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理学双凤·程颢程颐
8457700000004

第4章 一、官宦世家,祖孙三代黄陂情(1)

从程遹到程珦,在黄陂执政育人,生活了40多个春秋,留下了诸多动人心弦的传说;程颢、程颐兄弟生于斯,长于斯,学于斯,也有十四五载,他们从双凤投怀到幼年启蒙,从修身练武到鲁台望道,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轶闻趣事……

二程阙里,程遹执掌黄陂印

春天,是生活在冬天里的人最渴盼的季节。

“遇物尽欢欣,爱春非独我。”

翻翻唐诗300首,“诗仙”、“诗圣”们一首首对春天感怀的绝唱,更让人心旌溢荡。即使是有过非难诗艺言论的北宋理学家程颢,也照样激情满怀地吟咏春天。当年,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春日偶成》(清.同治《黄陂县志》p133称此诗为程颢在黄陂所作,而《二程集》p476则称在陕西户县所作):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由于此诗蕴含着深奥的哲理,还被收入由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刘克庄编、明末清初学者王相注的广为流传的蒙学诗歌教材《选本千家诗》,并列为第一首。其后的私塾启蒙,学生在向孔老夫子行叩头礼之后,学诗就是从这一首开始的。

漫步于二程的出生地——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老县城,吟诵着这首千古神韵,定会别有洞天。因为这里的“前川”就是出自于程颢《春日偶成》之“傍花随柳过前川”。在此吟诗揽胜,探幽索隐,不禁让人触景生情,遥想起二程兄弟及其祖孙三代在黄陂的悠悠岁月——

二程诞生于黄陂老县城那条宁静幽僻而神秘的小巷——草庙巷。草庙巷因有一柴草商行和一座雷祖殿(庙)而得名,清同治四年此巷更名为草木巷,1949年改为文教巷。

小巷全长500米,宽4.5米,路面系清一色的青石板铺成。小巷的最南端是前川街第一小学校区,北端与前川街中山大道相通。在小巷的中间,矗立着古祠堂、古牌坊、古亭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900多年的古树、古井和古宅遗址。专家们称,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标本。

坐落在小巷中段的一座高高耸起的建筑物,造型别致,古意盎然,墙体与三进石牌坊用料全部为红砂砾石。石坊高6米,宽8米,其中央顶端书有“程乡坊”三个魏碑大字,正面朝南。距石坊不远处,有一座青砖素瓦硬山式结构的民宅,为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大门,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有一座青砖砌起的照壁,上书颜体“福”字悬于中央。绕过照壁,青石铺起的天井,两边为厢房,正中为堂屋,二重为启贤堂、书房,三重为后宅、厨房等。由楠木制作的花窗格扇,把整个小院点缀得古色古香,后门有一口小塘,塘边柳树掩荫,简直如仙境一般。据说,该院的神奇之处是夏天竟无蚊虫叮咬,二程常年在此挑灯夜读。

走近那扇朱红的大门,缓缓地推开它,小心跨过那道已经被磨砺了千年的浅浅门槛,中国文化的一个源点,一段宏阔的文化河床,竟然在此浓缩为简简单单的一座屋、几本书。若走进以梁柱承重,多种不同花纹的石刻漏窗为特色,与马头墙、翘屋脊相协调的书屋,屋中坐着一位身着官服的县太爷和一位青年人,还有两位读书的少年塑像。这位县太爷就是北宋年间的知黄陂县事程遹,青年人是他的长子、后任黄陂县尉的程珦,少年则是他的孙子、中国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

程氏祖孙三代在此小院生活、学习、练武、谈婚论嫁,前后60余载,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与动人的故事。即使时间过去了千余载,院外的现代华饰与院内的庄重传统,依然以一种平衡守望的方式相得益彰。

二程家族南迁黄陂,可追溯到二程的高祖程羽。

程羽虽然是一位辅翊功显的三朝元老,为建立与巩固北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淡泊名利,深受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兄弟的器重,尤其与赵光义莫逆于心。

赵氏兄弟有微服私访朝中大臣的习惯。当程羽在家颐养天年后,赵光义一有机会便亲自上门看望他,经常找他促膝谈心。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的一天,赵光义再次来到泰宁坊,与程羽一阵寒暄之后,把心中的话向他一吐为快:“爱卿呀,如今像你这样居功不自傲的人太少了!而且令子令孙在你的言传身教下,一个个都长大成才,朝中人士均称赞他们为孝子贤孙啊!尤其是令孙程遹,朕觉得这孩子在仕途上一定大有作为,该是让他主持一方大计的时候了。”

“老臣谢主隆恩!如果说孩子们还成器的话,那都是皇上荫庇的结果。只是——”

“爱卿有什么话,但讲无妨!”

“臣以为,小孙只是徒有功名,尚未建立什么功业,惟恐受之有愧呀!”

“此言差矣!爱卿走南闯北,建立的功业还少吗?再说,举贤不避亲嘛!况且取得功名是立功的前提,如果不让令孙出去独当一面,他又如何建功立业呢?”

“皇上圣明!”

“既然如此,爱卿觉得把令孙放在什么地方最合适?”

“承蒙皇上错爱,老臣以为,应该让遹孙从最基层的县衙做起为妥!至于什么地方嘛,老臣斗胆,唐代之所以中兴,就在于有一个‘仕宦避本籍’制度,唐朝规定官吏不仅不能在‘本贯州县’任职,甚至也不准任‘本贯邻县官’。我朝要想江山万万年,还得遵循祖宗倡导的‘千里去做官’的回避制度,不能因为遹儿是老臣的孙子就置王法而不顾!”

所谓“回避制度”,即是我国古代在任用官员时,为了避免亲友邻里请托徇情,制定出一定的限制条款,以防患于未然的一种制度。

回避制度起始于东汉的“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唐朝规定不许任本贯州县官及本贯邻县官。北宋时,在官员铨选中,正式规定了任职须回避原籍,其地理回避制度以900里为限,其概数即为千里。如政和六年(1116),皇帝曾下诏,规定“知县事注选虽甚远,无过30驿”。当时一驿30里,30驿即为900里。

“爱卿功成身退,如今在安排子孙的问题上仍赤胆忠心为国酬,不愧为国家柱石!朕定会把爱卿的忠言铭记于心。其实,朕今天前来府上,是因为前不久接到吏部的奏折,称齐安之知黄陂县事即将届满,请求派员前往接任。朕特地让大学士查了一下,在南齐时(公元479-502年)和隋开皇十八年至义宁二年(598-618年),黄陂曾两度设立木兰县,故有木兰故里之美誉。听说那里文风颇盛,民风纯朴,朕有意把令孙程遹外放到那里,让他着知黄陂县事。故专程来征求爱卿的意见,不知爱卿意下如何?”

“多谢皇上恩典!老臣一定敦促小孙不辜负圣恩,像木兰将军那样忠义勇烈、全心全意地报效朝廷!”

堂堂九五之尊怎么连一个县官的任命也要亲自过问呢?

原来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度,全国初设36郡,后逐步增至40余郡,辖1000县。就县官名称而言,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的县官称为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唐承隋制,地方行政区划为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官分三等,皆称县令,不再有县令、县长之分。五代十国时期,除实行道、州、县三级架构外,其它基本沿袭唐代。北宋只作了微调,改“道”为“路”,县政则由京官管理,官衔改称着知某某县事。

在宋朝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下,路、州、县三级的官员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任命的,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撤换,即官员都不是世袭的。为了防止唐朝中后期出现过的藩镇割据情况,宋朝弱化了路一级的权力,不设路级总长官,而平设数个“监司”,即安抚司、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等,每个监司只负责本路某一方面的事务。各州直接向朝廷负责,各州县的官员自县尉、县丞、州的幕职官以上,通常一律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其具体程序是:凡铨选之外官,委任之前,均由吏部发给文凭,以皇帝命令行之,到省后呈交督抚查验,谓之“领凭”。官员凭皇帝诰敕赴任,故称为“皇帝命官”。于是,就有了宋太宗亲自钦点,让程遹执掌黄陂县印。

程遹领旨谢恩后,立即整点行囊,准备走马上任。

在起程前夕,程羽特地与孙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嘱咐他一定要以义理为重,以重民保民为本,“视民如伤”。程遹将祖父的嘱托铭记在心。

程遹向母亲辞行时,母亲埋怨地对他说:“遹儿,你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为何一直无动于衷呢?这是为娘的一块心病啊!”

“儿子不孝,让娘亲操心了,惭愧万分……”

母亲抓住程遹双手,说:“娘本想给你说门亲事,可你赴任急切,不敢耽误朝廷要务。儿啊!为娘只望你能在异地找一位贤淑之女,早日成亲,了去娘的一块‘心病’。”

程遹望着慈祥的母亲,诚恳地说道:“母亲请放宽心,儿子一定娶个贤淑的儿媳,孝敬双亲。”

小妹拍着双手:“大哥你快点娶个好嫂子回家,我们大家都等不及了。”

众人哈哈大笑……

“此去异地为官,远离家人,自己可要好好照顾自己呀。”

“母亲放心,儿子会照顾好自己的。”

父亲程希振则送给他《管子》之《牧民》篇上的一句话:“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意思是说,给予就是取得,当权者推行的政策越是能符合人民的心愿,就越是能从人民那里取得所需要的东西。

接着,父亲走到儿子面前,手拍程遹肩头,语重心长的言道:“遹儿,你可知道,当初祖父为何给你取名为‘遹’吗?”

“是不是源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以及《旧唐书》(志第三.礼仪三)之‘祗遹文祖,光昭旧勋’。”

“不错。希望你能效法先贤,不要辜负皇上与祖父的重托啊!”

“儿子定会尊崇祖训,不负皇恩的!”

“你为人厚道,待人豁达,轻财好义,这都是你的长处。为父早已查阅过陂邑之地的民俗民风了,它紧靠长江之滨,湖河交汇,联成水网,年有洪患,又是江淮最穷僻的县份之一。你可要作好思想准备呀!”

“禀父亲,在京师时,吏部好友曾与我谈到此事,陂邑虽穷僻,但民风纯朴,善解人意,历来是能工巧匠辈出之地。”程遹当即向父亲表示,将把“予之为取”作为他治县的法宝。

“是啊!人生一世,匆匆忙忙就像光线通过缝隙一样,你要珍惜才是。尤其是任一方父母官,要心系百姓,为民多做有益之事。每个百姓心里都有一杆秤,百姓的事大如天。你要切记,切记!尤其是千里为官,要和同僚和谐共事,多听良言善策,方可成事。”

“儿子铭记父亲的教诲。”

父亲又关心地说:“儿啊,你一人在异地为官,身边也应有一贴身之人服侍左右才行。”

同族仆人程福急切叩首道:“小福子愿随大爷一同赴任,也好服侍左右,在外地也好长长见识。”

父亲点了点头,然后摆手说:“天色甚晚,你们大爷鞍马劳累一天,就此安睡,明日还要向众亲友辞别,大家散吧!”

程遹依依不舍地告别亲人,踏上了征程。他先从水路乘木船直下,后改骑马从陆路向黄陂河口(今属大悟)进发。

他抵达河口后,正准备换乘木船沿滠水南下黄陂县城时,突然看见一艘官船,船上插有一面杏黄旗,上书“黄陂县衙”字样。原来是黄陂县尉及其随员早已在码头迎候程遹。

上船后,县尉站在船舱,指着滔滔的滠水河对程遹说:“这条河是古代黄陂境内的黄金水道,也是陂邑之母亲河。上游有滠源里,下游有滠阳县,而得名于此,曰滠水河。该水流入陂地境内,自北至南长达三百里,经黄汉湖(今武湖)直入长江。黄陂通过滠水与漂水,往北穿越大别山、桐柏山的隘口,可直达王都郑州;又可出长江,入汉水、涢水,淌过随枣走廊,跨越南阳盆地,通往关中地区;亦可通过长江、汉江抵达比登天还难的巴蜀地区;往南则直达江汉,并借洞庭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诸省;东乘长江一泻千里,又可沟通吴会,通江达海。”

“此乃舟楫之便也!不知黄陂共有多少条河流?”程遹又问。

“主要河流除滠水外,还有界河、府河和注入北湖的5条河流。这些河流均发源于大别山脉南麓。”

“目前是否充分利用了这一得水独厚的资源?”程遹沿滠水顺流而下,一边尽情地饱尝两岸苍翠欲滴的秀丽风光,一边倾听县尉、主簿介绍县情,一边思考着如何充分利用这一黄金水道造福百姓。

“眼下,黄陂全境的大部分县民都是利用这一黄金水道进行粮食、木材、食盐等物资的运输以及客运等,朝廷曾在南北交通要道双龙镇设立了转运司财税稽查衙门呢。”

“不知县民对税赋是否可以承受?”

“据我所知,皆在县民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是这样吗?老人家!”为了求证,程遹忙问身旁的老船工。

“这个——”

“这位是前来履新的县老爷,老人家有什么话,但讲无妨!”县尉说。

“县老爷在上,草民系双龙镇人氏,长年累月在滠水河跑运输,老实讲,皇上刚登基几年,大赦天下,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税赋减免了不少,大家安居乐业,纷纷感谢皇恩浩荡。可是,近几年各种苛捐杂税又死灰复燃,县民委实不堪重负啊!”

“民可载舟,亦可覆舟。老人家的话我们可要引起重视啦!”程遹听后,不禁一怔,说:“这沿河两岸人迹甚少是否与此有关?”

“回大老爷,陂邑县域北依大别山脉南麓,南临长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低山、丘陵、平原、洼地的地势。素有‘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半田’之说。北部低山群体,山势平缓,背风向阳,植被较好,县民以狩猎、伐木、烧炭为营生;南部为古云梦大泽一隅,江汉湖河交汇,联成水网。仅黄汉湖周围四十余里,平原坦旷,夏水涨,汪洋千顷,秋冬水落地出,为往来之通衢。”

“水资源如此丰富,那南部县民一定是以捕渔为生了。”

“是的。仅常见鱼类有白鲢、花鲢、青鱼、草鲩、鲤鱼、鲫鱼、鳜鱼等,最为著名的是银鱼,堪称鱼中珍品,味道极为鲜美可口。大人您要是喜欢吃鱼,那可掉进鱼窝子里了!”陪同的主簿回答说。

“如此说来,我的口福不浅啊!”程遹话音刚落,大家都会意地笑了起来。

“那中部出产何物呢?”程遹又问。

“中部种植水稻,大、小麦、乔麦、棉花、油茶、大豆、麻类为主。目前正处初冬,也是农闲之季,遍及各乡的能工巧匠,都在各地打零工,挣些油盐钱。”

“这些衣食父母包括哪些门类呢?”

“不仅有剃头佬、剔脚佬、劁猪佬、补锅佬、洗磨佬、渡船佬、杀猪佬、打渔佬、和事佬,还有金匠、银匠、铜匠、锡匠、雕塑匠、铁匠、石匠、木匠、土匠、篾匠、皮匠、烧窑匠、裁匠、泥瓦匠、药匠、染匠、榨油匠、弹花匠,几乎应有尽有。统称‘九佬十八匠’。更有许多黄陂人遍及全国各地做官、经商,又有‘无陂不成镇’的美誉。”主簿回答道。

“咱们的父老乡亲,凭借智慧的头脑与勤劳的双手,开创了自己的天地,真是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啊!”

程遹沉思片刻后,便与县尉、主簿商定,将木兰故里——双龙镇作为他寻访的第一站。以缅怀一代巾帼英雄,实地感受一下当地民风,了解民情。

他们说着说着,船工告诉程遹,前方便是黄陂历史名镇——双龙镇。由于县尉事先安排,当地官员与乡绅早已在码头翘首以待。

程遹站在船头上举目四望,双龙镇东岸的两个小山丘宛如盘踞于此的两条巨龙,尤其是伸向河心的龙爪,随着河水的流动若隐若现,似乎在舞动;而对岸一樽圆形巨石,犹如二龙之间的一颗明珠。面对眼前呈现出一幅壮观的二龙戏珠图,他不禁兴奋地赞叹曰:“美哉,壮哉,真乃二龙戏珠也!”

为民作主,一举赢得民女心