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颜氏家训(中华国学经典)
8449700000018

第18章 书证篇

【解题】

这篇《书证》,是颜之推对经、史文章等所作的零星考证,一共有四十七条,汇集成为《家训》中文字最长的一篇。其中多数考证表明他在文献、训诂等学问上确有较高的水平,对今天研究这些学问的专家特别有参考价值;其他读者也可学习颜氏的严谨治学精神。

【原文】

太公《六韬》①,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②:“卫灵公③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④之陈。”俗本多作“阜”旁⑤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⑥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⑦为假借也。《苍》、《雅》⑧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旁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注释】

①《六韬(tāo)》:我国古代兵书,相传是西周初年吕望即姜太公所作,其实应是战国时人依托于他的作品。《隋书·经籍志》:“太公《六韬》五卷《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②《论语》曰:见于《论语·卫灵公》。③卫灵公:春秋后期卫国的国君,他曾向孔子请教战陈之事。④《左传》:这见于《左传·桓公五年》。鱼丽是当时战陈的名称。⑤“阜”旁:即过去左边偏旁“阝”。⑥陈、郑:春秋时期诸侯国名,陈的都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郑的都城新郑即今河南新郑。⑦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把汉字的结构分析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类型,叫“六书”。⑧《苍》、《雅》:《苍颉篇》和《尔雅》,西汉后期出现的字书和训诂书,前者《仓颉篇》久已失传。

【译文】

姜太公的《六韬》里,说到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卫灵公》里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桓公五年》里有“为鱼丽之陈”的话。一般的流传俗本大多数是将以上几个“陈”字,写作“阝”偏旁加上“车乘”的“车”即“阵”字。据考查,表示各种军队陈列队伍的“陈”,都写作“陈、郑”的“陈”字。所以叫行陈,是取义于陈列,将“陈”写作“阵”,这在六书中属于假借法。《苍颉篇》、《尔雅》和近代的字书,“陈”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是将“陈”字写作“阝”旁加上“车”字,成了“阵”字。即使今人流俗通行这种写法,也不该反过来改动《六韬》、《论语》、《左传》等古书。

【原文】

“也”是语已及助句①之辞,文籍备有之矣。河北经、传②,悉略此字。其间字有不可得无者。至如“伯也执殳”③,“于旅也语”④,“回也屡空”⑤,“风,风也,教也”⑥,及《诗传》⑦云“不戢,戢也;不傩⑧,傩也”,“不多。多也”如斯之类,傥削此文,颇成废阙⑨。《诗》言:“青青子衿”⑩,《传》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按古者斜领下连于衿,故谓领为衿,孙炎、郭璞注《尔雅》,曹大家注《列女传》,并云:“衿,交领也。”邺下《诗》本既无“也”字,群儒因谬说云:“青衿、青领,是衣两处之名,皆以青为饰。”用释“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学,闻经、传中时须“也”字,辄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注释】

①语已:即语尾,一句话说完。助句:语助词。②河北:黄河下游的河北广大地区,也就是南北朝时北方的统治中心地区,当时通行的经、传和江南通行的在文字上有些出入。经传:儒家典籍经与传的统称。③伯也执殳(shū):见《诗·卫风·伯兮》,说伯拿着殳,殳是古人撞击用的长柄兵器。伯:指兄弟排行,伯为老大。④于旅也语:见《仪礼·乡射礼》,说乡射礼毕后才可以言语。⑤回也屡空:见《论语·先进》。空是匮乏,贫穷。回:指颜回,孔子学生。⑥风,风也,教也:第一个“风”,指《诗经》的十五《国风》;第二个“风”字读去声,通“讽”,劝告的意思。⑦《诗传》:《诗》的毛氏传。⑧戢:收藏。傩:今本作“难”。⑨废阙:缺漏,此指句子不完整。⑩衿(jīn):衣的交领。又指古代读书人穿的衣服。孙炎:三国时曹魏人,曾注《尔雅》,久已失传。郭璞:西晋人,今通行的《尔雅》就是他的注本。曹大家(ɡū):东汉时史学家班固之妹班昭,有才学,曾续成班固未写完的《汉书》,并是汉和帝的皇后的老师,因为她的丈夫姓曹,人们称他曹大家。这里“家”字通“姑”,也就是曹大姑。《列女传》:西汉刘向编辑的古代妇女的事迹,多数在当时是认为好的,也有少数算是坏的,后人还有所增补,书今存,但班昭的注久已失传。交领:古代交叠于胸前的衣领。邺下《诗》本:即前面所说的河北本。“青青”:指“青青子衿”的“青青”,认为一个“青”指“青衿”,一个“青”指“青领”。俗学:世俗流行之学。此指盲从世俗流行之学的人。

【译文】

“也”字是用在语句末尾做语气词或在句中做助词,文章典籍常用这个字。北方的经书传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执殳”,“于旅也语”,“回也屡空”,“风,风也,教也,”以及《毛诗传》说:“不戢,戢也;不傩,傩也。”“不多,多也。”诸如此类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废文缺文了。《诗·郑风·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诗传》解释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服。”据考证:在古代,斜的领子下面连着衣襟,所以将领子称作“衿”。孙炎、郭璞注解《尔雅》、曹大家班昭注解《列女传》,都说:“衿,交领也。”邺下的《诗经》传本,就没有“也”字,许多儒生因而错误地认为“青衿,青领,是指衣服的两个部分的名称,都用‘青’字来形容。”这样理解“青青”两个字,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还有一些平庸的学子,听说《诗经》传注中常要补上“也”字,就随意添补,常常补充的不是地方,实在是可笑。

【原文】

《后汉书》①:“酷吏樊晔为天水②太守,凉州③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④,”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学士因循,迷而不寤⑤。夫虎豹穴居,事之较⑥者,所以班超云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宁当论其六七耶?

【注释】

①《后汉书》:此见于《后汉书·樊晔传》。②天水:汉代的郡,治所冀县在今甘肃天水西北。③凉州:东汉时的州,天水郡在其境内,治所陇县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④乳虎:正在哺乳的母虎,性情特别凶猛。冀府寺:在天水郡治所冀县的太府官署。府寺:官员办公的官署。⑤寤:通“悟”。⑥较:彰明较著,很明显。⑦班超云:这见于《后汉书·班超传》。

【译文】

《后汉书·酷吏传》记载:“酷吏樊晔为天水郡太守,凉州人给他编了首歌说:‘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江南的《后汉书》底本和副本,都将“穴”字误写成“六”字,有些学者沿袭了这个错误,而不觉察。其实,虎豹住在洞穴中,这是很明显的事情,所以班超说:“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怎么会去计量乳虎是六个还是七个呢?

【原文】

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应之曰:“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以六文①,贯以部分②,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何况书写流传耶?必如《左传》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之类,后人自不得辄改也,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其有援引经传,与今乖者,未之敢从。又相如《封禅书》曰:‘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③,此导训择④,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庖,’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觡共抵之兽,’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⑤,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服⑥其为书,隐括⑦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注释】

①六文:即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②部分:指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首创的部首编排法。③导:通选择。庖:厨房。牺:宗庙祭祀的牲畜。觡:骨角。抵:本,指角的底部。④导择:二字连文为义,即选择的意思。⑤纯儒:纯粹的儒者。这里指专于文字训诂。⑥大抵:表示总括一般情况。服:佩服。⑦隐括:也作隐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器具。引申为修改、订正之意。

【译文】

有位客人责难我说:“现在经典中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有很多错误,而《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释,你认为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话,那么许慎比孔子高明吗?”我拍掌大笑,回答说:“现在的经典都是孔子的手迹吗?”客人反问道:“现在的《说文解字》都是许慎的手迹吗?”我回答说:“许慎根据六书来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将文字按部首分类,使文字的形、音、义准确无误,即使错了的,也能准确发现错在何处。孔子校订经书,只保存经文的大义宗旨,而不推究文字。以前的学者尚且还用改变字形的办法来附会文意,至于流传抄写过程中的错误就更多了。除非像《左传》中认为武字是由‘止’‘戈’组成,‘正’字反过来就是‘乏’,‘蛊’字是由‘皿’‘虫’组成,‘亥’字是由‘二’和‘六’组成,像这样对文字的分析解释,后人已无法随意改变,又怎么敢用《说文解字》去考订这种说法的是非呢?同时,我也不认为《说文解字》是完全正确的,书中引用的典籍原文,如果与现在通行的典籍有出入,我也不敢盲从。例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觡共抵之兽。’这句话中的‘导’是选择的意思,光武帝下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泽之劳。’其中的‘导’字也是选择的意思。而《说文解字》却解释说:‘是禾名’。并且引用了《封禅书》作为例证;也许有一种谷物名叫‘’,但并不是司马相如《封禅书》中的‘导’字。如果按照许慎的理解,‘禾一茎六穗于庖’难道还成为一句话吗?即使司马相如天生愚蠢,生硬地写出这句话,那么下句就不应该是‘牺双觡共抵之兽’,而应该是‘麟双觡共抵之兽’,以此求得上下句词义、词性的对应。我曾经笑话许慎是个纯粹的书生不了解文章的体裁,像这一类的引证,就不足以遵从信服。我大致信服《说文解字》对文字的解说。书中将文字按部首排列,分析字的形体,探求,字的本义,郑玄注释经书,常常引证《说文解字》作为论据;如果不相信许慎的学说,就稀里糊涂,不知道一点一划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