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孩子要疼在心里,不要疼在嘴上。”许多父母都不愿当面表扬孩子,恐怕这样会宠坏孩子。如果我们不是由衷地称赞孩子,只是胡乱称赞一番,那就确有宠坏的可能。不负责地夸奖孩子,会造成他的自满和骄傲的心理,以后就不再求上进了。
称赞的作用犹如生命中的养料。它会使孩子得到很大鼓励,使他们雄心勃勃,信心十足地更进一步。父母的表扬比其他人给孩子的表扬作用更大,因为,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那里产生巨大的影响。称赞比责骂来得有效,父母们不妨慷慨地称赞自己的孩子。
称赞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孩子已经达到期望中的水平了。比如:孩子图画得了“良”,做父亲的如果称赞他取得了好成绩,那么孩子就会以为“良”就是父亲所期望自己能达到的水平,以后就会把“良”作为努力的标准。如果父亲这样回答:“这幅画真不容易画,你一定很努力才达到这样的成绩。”孩子因为父亲了解自己的原有水平和这次的努力,就会兴奋地说:“是很难,还有很多同学成绩也不好,我是做了很大努力,下次我会争取更好的成绩。”做父亲的没有对“良”表示称赞,而是对孩子的努力提出表扬。如果我们都很诚恳地称赞孩子使父母确实感到满意的地方,孩子会感到父母在分享他成功的乐趣。为了让父母更高兴,孩子就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争取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表现得更好。
第二,赞扬孩子的恰当方式
大多数父母都坚信,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树立起正面的积极意识。当然,要想使赞扬发挥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注意赞扬的方式和方法:
①赞扬努力。“你真的竭尽了全力!”“你花了不少时间与心血,真好!”这样的赞扬不仅表示父母欣赏孩子的努力尝试,而且还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并在努力过程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仅着眼于成果。如果认为只有成果才是重要的话,那么孩子就只会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花心思去尝试,而且孩子也会担心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忧心忡忡。
②赞扬天性。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这些优点与学习、工作成果可能完全没有关系。例如孩子会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别人,很有幽默感,脾气很好,善于交朋友等。对于这些优点可以大加赞扬,这就表示父母欣赏的是孩子本人,这样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就大有裨益,而且这种赞扬不会给孩子带来丝毫压力。
③无条件的赞扬。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爱本来就是毫无条件的,但是,有些父母不善于在这方面表达自己。另一些则错误地用迁就、纵容的方式来表达。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爱他、尊重他,无论他的学习成绩如何,你始终是爱他的。对他的缺点应该批评,要求他改正。但应该表示你不会因为他的缺点而不爱他。这一点,在孩子感到不愉快时,尤其重要。
④小事也赞扬。小男孩往往喜欢不停地活动。这种活动的主要动机虽然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若在活动稍有成就时,能立即得到成人的赞赏和鼓励,那么就会强化这种获得成就的情绪体验,激发孩子继续尝试的兴趣,以求得更大的“成就”。
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好学好问、尝试着施展自己的才能、使自己成长起来的欲望。孩子们的这种成长欲望,正是他们将来成长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父母的鼓励让孩子常常体验到“成功了”的欢乐。这种成功感,乃是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只要孩子怀有成功感,就会接连不断地燃起学习的欲望。因此,做父母的决不能瞧不起孩子的幼稚的成就,认为这微不足道,而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法满足他们的“成就”欲,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积极性。
第三,采用得体的批评方法
看着初通人世的孩子越来越淘气越来越神气,做父母的,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但是,当孩子的淘气在不知不觉间越过了某种界限、甚至犯了“错误”的时候,身为父母,你就难免要责备或批评孩子。
责备和批评孩子是父母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在孩子天真无邪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天然,本无所谓对错;但是我们的成人世界却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这些规则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去遵守。因此,为了让孩子长大后能够适应这个世界,做父母的一个基本责任,就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地把这些规则施加于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越了轨”,又在什么时候“犯了错误”。这样,就可以使孩子从自己所犯的小过失中,学会如何对一件事物作正确的评价、采取正确的态度。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好呢?
①直接式批评。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批评方式,特点是直来直去,开门见山。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三种情况:一是孩子平时思想基础好,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表扬;二是善于学习,对家长和对自己都能够一分为二;三是不肯轻易承认自己的过失,有了错,或转嫁给他人,或搪塞掩饰。对于前两种孩子,要注意抓住时机,直截了当,就事论事;对于第三种孩子,在批评时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这样做,可以冲破被批评孩子的心理防线,但要防止矛盾激化。
②渐进式批评。如果被批评的孩子虚荣心较强,那么,作为家长就不要把批评信息一次输出,不要把错误缺点“全盘托出”,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好的做法是把其错误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出来,耐心地加以引导,逐步地去解决。这样做,可以使被批评的孩子有思想准备,从不适应、不够适应到比较适应,从而避免当面“冲突”,还可以减轻孩子的思想负担。
③发问式批评。就是把所要批评的事,用提问的方法表示出来。这种方式用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年龄较大的孩子。当你把批评的信息用发问的方式传给他们之后,他们就很快地做出反应,并能在思考中认识和改正自己的过失。
④商讨式批评。这是一种带有商讨性质的批评方式。通常是在商量和讨论中把批评信息传递给被批评的孩子。这种方式适用于脾气较为暴躁、否定性心理较为明显的孩子。批评时不要以快对快、唇枪舌剑;而应以商量和讨论的方式,平心静气地指出孩子的缺点,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处在和你平等的位置上,从心眼里愿意并能接受你的批评。
⑤参考式批评。即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法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的孩子感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从而促使其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理性薄弱、自我意识差、认识浅薄、盲目性较大的孩子。
第四,不要动辄体罚孩子
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棒打着自己的学生。
然而,体罚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会让孩子形成冷漠、仇视和对抗的怪异性格,很容易走上歧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儿童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父母、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
英国甚至已立法禁止父母体罚孩子。根据法规规定,禁止家庭对孩子进行各种体罚。父母不得用皮带、棍棒或鞋底板等东西痛打自己幼小的孩子。当孩子实在不听话时,允许父母用手打孩子,但禁止打孩子的头部和眼部,也不许揪孩子的耳朵。这些规定对于中国家长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刚柔并济,爱得有度严得合情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西点军校塑造了学员刚柔并济的性格,连比较直率、鲁莽的巴顿将军也深受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和影响。
“二战”中,西点军校毕业的巴顿很快成为了一名比较活跃的军官。他非常爱兵,特别是对那些在战场上负伤的士兵,从来非常敬重并作为恢复作战力的源泉。他有一个习惯,每逢感到有必要振作自己的精神时,总是要到附近的医院看看。他说,一看到伤员就可以获得安慰和鼓舞,因为他们身上的战伤就是英勇奋战的标志。同时,他认为,伤员也需要高级军官对他们的探视,伤员可以通过探视减轻伤痛。
1943年8月2日,巴顿第3集团军在西里里岛占领了巴勒莫,准备向墨西拿进攻。希特勒为了阻止美军的进攻,亲自命令第15装甲师在特洛伊拼死抵抗,美军伤亡很大,有的部队军士充当了排长。又到了必须振作精神的时刻了。于是,巴顿跑到集团军战地医院去看望伤员。他让军医丹尼尔·富兰克林上校带着40枚紫心勋章陪同他视察。
巴顿先看到一位胸部受伤的士兵,问:“你什么地方受了伤?”
“在胸部。”士兵回答。
“好极了!”巴顿提高嗓门,以让全室的人都听得见,“如果你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感到你的伤是多么的值得。”接着,他告诉大家,“我见到的最后一个德国兵既没有胸膛也没有脑袋。到目前为止,你们已经俘虏或打死了8万德国狗崽子。这是官方的数字。但是,我到各地视察了一下,依我看,实际数字要比这大得多。在这次作战结束后,这个数字将会提高到两倍。快养好伤吧,小伙子,你还要参加那最后一仗呢。”
这位士兵听后,抖动着嘴唇,艰难地举起手,向将军致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巴顿又来到另外一个病房。一名士兵头戴氧气面罩,呼吸十分困难。富兰克林提醒巴顿,这个士兵已失去了知觉,处于昏迷中。巴顿听后,做出了一个谁也意料不到的动作——只见他脱下钢盔,“扑通”一声跪在了那个士兵的床前,把一枚紫心勋章别在士兵的枕头上,又对着那个奄奄一息的士兵的耳朵嘀咕了几句,然后站起来立正,庄重地向士兵敬了军礼。没人知道巴顿对那个士兵说了什么,但是在场的所有伤员和医护人员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巴顿告诉富兰克林:“记住,凡是受伤3次的士兵,都要立即送回国内,因为他已经为国家尽力了。”
这就是巴顿的“仁”,这就是巴顿的爱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