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育儿知识宝典(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8450100000030

第30章 婴幼儿的计划免疫(1)

计划免疫常识

什么是“免疫”

在人体内有一个专门产生抵抗疾病能力的一系列反应。称之为免疫系统。包括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等。当人体受到细菌、瘸毒等致瘸因素的侵犯时,免疫系统就要有所反应。产生相应的对抗这些病源的免疫球蛋白和多种淋巴因手。以消灭外来的入侵者,保护人体健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免疫反应,俗称“抵抗力”。预防接种就是利用人体抵抗痪病的这种反应原理,将一些引起传染病的病毒、细菌灭活或减毒。制成“疫苗”。使这些疫苗保持原来的抗原特性。又可刺激肌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力。通过适当的途径注入人体。从而防止相应疾瘸的发生和流行。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目的。所以计划免疫就是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什么是“计划免疫”

为什么要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呢?一般来说一种疫苗只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免疫力。例如麻疹疫营接种后只能产生抵抗麻疹的免疫力。不同的疫苗注射后。宝宝体内产生免疫力的强弱和维持时间的长短都不同。为了让宝宝能获得足够的免瘗力预防不同的传染病。又减少给宝宝打针的次数。避免过多的按种反应。就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接种各种疫苗。

什么是“基础免疫”

基础免疫是指计划免疫中人体初次接受某种疫苗的全程足量预防接种,这是一种基础的有效免疫。根据各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浓度和维持时间不同,各种疫苗基础免疫的次数和接种剂量也不同。例如,卡介苗的基础免疫只需接种一次;百自破疫苗必须连续接种3次,每次间隔1个月;而乙肝疫苗也需连续接种3次。但间隔时间是0个月和1个月和6个月。只有按照不同疫苗的不同耍求接种,才能使肌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保证基础免疫的最佳效果。

什么是“加强免疫”

在基础免疫之后,肌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以在一定时间内维持有效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免疫力会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有必要进行同类疫苗的复种。以保证足够的免疫力,这就是加强免疫。

由于不同疫苗免疫力维持时间不同,所以加强免疫与基础免疫之间相隔时间长短要根据疫苗不同而异。例如。卡介曾在小儿出生时初种(基础免疫),到7岁时再复种一次(加强免疫);百白破疫菌在1岁内完成基础免疫。1~2岁之间要加强一次,到7岁时还要注射百白破二联疫苗再一次加强;小儿麻痹糖丸疫苗1岁内完成墓础免疫,4岁时再加强一次。

另外,为了尽快消灭和控制某种疫瘸,还可根据人群的抗体水平调查。进行特殊人群的加强免疫。例如。为消灭小儿麻痹病,我国规定对4岁以下儿童除常规计划免瘼外,又连续3年加强小儿麻痹糖丸免疫。对小儿麻痹瘸的控制超到积极作用。

什么是“联合免疫”

联合免瘼是指在预防接种时。一次同时于不同部位分别接种几种疫苗。联合免疫的目的是减少接种次数。在不加重接种反应,不发生各疫苗间干扰作用,并有可能增强免疫效果的前提下,可采取多种疫苗联合免疫。

目前已产泛实施的有;新生儿期的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联合免疫;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四营”联合免疫。这些疫菌可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部位闻时接种。现已应用多年,不仅没有发现疫苗间的干扰现象,宥些疫苗还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其最明显的好处是减少接种次数,简化免疫程序,给家长和儿童提供了方便。

为什么有些疫苗需要间隔接种

为了避免各种疫苗间的免疫干扰现象和疫苗的毒副作用,不同的疫苗接种时需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为此,对计划免疫的各种疫苗接种间隔都有详细规定。这种间隔是根据人群血清抗体调查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来确定的。由于儿童期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较多,为了减少儿童接种次数和节省财力,通过对生物制品的不断改进,使目前常用的几种疫苗(乙肝、小儿麻痹、百白破、麻疹等)可以不需间隔同时免疫。但仍有一些疫苗需注意免疫间隔。

最常见的情况是当常规性计划免疫注射与季节性或应急性预防注射相遇时需要注意间隔,以确保免疫效果。近年来一些新疫苗的加入,更使得疫苗间隔成为问题。原则上讲,如先接种活疫苗(麻疹、儿麻等),应间隔一个月后再接种其他疫苗。如先接种的是死疫苗(流脑、百白破二联等),则需间隔半月即可接种其他疫苗。

主动免疫的疫苗,特别是活疫苗,在接种前一个月和接种后一个月,应避免注射丙种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被动免疫制剂。另外,为了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对个别预防针还有特殊的间隔规定。如接种卡介苗后一个月内不能在同臂接种白喉类毒素,麻疹疫苗不能与丙种球蛋白同时注射等。总之,预防接种应听从保健医生的安排进行。

预防接种前需做哪些准备

预防接种是一种有目的的长期防病手段,所以有必要在接种前做一些准备工作。

1.首先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的卡和证:因为预防接种的各种疫苗都有不同的规定,有了预防接种的卡和证,每次接种后都有明确的记录。可以防止漏种和重复接种,也便于计算免疫间隔。此外,儿童患病时预防接种证还可供医生参考。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治。

2.预防接种前最好能给儿童测体温:因为体温正常才能进行疫苗接种。一般急性病儿童多伴有发热.由于儿童不会表达感受。有低热时仍可照常玩耍。如果在有发热的基础上接种疫苗,可使体温更加升高,加重瘸情。同时还会混淆发热病因。因为正常预防接种后部分儿童可有轻度发热,而这种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与疾病发热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3.注意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可减少预防接种后的细菌感染机会。预防接种后一般24小时内不再清洗局部皮肤。因此,最好在预防接种前洗澡、换内衣。

4.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在空腹、饥饿和过度疲劳时不宜立即进行预防接种。可给小儿进食休息后再接种,这样可减少晕针和低血糖反应。

预防接种后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

预防接种后多久肌体才能产生免疫力,这主要取决于预防接种的类型、疫苗的种类和预防接种的途径等因素。

一般来讲,被动免疫注射后立即可获得足够的免疫力。如乙型肝炎妈妈的新生儿要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受伤后注射的破伤风抗毒素等均属此类。我们计划免疫规定的几种疫苗均属于主动免疫,一般初次接种约1~4周后,肌体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1~3个月免疫力达到较高的水平。有些疫苗经一次注射后产生免疫力较弱,需要再加强1~2次后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并维持较长时间。

根据人群的血清抗体调查和疾病的流行情况,对每种疫苗都有不同的注射规定。我们必须严格按规定进行各种疫苗的预防注射。尽管预防注射一针后不久体内即可产生抗体,但大多数疫苗需要在基础免疫全程完成之后,才能真正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后还会得传染病吗

预防接种对大部分人来说是有一定保护性的,但是,它对人群整体的保护率并不是百分之百的。因此,对个体而言,预防注射后仍有患病的可能。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免疫的个体差异:预防接种多属主动免疫,其体内的免疫反应因人而异。同样剂量和方法接种的疫苗,对不同个体体内产生的抗体量也会不同,抗体产生得少,抵抗力就相对差。预防接种对不同的个体给予同样的病原刺激,极少数人有可能因抗体产生不足,甚至达不到保护目的而被感染疾病。

2.免疫的时间有限:各种疫苗接种后,抗体保持较高水平都有一定的肘限。随着时间推移,抗体会逐渐下降。因此,有些疫苗需要在一定的间隔后加强.以保持抗体处于较高水平。如果超过免疫时限又接触病原,就有可能患病。

3.被感染的病原量太大或致病力太强:如果与传染源密切接触,当一次感染的细菌或病毒的致病力超过了体内免疫抗体水平时,体内抗体的抵抗力就不能达到完全保护肌体的作用,而导致发病。

预防接种期间可以使用抗生素吗

我们目前使用的预防接种疫苗一般都是减毒活疫苗和细菌病毒的灭活死疫苗,从理论上讲,抗生素对病毒性疫苗或细菌死疫苗都影响不大,也就是说可以同时使用抗生素。因为一般的病毒疫苗,特别是一些半抗原疫苗,对抗生素是没有反应的。

但从另一角度看,疫苗作为外来的抗原,接种后肌体要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才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而抗生素是杀菌剂,对肌体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我们对一些疫苗的来源以及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十分清楚,因此,在预防接种期间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对活疫苗,因为有些抗生素会影响整个免疫过程,使预防接种失败。因此,如果在预防接种期间有必须使用抗生紊的病症时,最好推迟预防接种1~2周为宜。

预防接种对象

早产儿能否按正常程序预防接种

早产儿也称未成熟儿。是指在妊娠不满37周出生的婴儿。一通常孕期越短婴儿越小,多数早产儿身长不足46厘米,体重小于2500克。由于早产儿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都较正常儿差,容易患各种感染和新生儿期常见病。因此,早产儿在社区保健服务中属于重点管理的体弱儿,更耍重视其计划免疫安排。

早产儿预防接种要因人而异,对发育不成熟的早产儿,应适当推迟预防接种的时间。这里主要指有以下情况的早产儿:(1)体重过小者(小于1500克),(2)孕期小于5个月者,(3)出生后伴有其他疾病者,如感染、黄疸、颅内出血、硬皮症等。这些早产儿因身体器官发育不成熟,预防接种后肌体免疫反应不能正常进行,达不到防病目的,有时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除上述情况外,对大多数早产儿来说,尽管出生体重偏轻,如无并发其他疾病,在新生儿期会发育很快,体重到满月时基本都可赶上同龄足月儿。对这部分早产儿的预防接种无须特殊安排,可与正常儿同步进行。

足月小样儿能否按程序预防接种

足月小样儿又称为成熟不良儿,是指基本足月产或过月产,而婴儿的体重在2500克以下。这种婴儿多因母体胎盘功能不全,宫内发育障碍引起,与妊娠胎龄无关。这些婴儿的生活能力较低,生后体格发育多数不会像早产儿那样很快赶上正常儿,而是持续发育缓慢。

这部分儿童也属体弱儿管理范畴,近年来已引起各级儿保医生的重视。对单纯体重偏低(不小于正常儿20%)的婴儿,预防接种可按时进行,接种间隔与接种剂量同正常儿无异。但多数小样儿会同时伴有消化功能低下,表现生后一直食欲不好、易呕吐,从而营养状况较差。除体重偏小外。多伴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等病症,并且易患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另外,这部分婴儿由于肌体器官功能状态都较差,可能会影响肌体正常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预防接种应适当推迟,需待体格发育正常后及时补种。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能否预防接种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脏发育的障碍所引起的心脏结构异常。不同种类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数因年龄而有显著差异。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为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狭窄等,并且在这些先天性心脏病中,大多数临床表现症状较轻,甚至有许多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对这类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预防接种不仅可行,而且较常人更为必要。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体质差,较正常儿童更容易患传染病,更需要保护。所以轻型心脏病应进行正常的预防接种。

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法鲁氏四联症、大血管异位、单心房或单心室等,多伴有青紫和较严重的临床症状。这些儿童不宜做预防接种。由于心脏的严重病变。使得息儿经不起任何疾病刺激。预防接种相当于一次“轻型传染病”。可导致心衰发生或加重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症状。

对先天性心脏病的预防接种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先天性心脏病尽管不属于严重的心脏结构异常(如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但临床症状较明显,如伴有青紫或因其他疾病引起反复心衰,则暂时也不应考虑预防接种。这需要医生严格把关,做到因人因病而异,既要掌握好禁忌症,又要考虑到“体弱儿”的保护。

哪些宝宝暂时不能预防接种

尽管做预防接种是保护儿童免息疾病的有益措施,但有些情况下儿童暂时不宜做预防接种。有如下情况之一者可考虑延缓预防接种。

1.打预防针是肌体接受抗原刺激,必然有一定的反应,因此,在打预防针时宝宝的身体应该是健康的。如有发热、皮疹或处于感冒初期等,都暂时不宜做预防接种,以免加重病情。

2.有急性传染病接触史的儿童应暂缓预防接种。因为传染病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如果已被传染了,再打预防针会加重病情。

3.腹泻患儿暂不服小儿麻痹糖丸疫苗。儿麻糖丸口服需经肠道淋巴管吸收,因腹泻时肠道内消化功能紊乱,可影响疫苗的免疫力产生。

4.最近6周内注射过丙种球蛋白或其他被动免疫制剂者,为防止被动抗体的干扰作用,应推迟预防接种。

5.某些传染病的流行时,应暂缓某些与之有反应的疫苗的接种。例如:乙脑流行时不宜接种百日咳菌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