的。你不可妄想以自己的想法去雕刻别人,让别人来附和你的心愿,更不可指望对方摒弃以往的习惯与你合流为一。谁都不愿意被别人随心雕刻成一个失去个性的人,倒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被欣赏。倘若你用爱的目光去抚视对方,你会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精巧的艺术品;他的直面批评,原来是心直口快,不会使绊子;他的牢骚,原来是在反映压抑多时的要求;他的投机取巧恰巧反映了他的机灵和你所订规章的漏洞;他的多管闲事正好体现了他的热心肠……过些时候,也像那种抱怨与被抱怨的互生,你的哲学也会变成你被欣赏,当然,也就不会“累”了。
第三,你可能对周围的人分析过多。
用分析的方法去琢磨自然现象,少了粗浅也易于显示本质;用分析的方法去琢磨周围的人,那就十之八九要出偏差了。
许多琐事,你想了三天往往不如一秒钟的直觉判断。分析虽然使你剔除了一些假的东西,但也让你怀疑一些真的东西。分析的依据常是往事,而往事与现今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用这种思维对待周围人的言行虽然让你清醒和深入,但也很难避免随同感情和心态而升降。没有一种分析不带有好恶和主观,它可能使你陷入更深的偏见。常听人告诫“言多必失”,其实,更多的是“想多必失”。我们不会忘了“史无前例”时候,把画面上东飘的红旗分析为作者在反对“东风压倒西风”,对儿童呼错的一句口号分析到他的里三代外三代根源等可笑事实。
仔细,是评判人的一大缺憾。西施耳小,昭君脚大,再漂亮的人也经不得细瞧。只有文学评论才将人物分析来分析去。为人不是为文,作文可由,为人总是直比曲好。林黛玉讲话总带上另一层含意,听了别人的话总不忘想尽它的另一层意思,太小心眼也太费精神了。这样的人寿命都保不长,还谈何事业?所以,厚黑者懂得:不可对周围的人分析评判得太多。
第四,你可能太注意别人的脸色了。
小孩是注意大人的脸色行事的,因为孩子幼稚,奴才是根据主子的脸色行事的,因为奴才的命运操纵在主人手里。谁愿意永不成熟,谁愿意将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我们并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高兴,他的脸色不好,也许只是他的一种病态,也许他并没有冲你而来,也许虽然做给你看,但全是误会。你为什么将命运的一半交给他呢?我们如果一只眼睛注意着工作,另一只眼睛在注意别人的脸色,是活不出好模样来的。懂得“厚黑学”的人不会注重别人的颜色,而是专心干自己的事业。
人可以留有三分“糊涂”,使自己“聋”些。这样,能让你容忍他人的一些差错,也让你原谅自己的一些差错,在生活中就少了许多无谓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