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解读中国第一病——让我们携手应对乙肝的挑战
8449400000003

第3章 肝脏的凝血功能

当你不小心把皮肤割破时,血液马上从切口渗出,一般说,如果切口不大,就是不及时包扎,血液也会在几分钟内自行止住,不再继续流血。

这是因为血液自行凝结,凝固的血液把破损的血管口堵住。如果用显微镜来观察那些堵住伤口的凝血块,你就能发现其中有一丝一丝的东西,还有血细胞及其他碎片。这种情况很像我们在防汛时,用大沙包、竹条、泥土、石块、稻草等等去堵住堤坝一样。

凝血的过程和现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过程。它需要有十多种物质的参与,我们把它称为凝血因子。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血小板、钙质、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等的参与。

血小板与红细胞、白细胞一样,也是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它们的体积比红、白细胞小得多,在每立方毫米的血液中,有10万~30万个。血小板有很怪的脾气,凡是粗糙不平的地方,它就容易在那里停留、积聚、凝集。平时,我们的血管都是异常光滑的,因此它与血管相安无事。当血管被割破,出现裂隙时,这里就不再是平坦光滑的了。救伤如救火,血小板可以说是“灭火队”,它们大量地奔赴出事地点,在伤口附近黏着、积聚、凝集。与此同时,它本身也破裂而释放出能使血管收缩的一些物质如血清紧张素等,帮助堵塞伤口。

但是,光有血小板这支“灭火队”,要想单枪匹马堵住伤口,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赖于其他物质的参与。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纤维蛋白。在显微镜下面见到的那些细丝状的东西,交错纵横,就是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是由纤维蛋白原变化而来。正常人的血液中,总有很少量的纤维蛋白,但又很快被溶解了,因为血液中有一套防止和促使纤维蛋白分解的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它们保持协调状态,使血液维持在不凝固的流畅状态。如肝素,它普遍存在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尤其是肝脏、肺脏中含量最多,它能有效地防止血液凝固。因而正常情况下,血液是不凝固的。

当血管破裂后,大量血小板在伤口处被破坏而释放出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还会引起一连串链锁反应,使细丝状的纤维蛋白大量生成,聚集在伤口处,并把血细胞等有形成分拦截堵塞,凝结成胶冻样的物质,也就是凝血块。

从一个伤口出血开始算起,一直到出现凝血块,止住出血,这段时间叫出血时间,正常人一般需要2~8分钟。

健康人的血管平整光滑,并不发生自身凝血。有动脉硬化的患者,由于动脉壁上有一些粗糙不平的物质沉积,血液就容易在这里凝固形成血栓,产生严重的病症,如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被血栓堵塞,就会发生严重的心肌梗死。

相反,如果凝血的机构不健全,也是一种病态。有的人血小板的数量太少,或血液中缺乏某些化学成分,皮肤割破后,流血不止,有时虽然皮肤并不破损,在体内关节、皮下或肌肉处,也会出现出血的现象。

肝脏是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生成的主要场所,人体内12种凝血因子,其中4种都是在肝内合成的。肝病时可引起凝血因子缺乏造成凝血时间延长及发生出血倾向。

需要指明的是,凝血功能主要依靠以下3个环节来完成:①受伤局部的小血管立即收缩使伤口封闭;②受伤部位血管收缩、血流减慢,促进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膜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堵塞伤口而止血;③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聚合体,和血小板一同构成牢固的止血栓,从而可有效地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