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家庭生活保健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8450900000002

第2章 中药基础理论

中药概述

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药引

主要作用是调和诸药、消除其他药物毒性、矫味增效等。又称引药。

在方剂中,药引一般列于诸药的末尾,也有列于处方煮服法中的。根据作用不同,药引可分为可引导药力直达病所(即引经报使药)、可协同诸药发挥作用(即所从药)、可加强主方疗效矫正药味(即附加药)。

有时某些药物不便直接服用,常常与药引同煮,煮后只吃药引。例如医生在开出的方剂中,加入姜、葱、蜂蜜、盐、醋等蔬菜或食品,这些都能够起到药引的作用。

中成药

中医药理为指导,以中药材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剂型,供临床医生辨证治疗使用的一类药物。常用剂型有膏剂、丹剂、丸剂、散剂、栓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主要特点使用、携带、贮运方便,有些具有长效、速效、高效,也可用于危急重症的抢救。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有牛黄解毒丸、银翘解毒片、人参药酒、七厘散、午时茶、滴耳油等。

炮制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经过加工处理的方法和过程,又称炮炙。其主要目的有:

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烈性或副作用;②改变或缓和药性,提高疗效;③便于制剂和贮藏;④消除腥臭味,便于服用;⑤除去杂质及无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炮制可分为三种:水制(洗、漂渍、水飞等)、火制(炮、煅、炒、炙、烘焙等)、水火共制(蒸、煮、焯等)。

丸散膏丹

中药制剂的四种常见形式:

①丸。一种或多种药物与赋形剂混合而成的球状制剂,多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调和气血。分为蜜丸、水丸、糊丸、蜡丸和浓缩丸。

②散。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过筛、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分内服和外服两大类。

③膏。以食用植物油与黄丹等经高温炼制成的铅硬膏为基质,混有药物或中药材提取物的外用制剂。常用于消肿、拔毒、生肌等,分为黑膏药、白膏药、松香膏药等。

④丹。用汞及某些矿物类药物在高温下炼制而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无机化合物。外科常用于消炎解毒、消肿生肌等。种类颇为繁杂。

著名中药

中药品种繁多,以下是几种较为著名的中药:

①黄芪:可利尿强心、降血压等;

②人参:可促进新陈代谢、兴奋神经中枢、降血糖等;

③地黄:可清火生津、凉血止血等;

④白术:可健脾益气、利尿、安胎等;

⑤甘草:可补气、解毒、消炎等;

⑥茯苓:可健脾安神、利尿等;

⑦黄连:可治高热烦躁、呕吐泄泻等;

⑧当归:可治血虚、痛经、风湿、跌打损伤等;

⑨芍药:可治闭经、跌打损伤等;

⑩五味子:可治肺虚咳喘、盗汗遗精等。

诸葛行军散:诸葛行军散是一种开窍避秽、清暑解毒的药物,又名武侯行军散。由犀牛黄、麝香、珍珠、雄黄等药材组成。细末状,凉开水冲调服下。可治疗霍乱、瘴疠、暑热秽浊、头目昏晕、恶心呕吐、泄泻腹痛、口疮喉痛等症。相传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即在军队行军时使用此药,故名“诸葛行军散”。

仁丹:常用的解暑药物。由甘草、木香、槟榔、草豆蔻、砂仁、茯苓等中药制成。小粒状,每30克重约1000粒,每次服10~20粒。主要功能是清暑祛湿,避秽排浊。用于中暑受热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泄泻、胸中满闷,以及晕车晕船、水土不服等。

狗皮膏药:一种常用的中药膏药。由生川乌、川草乌、穿山甲、血竭等中药制成,有祛风散寒、舒经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湿冷痛、肌体麻木、瘀血疼痛,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腰肌劳损等。使用时在微火上加温,使黑色膏质微溶即可贴于局部。一般可贴3~6天。

药酒:又名酒剂。是用饮用的黄酒或白酒浸泡中药材,加入适量蜂蜜或糖调味而制成的液体浸出制剂。是中医常用剂型之一。因酒本身可以行血通络。易于吸收和发散,故药酒用于风寒湿痹、祛风活血、止痛散瘀等疾患效果更佳。如虎骨酒、舒筋活络酒、国公酒等。药酒可以久贮不变质,但小儿、孕妇、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